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芬
摘要:目的:觀察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緒障礙的臨床效果。方法:對在我院進行治療的8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緒障礙患者隨機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接受西藥治療的是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針灸治療的是研究組,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焦慮以及抑郁評分。結果:治療后,研究組SDS與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95.12%高于對照組的75.61%(P<0.05)。結論: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緒障礙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改善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
關鍵詞: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情緒障礙;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為消化內科常見疾病,典型癥狀為慢性反復發(fā)作的早飽、餐后飽脹不適以及上腹部燒灼感等,借助影像學、實驗室和內鏡檢查等均未見器質性疾病,具有病程長、難根治等特點,容易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影響治療效果,加重病情[1]。本研究旨在觀察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緒障礙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8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緒障礙患者隨機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研究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25~66歲,平均(46.34±7.72)歲。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26~65,平均(46.87±7.24)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口服多潘立酮片,每次10 mg,每天3次;口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每次25 mg ,每天2次,持續(xù)治療1個月。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針灸治療:施針穴位分別為膻中、陽陵泉、足三里、中脘、膽腧、內關以及太沖穴;針具為一次性針,患者仰臥位,消毒穴位皮膚,直刺陽陵泉、足三里、中脘以及內關穴位20~25 mm, 斜刺膻中穴25 mm,斜刺方向為神闕,采用提插捻轉手法;提插刺激陰陵泉穴,捻轉補法內關、足三里、膻中、中脘,留針20 min,行針2次,在中脘穴燃10 min艾條;起針后,患者改俯臥位,消毒膽腧、肝腧穴位皮膚,直刺20 mm,實施提插捻轉手法,留針20 min,行針2次,在膈腧置燃艾條,懸灸10 min,1周5次,持續(xù)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患者氣脹、食欲不振、泛酸以及上腹疼痛等癥狀、體征全部消失或出現(xiàn)明顯好轉,判定為顯效;氣脹、食欲不振、泛酸以及上腹疼痛等癥狀、體征有所緩解,判定為有效;所有臨床表現(xiàn)均未改善,判定為無效。(2)焦慮以及抑郁評分: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估,SDS評分≧53分判定為抑郁,SAS評分≧50分判定焦慮,二者嚴重程度隨分值增大而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焦慮及抑郁評分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SDS與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95.1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61%(P<0.05)。見表2。
3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中醫(yī)“胃脘痛、痞滿”等范疇,病位雖處于胃脘,但病變實在肝脾處,主要發(fā)病機理為情志不遂、憂思惱怒以及肝氣郁結。肝主疏泄,可調節(jié)津血分布,濡養(yǎng)胃臟,亦可疏解情志,臟腑陰陽平衡,經(jīng)絡通暢,氣血調和,脾胃功能才能保持正常。若情志沮喪,肝氣郁悶難疏,將導致脾胃升降失司,氣機阻于中焦,形成痞滿,表現(xiàn)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研究組患者SDS與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95.12%高于對照組的75.61%(P<0.05)。由此可知,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緒障礙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改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多潘立酮片聯(lián)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用藥,可有效改善患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緩解焦慮、抑郁癥狀,但容易帶來震顫、頭暈以及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配合經(jīng)足三里、太沖、中脘、膽腧等穴位針灸,可實現(xiàn)養(yǎng)血安神;配合陰陵泉行瀉法,可發(fā)揮消脹寬中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緒障礙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提高治療總有效率,解除患者不良情緒,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欣航,常日,朱光昭,等.不同配穴方法針刺治療伴情緒障礙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12(9):1257-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