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何麗,張祥華,馮麗君,舒文玲,郭桂英,黃夏雨,陶平,吳小輝,馬莉
(景德鎮(zhèn)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骨科疾病的主要手段,多數患者在圍術期由于對麻醉和手術效果擔心及術后疼痛等因素,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出現(xiàn)失眠,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紊亂,嚴重影響手術效果和患者康復[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緩解骨科圍術期患者的焦慮失眠狀態(tài),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生活質量非常重要。本研究將頭部經絡梳理加穴位按摩運用于骨科圍術期患者的護理中,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骨科2017年3月—2020年6月收治的手術患者94 例,按數字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7 例。觀察組男29 例,女18 例,年齡(49.12±8.17) 歲;初中及以下7 例,高中12 例,大專及以上28 例;上肢骨折15 例,股骨頸骨折13 例,髕骨骨折7 例,腰椎盤突出癥9 例,其他3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1 例,年齡(50.30±7.98) 歲;初中及以下8 例,高中14 例,大專及以上25 例;上肢骨折17 例,股骨頸骨折12 例,髕骨骨折8 例,腰椎盤突出癥8 例,其他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年齡≥18 歲;住院時間≥7 d;手術指證明確,均行骨科手術治療;具有良好的認知功能,可正常交流者;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意識不清或昏迷者;合并有精神疾病者;既往有嚴重失眠史者;心、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重要器官合并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
對照組圍術期給予常規(guī)護理。保持病房舒適、整潔、安靜,空氣流通;注意患者情緒變化,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疑慮,保持心情舒暢;同時也可適當聽音樂放松心情;囑患者睡前可飲用熱牛奶,忌食用濃茶、咖啡及烈酒等興奮神經類飲料;保持飲食清淡,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頭部經絡梳理加穴位按摩(術前術后均給予操作)。第一,頭部經絡梳理:選用牛角梳,梳齒間距0.5 cm,從頭部毛梢旋轉著梳攏,力度適宜、均勻。從患者前額發(fā)際線處梳至后發(fā)際線處,隨后反向由后發(fā)際線梳至前發(fā)際線處,然后從耳上向頭部兩側反方向梳理,最后散開頭發(fā)往頭的四周梳理。重點梳理督脈、膀胱經、肝膽經、三焦經等經絡。梳理過程中可根據經絡分布和患者自身感覺適當調整梳子的角度和力度,根據患者的受力情況,力道由輕到重,以患者最為舒適的力度為宜。每處梳理5~6 次,每次梳3~5 min,每日梳2~3次,連續(xù)梳理7 d。第二,穴位按摩:患者頭放正,仰臥,全身放松。穴位選取太陽穴、百會穴、太沖穴和合谷穴。以穴位為中心,將指腹置于穴位上,力度從輕慢慢變重,按照一定的節(jié)奏對穴位進行按摩,順序依次為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每個穴位每次按摩5 min,共按摩30 min,每天2 次,連續(xù)按摩7 d。
1.4.1 焦慮情緒
分別于護理前、護理7 d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兩組患者焦慮狀態(tài),其中分值>50 分即存在焦慮,且分值與焦慮程度呈正比。
1.4.2 睡眠情況
分別于護理前、護理7 d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價患者的失眠情況。該量表共包括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7 個部分,評分越高表示失眠越嚴重。
1.4.3 護理滿意度
護理7 d后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價護理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護理前兩組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SAS評分均有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比較分
護理前兩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評分均有下降,且觀察組各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滿意度95.74%,高于對照組的80.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失眠是骨科圍術期常見并發(fā)癥,其中體位不適、術后疼痛、擔心預后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2]。而睡眠不足會降低患者抵抗力,影響術后康復及轉歸,不利于預后[3]。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護理學已經從單純的“疾病護理”轉變?yōu)椤罢w護理”模式。中醫(yī)理論認為,機體氣血靠經絡通達全身而營養(yǎng)組織器官,而經絡遍布全身,其中頭部為諸陽之會,人體共有7 條經絡通過頭部[4-5]。本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SAS和PSQ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梳理可刺激穴位產生興奮作用,通過傳入神經到達大腦皮質或延髓,通暢頭部經絡氣血,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改善睡眠質量[6]。而穴位按摩不僅對穴位產生刺激,還可興奮周圍神經,增強疏通作用[7-8]。此外本研究穴位選取太陽穴、百會穴、太沖穴和合谷穴,通過按摩起到健脾養(yǎng)心、平衡陰陽的作用[9],增強大腦的儲備能力,放松肌體,加強臨床護理效果[10]。本研究中觀察組滿意度為95.7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8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頭部經絡梳理加穴位按摩運用于骨科圍術期患者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情緒,促進睡眠,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