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健
讀寫結合的前提是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只有讀懂,才能寫好。讀懂文本一是要讀懂文本的表現形式,包括文本的遣詞造句特點、構段特點以及謀篇布局的方式等;二是要讀懂文本的主旨,包括語言文字的意蘊、作者表達的情感等。只有讀懂了文本的形式和內容,寫作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一、讀懂文本形式,進行讀寫結合訓練
1.句子形式的仿寫
在閱讀教學中,結合所讀文本中的某一句的表達形式進行仿寫,是讀寫結合的常用方法。這種仿寫,可以是文本內容的延續(xù)和豐富,比如《三黑和土地》中“農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钕窈堤斓涅Z,一見了水就連頭帶尾巴鉆進水里?!睂W生仿照此句劃線部分接著再寫一句?;蚴?,對例句的句式進行仿寫。
2.構段方式的仿寫
小學生閱讀的很多文本在構段方式上有鮮明的特點,比如“總分總”式、自問自答的設問式等,都是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的有效載體。多進行這種構段方式的仿寫,把握構段規(guī)律,對今后整篇習作的謀篇布局大有裨益。學習了《廬山的云霧》,可以模仿“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這一片段,用“總分”方式寫一寫另外一種景物。
3.敘述方式的仿寫
有些文本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采用了特殊的敘述方式。閱讀這類文本時,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充分理解這種異于常規(guī)的敘述方式的特殊作用,再去模仿寫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巧妙地運用了倒敘手法。學生明白了倒敘手法的表達效果后才能更好地運用,否則僅僅從形式上把結局或者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放到開頭,而忽視主旨表達的需要,那就是無目的地顛來倒去,不但上下文銜接得不順暢,而且主題表達也模糊不清。
4.表現手法的改寫
同一題材,換一換表現手法,在尊重原文主旨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造性表述,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秾る[者不遇》這首詩內容淺顯,語言樸素,卻情景交融,讀來如同欣賞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筆,把它改寫成一則小故事,要求學生把握原詩的內容,借助插圖充分發(fā)揮想象,把原詩所描繪的情景和所表達的感情明確具體地寫出來。教師可以適當“扶”著學生想象,精心設問:同學們看圖想象一下,山中環(huán)境是怎樣的?賈島可能問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樣回答的?遠處山高林密,云霧迷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找到隱者了嗎,為什么?不遇隱者,詩人當時的心情如何?年紀這么大了,隱者為什么不辭辛苦地到深山密林里采藥呢?你又想對隱者說點什么呢?……這樣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有助于讀寫能力的提高。
二、理解文本內容,進行讀寫結合訓練
1.中心突破式
課文中常常有提綱挈領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我們稱之為“文眼”。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結尾處,“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這句話闡明了主題,可以設計這樣的讀寫結合訓練:“以這句話為總起句(或總結句),結合課文中的三個事例寫出自己的理解?!边@種教學既避免了繁瑣的分析,又滲透了議論文知識的學習,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2.讀文有感式
小學語文教學強調語言的規(guī)范性以及感悟和積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習做人。因此,很多課文都震撼人心,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是學生寫“讀后感”的好素材。
《莫高窟》一文傳神地描繪了壁畫上飛天優(yōu)美的姿態(tài),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學生了解到這瑰麗的壁畫在解放前因無人管理而遭自然的破壞,又被帝國主義掠奪后,激起了憤慨之情。此時此刻,教師要抓住學生豐沛的情感及其強烈的表達欲,因勢利導,給出《站在飛天壁畫前》的題目,讓學生借練筆之機,把感情、思想傾瀉于筆端。練筆中,學生既表達了愛恨之情,也表示要發(fā)憤學習,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精神,強我中華,衛(wèi)我民族!強烈的民族使命感躍然紙上。
3.小標題概括式
擬小標題是很重要的閱讀實踐活動,只有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才能準確完成。指導學生擬寫小標題要體現梯度,要求學生在準確概括的基礎上,逐步限定字數,尤其是內容豐富需要擬寫多個小標題時,要注意用相同字數,相同或者相似的短語來表達。比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要指導學生用“接受任務——誘敵上山——引上絕路——頂峰殺敵——英勇跳崖”這些四字短語來精練概括有關情節(jié)。
4.詞語連珠式
每篇課文中都有一些重要的詞語,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把它們集中在一起,一線串珠。如教授《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時,讓學生認讀幾組詞:家境貧寒、家徒四壁、化為烏有、體弱多病”;“茶飯不思、夜難安寢 、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四處尋訪、廣泛收集;親自考察 、奮筆疾書、明史巨著、名垂青史之后,自選情境連詞成段。要想寫出精彩片段,學生必須深入理解選擇的詞語,并且能運用它們準確地表情達意。
5.批注評點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精讀理解的同時,恰當地進行批注點評,把閱讀體會及時地記錄下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文本的批注點,如運用修辭手法的句段、意在言外的句子、描寫生動的句子以及困惑不明白的地方等。其次,教師要教會學生怎樣進行點評,如動情之處寫出感想、困惑之處提出質疑、共鳴之處展開聯(lián)想、精妙之處精心賞析、空白之處進行補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