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麗娟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防控院內感染是醫(yī)院管理的重點,由于口腔修復科采用的相關器械頻繁與患者血液和唾液接觸,易于傳染病傳播而發(fā)生交叉感染,是院內交叉感染最常發(fā)生科室之一[1]。口腔修復科患者一旦發(fā)生交叉感染,不僅會影響口腔修復效果,還會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有研究指出,引起口腔修復科交叉感染的因素較多,醫(yī)務人員對交叉感染認知度低、醫(yī)療器械消毒不完全、環(huán)境污染、操作不規(guī)范均是導致口腔修復科交叉感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3],所以盡管口腔修復科在診療條件方面不斷優(yōu)化,口腔交叉感染依然存在。積極尋找有效應對口腔修復科交叉感染的護理方法是當前研究重點,目前應對性護理在口腔交叉感染中的應用尚未普及,相關研究也較少,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口腔修復科170例就診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應對性護理,旨在探討應對性護理模式在口腔修復科交叉感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18年7月期間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在口腔修復科就診的8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另選取2018年8月~2018年12月在口腔修復科就診的8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年齡18周歲以上;入組前均無口腔感染;患者對本研究充分知情,并自愿簽署病人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8周歲以下;具有精神疾病史,認知障礙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觀察組中,男40例,女45例,年齡22~76歲,平均(42.83±8.54)歲,固定修復27例,活動修復20例,聯合修復38例。對照組中,男38例,女47例,年齡21~79歲,平均(43.77±9.12)歲,固定修復29例,活動修復19例,聯合修復37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均衡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口腔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強調修復配合相關要點及注意事項、飲食護理,根據《醫(yī)院感染管理規(guī)范》做好消毒滅菌工作,嚴格消毒口腔器械等。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應對性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a)建立防控交叉感染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及2名護理人員,2名護理人員均有多年臨床護理經驗,共同制定應對性護理計劃,護士長負責工作指導及監(jiān)督,并將事前制定好的護理計劃貫徹落實;b)對公共場所按照污染、清潔、無菌原則進行合理分區(qū),設置包裝區(qū)、傳遞窗、消毒區(qū),保證物品單項流動避免逆行,導致交叉污染;c)護理人員在對患者護理過程中需采取一定隔離措施,如穿戴手套、口罩、帽子及隔離服,并在每個洗手臺附近安裝自動感應洗手液機器,要求護理人員在接觸患者及患者物品前后需注意手衛(wèi)生,采用抗菌洗手液、流水清洗手部。d)組織所有參與研究的護理人員(20 名),定期對交叉感染相關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進行培訓,并進行考核,直至所有護理人員知識普及率達到100%,操作技能完全符合要求。
統(tǒng)計記錄兩組交叉感染的發(fā)生情況。 護理人員相關業(yè)務技能評價,采用鄧立梅[4]研究中調查表評價觀察組護理人員感染防護知識及感染防護行為掌握情況。該調查表分為2個部分,感染防護知識部分滿分9分,感染防護行為部分滿分16分,分數越高代表感染防護知識及感染防護行為掌握情況越好。 兩組患者發(fā)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表包括專業(yè)水平、服務態(tài)度、履行職責、總滿意度4個部分。前3個部分采用5級評分法,0~5分,分數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最后一部分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選項,總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對照組口腔交叉感染發(fā)生率為8.24%(7/85),觀察組口腔感染發(fā)生率為1.18%(1/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2,P<0.05)。
對照組護理人員感染防護知識得分為(6.91±1.54)分,觀察組為(8.52±0.43)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t=9.28,P<0.05)。對照組護理人員防護行為得分為(12.58±2.39)分,觀察組為(15.44±0.45)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t=10.84,P<0.05)。
觀察組專業(yè)水平、服務態(tài)度、履行職責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分析 分
交叉感染是指患者在醫(yī)院內受到非本人病原體侵襲而出現的感染,包括患者之間、醫(yī)患之間的感染[5]??谇恍迯涂朴捎谄湓\療環(huán)境特殊性,是院內交叉感染發(fā)生的高??剖襕6]。鑒于臨床口腔科室中很多檢測和治療操作都會對患者的口腔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害,破壞機體內天然的保護屏障,若器械消毒不完全或者無菌意識不強,很可能造成細菌或相關病毒(如HIV、HBV)趁勢進入人體內,繁衍生長,導致口腔交叉感染的幾率提升。臨床上提出口腔修復科護理管理的加強能積極預防交叉感染,如魏娟等[7]研究對口腔醫(yī)院實行規(guī)范化護理管理后,醫(yī)院各項消毒隔離工作指標均達到醫(yī)院感染管理質量標準,院內感染發(fā)生率為4.09%,遠低于相關要求。盧宇等[4]研究指出,空氣污染、器械污染、醫(yī)療廢物處理不當、易感人群與口腔修復科交叉感染密切相關,需健全管理制度,規(guī)范口腔修復操作流程,確??谇黄餍迪緶缇|量等,才能使口腔修復科交叉感染發(fā)生率降低。另外,有研究指出,醫(yī)護人員交叉感染相關知識欠缺、無菌操作不當也會增加口腔交叉感染風險[3]。
本研究針對以上影響口腔交叉感染因素制定應對性護理計劃并實施,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人員感染防護知識得分、防護行為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干預后,觀察組交叉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應對性護理模式應用于口腔修復科,能有效提高護理人員感染防護知識、防護行為掌握情況,降低交叉感染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應對性護理模式干預通過定期對護理人員培訓交叉感染相關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并進行考核,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對感染相關知識的知曉度,從而增強防護意識,正確熟練完成常規(guī)操作,減少器械設備消毒不合格發(fā)生率。而器械設備消毒未達標是影響口腔感染的關鍵所在,口腔診療過程中需使用各種器械,這些器械會被傳染病患者口腔血液、唾液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且許多口腔修復科器械外形精密復雜,存在難以探入的管道及復雜縫隙,清潔難度明顯增加,正確掌握三用槍、潔牙機、拔牙鉗等口腔修復科器械的消毒滅菌方式,有助于降低交叉感染[4-6]。另外,護理人員認知的提高使以往被動服務形式轉換為主動服務模式,可促進護理人員專業(yè)技能、操作能力提升,積極完成本職工作,為患者提供能更優(yōu)質的服務,改善護患關系,所以患者服務滿意度評價明顯升高。
綜上所述,應對性護理是針對當前口腔科修復交叉感染提出的一種較新護理模式,其通過加強護理人員對交叉感染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提高操作技能及主動護理積極性,減少患者交叉感染發(fā)生率及病痛,使患者護理滿意度提升,護患關系更為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