湖南省沅江市農業(yè)農村局(413100)曹滌環(huán)
茄子在生長中常會出現(xiàn)茄樹萎蔫枯死現(xiàn)象,產量損失很大。因是地上部分枯萎,不少菜農誤以為是地上部分發(fā)病,盲目使用殺菌劑噴施在茄樹的地上部位,結果幾乎沒有效果。其實茄樹出現(xiàn)萎蔫與茄子上的其他葉部病害并不相同,雖地上部分出現(xiàn)癥狀,但發(fā)病部位卻在根部,所以診斷和防治的重點應放在地下部位。區(qū)分不同病害的種類加以正確判斷,然后對癥防治,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從定植到收獲期,莖基腐病均可發(fā)生,并且只危害莖基部。莖基腐病的病原為立枯絲核菌,其生長發(fā)育的最適溫度為24℃左右,初發(fā)病時外部無明顯變化,后病斑黑暗褐色,繞莖基擴展,致使皮層腐爛,地上部分葉片變黃。最初葉片從下向上逐漸萎蔫,似缺水狀。數(shù)日后葉片由下向上逐漸發(fā)黃,全株葉片萎蔫,呈灰綠,不能恢復常態(tài)。果實膨大后,因養(yǎng)分供應受阻或病斑環(huán)繞莖一周,使地上部分逐漸萎蔫枯死,葉片多殘留枝上不脫落。縱剖病莖,木質部變暗色,維管束不變色。后期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該病的發(fā)病進程較慢。
發(fā)生莖基腐病的田塊,要及時拔除病株,并對病穴用生石灰消毒。同時對莖基部噴施5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用50%乙鋁·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7~10天一次,連續(xù)防治2~3次。在栽植時配制藥土防治效果好,一般用5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8%惡霉靈水劑,其用量皆為每立方米床土100克,或每4~5千克細土兌以上藥劑10克,拌勻后既可作營養(yǎng)缽育苗,也可采用上鋪下墊法,即在苗床澆透水后,按每平方米苗床用藥土4~5千克,1/3撒于床面上,2/3播種后蓋在上面育苗。也可采用上述藥劑每平方米10克進行土壤處理。
此病主要侵害茄子根部和莖基部。初發(fā)時茄樹白天萎蔫,早晚尚可恢復。隨著病情發(fā)展,葉片恢復能力低,最后失去恢復能力而全株枯死。拔出病株可見根和莖基表皮變褐腐爛,木質部外露。該病為真菌性病害,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和連作地、低洼地、粘性重的地發(fā)病嚴重。
根腐病的防治應在農業(yè)防治的基礎上,于發(fā)病初期用藥液灌根。一般每株灌200~300毫升,每7~10天一次,連續(xù)灌2~3次。對口農藥有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該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青枯病多在茄子現(xiàn)蕾開花后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整株急性萎蔫癥。診斷青枯病要注意兩點。一是病株開始僅在晴朗高溫天氣,由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出現(xiàn)萎蔫,葉片下垂,晚間和清晨尚可恢復正常,3~4天后全株萎蔫枯死,但葉片仍保持青綠色,所以稱為青枯病。發(fā)病病株稍矮或開始時僅部分枝條和葉片萎蔫,這與病菌侵染部位有關。二是茄青枯病是一種維管束病害。發(fā)病植株外觀正常,剖開病莖基部可見到維管束變褐,潮濕時用手擠壓有污白色膿狀物溢出,將植株主莖橫切置于清水中,也會有渾濁、粘稠的液體流出,這家是判別細菌病害的簡便方法。
青枯病的防治應重視農業(yè)防治,目前最為有效的是利用抗病砧木嫁接栽培。藥劑防治可在苗期用惡霉靈3000~4000倍液噴霧,定植時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千克與50千克干細土均勻混合后,放入定植穴內消毒;在發(fā)病后72%農用鏈霉素3500~50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50%琥珀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灌根,每株灌藥液250毫升,隔7天灌一次,連灌2~3次。
茄子黃萎病又稱半邊瘋。一般多在門茄坐果后表現(xiàn),從下而上或從一邊向全株發(fā)展。發(fā)病初期,植株中下部葉片葉脈間或葉緣變黃,逐漸向上發(fā)展,使半邊枝葉變黃枯死,果實僵化不長,質硬,表皮皺縮無光澤,嚴重時全株枯死,葉片脫落,變成光桿。剝開根、莖皮層,可見維管束變成褐色,所以也叫黑心病,這是田間診斷茄子黃萎病的重要特征。此病除了危害茄子外,還可以危害番茄、辣椒、馬鈴薯、蠶豆和瓜類等蔬菜。
該病為真菌性病害,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方法是利用抗病砧木嫁接栽培。采用藥劑防治方法較多,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藥液浸種。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2小時,然后催芽播種。二是育苗苗床(營養(yǎng)缽)施藥土防治。苗床整平后,每平方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克,拌細土撒施于畦面后再播種。三是及時施藥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選用86.2%銅大師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0.5千克,10天左右灌1次,連灌2~3次。
發(fā)病部位在根系和莖基部。初發(fā)病時,近地面莖上皮層呈水浸狀病斑,擴展后緊靠地表的莖周圍產生白色絹狀菌絲,為輻射狀,病株下部葉片變黃或萎蔫,菌絲圍繞莖一圈擴散,全株萎蔫枯死。根部發(fā)病一般比較嚴重,皮層腐爛,產生白色菌絲。發(fā)病后期白色菌絲變成菜籽狀黑褐色菌核,散生或多個聚生。這是與出現(xiàn)枯萎現(xiàn)象的其它病的根本區(qū)別所在。
在白絹病的防治上,發(fā)病初期,在病株周圍的莖基部及附近的健株基部用64%殺毒礬粉劑500~600倍液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灌根防治,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