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楠 金利珍
摘 要:學生回歸線下,課堂教學依然是我們的主要模式,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那如何讓40分鐘有更高的質量?除了我們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精心備課等之外,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尤為重要。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提問 學生質疑
從2020年9月以來,學生們終于又回到了熟悉的教室,回到了課堂教學當中來,回歸課堂線下的教學依然是我們的主要模式,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那如何讓40分鐘有更高的質量?除了我們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精心備課等之外,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尤為重要。需要老師利用巧提問并讓學生會質疑,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所以有效的師生互動可以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之一。
1 教師巧提問,促進課堂時效性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組成形式,并且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課堂提問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載體,在提問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的主導性。在課堂教學開展中,進行有效性的提問,不僅對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老師及時對學生的教學知識內容接受情況進行掌握了解,進行合理教學計劃的制定,而且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對于學生智慧的開發(fā)等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1.1 提問要激趣,讓學生碰撞出火花
高爾基曾說:“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逼使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再勞動。”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材,激趣提問,設法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樂于動腦,樂于思考。如在講解EXCEL公式時,由于剛剛接觸邏輯判斷性問題,很多學生有畏難情緒,于是我在講解時提問:你認識這個表達式X=a+b嗎?學生馬上有了興趣且說出是數(shù)學的方程。再次提問:那這個方程和我們剛剛做的公式有沒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學生思考片刻能說出可以把X看做要做公式的單元格,還能說出都有“=”號等等輸入公式的重難點來。
課堂提問中,提法不同會有不同的效果,同樣的問題,平鋪直敘會顯得枯燥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欲望和課堂氛圍,設計有一定趣味性和懸念的問題,能夠吊起學生的“胃口”,大大激發(fā)學生沉睡的神經,牽引學生經歷長時間的有效思考,促使學生“釀”出屬于他們自己的閃光思想。
1.2 提問要準確,讓學生提高思維質量
提問要“準”,要求教師在課前設計時,必須深鉆教材、吃準教材、找準學生思維“興奮點”、設計出難以適度、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來。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精彩來,問出實效來。
如在講解EXCEL相對引用時,我會讓學生對比原公式和填充出來的公式,并及時追問:“這兩個公式里面對比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橫向拖動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我在單元格號之前加了$符號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通過準確的提問,引導學生說出相對應用和絕對應用的大概概念,再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很快理解這部分內容。
1.3 提問要層遞,讓學生有效發(fā)展思維品質
要想使提問有效,教師的提問必須要層層追蹤,富有邏輯性,既可以控制和調整學生思維的方向,又要做到由淺入深,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一層遞進一層的提問,層層剖析、循序推進地解決問題,由此及彼,層層推進。
如在講解EXCEL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時,我是這樣提問:同學們可以使用數(shù)字進行統(tǒng)計計算嗎?如果要實現(xiàn)引用數(shù)據(jù)和結果聯(lián)動再用數(shù)字計算可以嗎?應該怎樣做?用公式法可以求出最大值與最小值嗎?不能應該怎樣做?這樣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讓學生由簡到難的掌握公式計算與函數(shù)計算,并明白他們之間的差別,達到課堂思維的有效,不會南轅北轍,事半功倍。
1.4 提問要平等,讓學生有思維的氛圍
美國心里學家阿瑞提認為:“閑散狀態(tài)”、“幻想”、“自由思維”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們應該適度為學生提供寬松的提問環(huán)境,不要賦予課本的絕對權威與話語權,不要讓學生去仰視,去頂禮膜拜,學生是與教師、課本平等對話者。而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xiàn)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xiàn)象。鼓勵學生有效的提問,不但不會浪費課堂時間,還會使學生思維活躍,提高課堂效率。
1.5 提問要有科學密度,把握思維的容量
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同時,也要把握好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密度和容量。從提問容量來講,理想的課堂提問教學內容要非常飽滿,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地發(fā)展思維,有合理的思維容量,提問指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提問節(jié)奏來看,課堂教學應該遵循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不同年齡的學生,保持注意力時間不同。為此,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控制提問的節(jié)奏,如果過多,學生就不能深入思考,使思維變得“蜻蜓點水”;如果過于拖沓,學生的注意力又難以集中,思維的進程沒有連貫性。因此,理想的有效提問應該是張弛有度,錯落有致。
2 學生能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思維是從質疑開始的,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育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句話告訴我們會質疑提問,思維才會創(chuàng)新。問題意識則主要是指學生具有自主探索、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闡述問題等自覺的心理活動。學生能質疑,有問題意識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激發(fā)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驅使學生積極思考,質疑、解疑,最終達到對事物認識的深化。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具有廣泛深遠的意義。
即以學生為對象,以營造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氛圍和環(huán)境為前提,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載體,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要內容,以養(yǎng)成學生“敢想、善問、樂思”為歸宿,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學會發(fā)展的探索性的實踐活動。
2.1 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質疑
“親其師 信其道”只有學生親近老師,才能敢于發(fā)聲,而在我們的課堂上更要有寬松的課堂氛圍,給學生“親近”你的機會,讓學生在放松的情境下才可能敢質疑。同時教師也要明確,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并不是代替教師的提問,教師的提問應起到加深探索、畫龍點睛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學畫圖軟件《多邊形》一課時,將知識點和訓練點都創(chuàng)設成一個個有趣的問題情境。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演示風箏照片。首先讓學生猜想老師會提問什么,學生嘗試提問(會提到使用什么工具、這個工具怎么用?),鼓勵學生學習提問一句完整的問題,特別是學生提出的有意義的話題,也要追問一下學生是怎么想到的。通過學生的提問,發(fā)散他們的思維。其次我從中選擇有質量、有價值的問題,梳理這些問題,明確本課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必要時,教師啟發(fā)提問。例如使用方法、多邊形與其它工具使用的異同等等……在學生練習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醒學生能否用之前學習過的知識,來解決本課練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在學生演示匯報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行觀察,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并加以說明,要求學生表述清楚,統(tǒng)計學生出現(xiàn)問題,提示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2 注重方法指導,讓學生“善”質疑
學生回歸課堂,在經過一段校園生活,逐漸從新適應了學校的學習生活,但注意力還是有時不夠集中、不穩(wěn)定。但他們好奇、好動、喜歡模仿,極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內容所吸引。而且學生因為年齡特點,部分學生自信心較弱、有時問題也不能提問準確到位。
依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善”質疑,逐漸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1、在信息教材的“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問題。教材上的閱讀材料、插圖、提示、嘗試與探索等都可能存在或隱含著“問題”,一切要靠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解決。老師要始終關注的是學生怎樣發(fā)現(xiàn)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
2、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學生熟悉的一些小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許多別人視為平常但自己很有興趣和好奇心的事,并嘗試著給以回答。然后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來確定自己研究的內容和方向,這樣就使每一個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課題中找到相應的研究性學習的方向,實現(xiàn)自己的期望和價值。
3、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來學習。通過活動學生就會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產生解釋有關現(xiàn)象的渴望,由此便十分自然地進入問題情境。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喜悅感、解決問題的挑戰(zhàn)性、問題解決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為激發(fā)學生的強大動力。
2.3 老師創(chuàng)造“錯誤”,放手讓學生嘗試,去“遇見”質疑
在教學過程中,更多是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被動回答的多,而學生向教師的這種逆向提問的少。而有疑是提出問題的前提,那么,如何讓學生生疑?我認為除了平時不對質疑偏離的學生加以呵斥讓學生敢于質疑外,更重要的是設置能讓學生質疑的情景。
如在講解EXCEL填充柄的時候,我就拋棄了傳統(tǒng)講+練的方式,而是進行:“比一比,看誰能先完成”環(huán)節(jié),去完成一個根本不可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的公式輸入表格。學生在操作時逐漸就會有小聲嘀咕,這時適時追問:“有什么問題嗎?”引導學生質疑出來。這時就會有“老師,這么短時間完不成啊”之類的疑問。老師馬上追問:“有沒有什么簡便方法可以一下完成這些輸入啊?”去引導學生思考新的方法,帶著疑問進行探究,最終掌握填充柄的使用。
總而言之,師生互動既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如果互動能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大膽設想,形成一種“欲罷不能,躍躍欲試”的狀態(tài),思維的花火、智慧的靈感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師生互動才會做到真正的提高課堂實效性,課堂才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優(yōu)質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國壯.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學周刊》第189期,河北師范大學 2015年4月.
[2] 王敏勤.高效課堂的四個要件.《人民教育》2016.54,中國教育報刊社.
1.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實驗小學 (北京市 100192) 2.北京市櫻花園實驗學校 (北京市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