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麗
摘要:觀察我們的課堂,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做“過了”的問題。凡事都有個度,過了這個度,哪怕再美好、再正確的東西,也會走向它的反面。課堂上,目標過高,就低一些;過程過急,就緩一些;語言過炫,就素一些;形式過虛,就實一些。
關(guān)鍵詞:課堂教學;目標;過程;語言;形式
《論語·先進》有云:“過猶不及?!币馑际牵菏虑樽龅眠^了,就像做得不夠一樣。觀察我們的課堂,發(fā)現(xiàn)也存在一些做“過了”的問題,如目標過高、過程過急、語言過炫、形式過虛。捕捉課堂中的這些“過”,以期共同尋求“對”之策。
一、目標過高,就低一些
一次,聽一位新教師上一年級的《小企鵝和媽媽》一課,課文中講到小企鵝從媽媽的褶皮里面鉆出來,看到外面新奇的世界,忍不住對媽媽說:“這天,這天多么藍哪!這地,這地多么白??!”教師微笑著問學生:“誰知道小企鵝為什么這樣講話呢?”學生顯然沒有聽懂教師在問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語。教師進一步啟發(fā):“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兩句話,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睂W生讀完一遍,抬頭看著教師,還是沒人能回答。教師有點急了:“你們看,小企鵝是這樣說的——哦,這天,這天多么……哦,這地,這地的顏色……誰聽懂了?”她再一次向?qū)W生投去期盼的眼神。一個小姑娘端端正正地舉起了手,教師欣喜地點名:“好!請你來回答?!毙」媚镎酒饋?,口齒清晰地大聲說道:“老師,我覺得小企鵝之所以這樣講話,是因為它是結(jié)巴!”話音剛落,其他學生哄堂大笑,這位教師啼笑皆非,只好說:“哦,你是這么想的??!……同學們,你們聽老師講,這是一種表達手法,叫‘反復(fù)。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小企鵝驚喜的心情。你們聽懂了嗎?”“聽懂啦——”學生拉著長聲回答,教師長長吁了一口氣。下了課,這位教師走到我面前,不好意思地說:“王老師,我們班的孩子是不是太笨了?真是讓您見笑了!”我打趣地說道:“哪里啊,你們班的孩子一點都不笨,才二年級,就會用‘之所以……是因為……來說話。不是他們笨,是你太聰明了!你知道得太多了!”她愣了,有點不明就里?!坝腥苏f,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墒墙裉炷氵@碗水舀得多了點兒,學生喝不下去,咱們得慢慢來。你說呢?”她紅著臉認真地點了點頭。
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21年3月印象比較深的還有兩次。一次是聽教師上二年級的《雨后》一課,一會兒講第1自然段是群像描寫,一會兒說第2自然段是人物特寫,還告訴學生“寫作時要有點有面,點面結(jié)合是很好的表達手法”……向二年級學生傳遞這些“高大上”的寫作知識,他們能夠消化嗎?難怪課初興致盎然、爭相舉手的學生,到最后竟兩眼發(fā)呆、低頭摳手,不再回應(yīng)。還有一次是聽教師執(zhí)教四年級的《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教材導讀明確提出讓學生講講故事,說說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但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給學生太多的時間讀課文、談感受、講故事,而是花了很大氣力帶著學生研究“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環(huán)境包括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有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結(jié)果可想而知,學生一臉懵。
把教學目標定得太高,忽視學生的年段特點,就是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自然是教了半天,仍然教不會。目標過高,就降低一些。所謂的低,不是不達標,而是要恰到好處。做到這點,先要緊扣課標,找到教學的落腳點。課標是一個標桿,教師所教的課文是達成這個標桿的載體。教師要在吃透課標的基礎(chǔ)上,認真鉆研教材,領(lǐng)會編者意圖,切實把握課文特點。一篇課文,可教的東西很多,但如果面面俱到,就是“看起來什么都教了,結(jié)果什么都沒教好”,所以一定要充分發(fā)掘出文本核心的教學價值。另外,要關(guān)注學情,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他們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對學生曾經(jīng)掌握了什么和將要掌握什么,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增強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過程過急,就緩一些
一位教師執(zhí)教四年級《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提問:“讀了課文,你對葉圣陶老先生有了怎樣的認識?”一個學生說:“我覺得他特別喜歡肖復(fù)興,還邀請他到家里做客!”另一個學生說:“他特別有學問,能把肖復(fù)興獲獎的作文修改了那么多處?!边@時,一個戴眼鏡的女生使勁地舉著手,屁股離開了椅子,身子向前傾,嘴里發(fā)出“嗯嗯”的聲音,表明她特別想和大家交流。被邀請發(fā)言后,她說:“我覺得葉老先生特別平易近人,一點架子也沒有。你想啊,他當時已經(jīng)是非常有名的大作家了,作者才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chuán)的學生……”“停,停,”教師打斷了她:“這個字應(yīng)該讀zhuàn,你坐下吧!”女生似乎還有話說,但終究沒有說出口,帶著一臉遺憾坐下了。教師隨即開啟下一個話題,我的心里卻極不平靜。一個四年級學生就知道“名不見經(jīng)傳”這個詞語,而且用得非常準確,這是多么值得贊美和鼓勵的事情。她一定是個熱愛閱讀的女孩,一定在某種語境中見過這個詞語,且明白它大致的意思。假如教師不急著去走教學流程,而是把這個“錯”當作教學資源,給學生講一講為什么在這里應(yīng)該讀“zhuàn”而不讀“chuán”,課堂一定會因這一放緩的進程而更精彩、更動人!
有教師問我:“王老師,您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了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或者是面對您的提問,學生的回答特別出乎意料,這時候該怎么辦呢?”我說:“學生向老師發(fā)問是常有的事情,我的原則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當然,要盡可能平素多知一些,力求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案。假如這問題讓我一時不知所措,我就‘讓問題飛一會兒,找到機會再來解答?!蔽疫@么說,也這么做。
一次,我講《迎接綠色》。課文第2至第4自然段講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nèi)缤钤阡摻钏嗟膮擦掷铮伴T雖設(shè)而常關(guān)”。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我問學生:“讀了這幾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甲說:“壓抑?!币艺f:“煩悶?!北f:“視覺污染?!倍≌f:“我覺得這樣的地方風水不好?!甭犝n的老師們笑起來,我也懵了,一時無以應(yīng)對。沉默片刻,我說:“好吧,暫且我們就認為這里是‘風水不好,等學完了課文我們再看看到底是不是這樣?!?/p>
百家講壇課文學完了,學生懂得了是因為一株絲瓜的出現(xiàn)把鄰居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大家有的拆鳥籠、有的買鐵絲、有的遞竹竿,共同在迎接綠色……由此說開去,學生逐漸將話題延伸到了絲瓜以外,認識到“這是一道自然的風景,也是一道人間的風景”。此時,我想到了前面學生提到的“風水不好”這個話題。機會來了!我話鋒一轉(zhuǎn),問學生:“剛上課的時候有同學說生活在這里壓抑、煩悶,風水不好?,F(xiàn)在你們明白了嗎?現(xiàn)在大家還認為這里風水不好嗎?”很快就有學生回應(yīng):“好的風水要靠人去營造,人與人和諧相處就是最好的風水?!庇钟袑W生接著說:“人心的風水才是真正的風水?!贝藭r,我心釋然,臺下教師亦掌聲回應(yīng)。
所以,當問題迎面而來的時候,別急,緩一些,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緩一些,不是要停下來,而是要腦子里裝著“學生”“過程”“發(fā)展”三個詞鎮(zhèn)定前行,跟問題約好“下個路口見”。“心里有學生”,即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只是關(guān)注自己怎樣教,更要關(guān)注學生怎樣學,要善于順學而教、因勢利導。“心里有過程”,就是要設(shè)計出有層次、有空間的問題,給足學生學習時間,讓他們真切地經(jīng)歷言語實踐和思維過程,要相信知識是“講”會的、更是“學”會的,能力是“教”會的、更是“練”會的。“心里有發(fā)展”,即讓學生學有所獲,但收獲又不止于當下。教師要呵護兒童的好奇心,不斷地引發(fā)質(zhì)疑和探究。對于學生出乎意料而又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答案,教師應(yīng)該給予熱情而真摯的反饋,把教學過程變成探求真理的、帶有感情色彩的交流過程。如此,學生獲得的發(fā)展才會全面而深遠。
我常常和教師講,不要期待著課堂上你提出一個問題,就能很快看到小手林立,總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梳理的時間;不要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無法應(yīng)對,便倉促而過,就要這個問題“飛一會兒”,“回頭再見”。學會等待,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的能夠落實到教師的教學行為中。
三、語言過炫,就素一些
聽一位名教師上課,她向在場的教師和學生介紹自己時說:“我出生在書香世家,從小受到琴棋書畫的熏陶。我能背誦幾百首詩詞歌賦,因此要求自己的語言也必須具有美感”……于是,接下來在她的課堂上,我聽到了這位教師對學生的如下評價:“領(lǐng)異標新二月花,你的發(fā)言真獨特?!薄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你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薄澳愕陌l(fā)言像水,蕩滌著我們心靈的塵埃。”“你的發(fā)言像火,點燃了我們心中智慧的火焰。”“你的發(fā)言像金子,閃爍著熠熠的光芒?!薄ヂ犝n的年輕教師不禁發(fā)出嘖嘖贊嘆,見我沒什么反應(yīng),問我覺得怎么樣。我想了想回答:“這老師是有‘過錯的?!蹦贻p教師不解。我說:“就語文課而言,教師的確應(yīng)該做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但優(yōu)秀教師的語言總是有一種自然、樸素、真誠之美,不炫耀、不做作,那種優(yōu)雅的舉止、睿智的哲思和文學的氣息都是從骨子里散發(fā)出來的,不是刻意‘說出來的。過于追求語言的美,堆砌詞藻,反而容易讓語言變得空洞無物,把課堂變成了秀場?!?/p>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刻意追求的藝術(shù),不是藝術(shù);刻意學習的藝術(shù),不成藝術(shù)。當一個教師的學、識、才、情等齊備之時,才是教學藝術(shù)臻于成熟之日?!睘樵鞖夥展室庾餍悖瑸槿偮犝n教師而忽略學生感受,這些做法實在是不恰當?shù)摹?/p>
真正的教學藝術(shù),說白了就是走心,“過口不過心”謂之調(diào)侃,“過心經(jīng)由口”才有可能稱之為藝術(shù)。課堂上,語言過炫,就素一些。所謂的“素”,是洗盡鉛華的一種姿態(tài),不張揚、不炫耀,樂于把自己隱在幕后,讓學生置身于課堂的正中央。讓語言素一些,需把握三個原則。第一,用真誠的態(tài)度與學生講話,講真心的話。學生的心,其實是一桿秤。學生雖然年紀小,但定能聽出來教師的話是有感而發(fā)還是賣弄炫技。第二,不弄玄虛,不玩深沉,說學生能聽懂的話。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年段認知水平。天賦異稟的學生固然有,但我們的教學并非滿足少數(shù)學生的需要。第三,言之有物,導之有向,說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的話。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課堂是他們用來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需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并以此引導學生的思維。
四、形式過虛,就實一些
有時,課堂上“過”錯的產(chǎn)生,是源于追求過高,希冀完美;有時,是源于教師不關(guān)注教學的實質(zhì)內(nèi)容,而過于關(guān)注外在的虛的形式。
一位青年教師要參加教學基本功大賽,抽到的課題是一年級的《小池》,她請我看看她的教學設(shè)計,想聽聽我的意見,最好能夠幫助設(shè)計出亮點。我拗不過她的真誠,答應(yīng)了。她給我展示她做的課件,泉水、荷花、荷葉、蜻蜓……各種圖片,目不暇接。她很虛心地說:“圖片太多了,您幫我看看,選哪幾張比較好?”我問:“這節(jié)課你打算教什么?”她遲疑了一下:“教古詩不都是教那些東西嗎?了解背景,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感受詩境……這些圖片能夠幫助學生達成這些目標?。 蔽艺f:“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wù)是識字、寫字、朗讀、背誦、說話、寫話……”她不置可否:“我平時是這樣做的,可是要參賽,這樣上課沒有亮點??!精美的課件總可以給課堂加分吧!”這是一例。無獨有偶,又一次下校聽課。發(fā)現(xiàn)講課的教師基本功扎實:板書美觀、朗讀動情、語言極有感染力,但坐在我身邊的一個小男孩聽講卻不認真,明明教師講的是第17課,他卻漫不經(jīng)心地在翻看第18課。我忍不住問他:“你怎么不認真聽呢?難道老師講得不好嗎?”他皺著眉頭,很嚴肅地對我說:“今天沒有平時講得好。平時他從來不用PPT,也不放音樂、動畫什么的,我覺得他今天有點忙不過來了……”我忍不住笑了。童言無忌,卻一語中的。
教師本來可以憑借一張口、一根粉筆、一本書就講好語文課,卻偏因為有人來聽課要使用PPT,播放音樂、動畫,結(jié)果顧此失彼。教學媒介過于豐富,手段過于復(fù)雜,對自己本身擁有的學科特質(zhì)過于不自信,導致教師違背了“初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應(yīng)該干什么。
黃永玉在《速寫因緣》里記錄了一個故事:徐悲鴻做中央美術(shù)學院院長的時候,提議所有的教授、講師都要先畫一畫素描。一次,徐院長來看黃先生素描,就和模特閑聊起來:“您以前是干什么活計的呀?”“廚子,大廚房的廚子?!薄班蓿瑥N房大師傅?。×瞬坏?!那您能辦什么酒席???”模特從容地說:“辦酒席不難,難的是炒青菜。”徐院長聽了這話,肅然起敬。他轉(zhuǎn)向黃先生說:“這話說得好啊!近乎道矣!是啊,炒青菜才是真功夫,和素描、速寫一樣??!”
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是不是也是同理呢?不需要形式上有多么炫,拿出廚子炒青菜的本領(lǐng),把看似最簡單的事情做得有味道,應(yīng)該就是課上最大的亮點了吧!課堂形式應(yīng)追求“實”。首先,教師要用好教材所給予的一切學習資源,包括單元導語、課文、課后思考題、閱讀鏈接,甚至課文插圖。要弄清楚每個板塊的教學價值、厘清它們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從而打造出“拳頭產(chǎn)品”。其次,教和學的策略要簡單。對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而言,無非是讀一讀、寫一寫、想一想、畫一畫、比一比、議一議……教師只在關(guān)鍵處點撥和提升。簡單的才是好操作的,好操作的才是好掌握的。再次,教師要把自己修煉成一本書,應(yīng)該讓學生從這本書里讀到極其豐富的內(nèi)容:仁愛之心、花鳥蟲魚、日月山河……當教師以這樣一種樸素而厚重的形象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時候,無須任何裝飾和點綴,自己就成了最好的“語文”。
總之,過了也是一種錯。凡事都有個度,過了這個度,哪怕再美好、再正確的東西,也會走向它的反面。課堂教學應(yīng)該適可而止,適度而為。有人說,這好難。但正是難,才顯出它的寶貴,不是嗎?
參考文獻:
[1] 王艷瓊.師授有術(shù) 生學有樹——通過藝術(shù)啟發(fā)打造高效課堂[J].貴州教育,2014(6).
[2] 黃永玉.速寫因緣[EB/OL].[20210117].http://www.douban.com/note/70825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