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鴻門宴》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筆者據(jù)《鴻門宴》中人物稱呼語的實際,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作者司馬遷對文中人物的稱呼;第二類是楚漢兩大軍事集團內(nèi)部成員之間彼此的稱呼;第三類是楚漢兩大軍事集團成員對對方人員的稱呼。
在敘事行文中,作者司馬遷對項羽、劉邦的稱呼是有區(qū)別的。先說作者對項羽的稱呼。在項伯與劉邦見面之前,作者對項羽均是直呼其名,而從項伯見到劉邦稱項羽為“項王”開始,一直到鴻門宴結(jié)束,行文中不管是作者,還是參加宴會的樊噲、張良、宴會后的劉邦、范增,都稱項羽為“項王”或“大王”。其實項羽此時只是兵臨咸陽,尚未稱王。而作者對劉邦稱呼“沛公”貫穿整個鴻門宴的始終。這是為何?當(dāng)時的背景是,項羽與驍勇的秦軍對陣,破釜沉舟,大勝秦軍主力,接著又殺宋義、收章邯、坑殺二十萬秦兵等均顯示了項羽作為蓋世英雄的氣概和作為軍事家的魄力,其名聲震天下。而劉邦先占秦都咸陽,派兵據(jù)守函谷關(guān)。此時項羽率四十萬大軍兵臨函谷關(guān)城下,劉邦只有十萬軍隊,處于弱勢。且劉邦出身平庸,少無好名,相比項羽,無大戰(zhàn)功。在雙方軍事力量懸殊及個人武功的影響下,司馬遷不著痕跡地顯示他的傾向性:對于歷史實際的尊重,而不計較于名分。
其次,分析項羽對他人的稱呼。鴻門宴會上項羽聽劉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之言后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這種外交場合,項羽很受委屈似地說出了對方為他暗中提供情報的曹無傷,并且明確指出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這一稱呼后來要了曹無傷的性命。在此,項羽在政治上的頭腦簡單、毫無擔(dān)當(dāng)、樹友為敵的形象暴露無遺。
在鴻門宴會上,樊噲“帶劍擁盾”突闖宴會場,項羽“按劍而跽”,這是項羽突遭意外下意識的動作,是緊張、警戒心理的條件反射。在張良介紹了樊噲衛(wèi)士身份之后,“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痹诖?,項羽稱樊噲為“壯士”,是項羽回過神來后,意識到自己剛才“按劍而跽”的動作有失大將風(fēng)度,故以“壯士”的高聲稱贊來掩飾其內(nèi)心緊張。按常理,擅闖營帳,理應(yīng)受到處罰,而項羽不但不予處罰,反而還稱其為“壯士”,后來樊噲還據(jù)“理”責(zé)難項羽,項羽也只是“未有以應(yīng)”,好像真是理虧似的。在此,項羽作為指揮千軍萬馬的統(tǒng)帥,為了“面子”,已經(jīng)亂了分寸,讓對手有機可乘,完全喪失了一個政治家的立場。
再來看劉邦的稱呼語。在行文中,劉邦對張良問“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的回復(fù)是“鯫生說我”,“鯫生”一詞顯示劉邦的智慧。在大軍壓境、險象環(huán)生的復(fù)雜處境,面對謀士張良的詢問,他有意掩蓋自己稱霸的意圖,模糊為其出謀劃策的具體人物的姓名,這充分說明劉邦處事的小心謹慎。
為了化險為夷,解除雙方之間的“隔閡”,劉邦面見項羽,說“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在這里,劉邦稱曹無傷為“小人”,真乃妙稱。一方面曹無傷是劉邦手下,官職不高,另一方面,在項羽、劉邦這樣統(tǒng)領(lǐng)千軍萬馬的風(fēng)云人物面前,曹無傷的確是小人物,不值一提。其三,曹無傷充當(dāng)內(nèi)奸的行為的確讓劉邦憤恨,有輕視、謾罵之意。其四,“小人”模糊了自己的部下曹無傷的姓名,避免對手的糾纏和自己的難堪。這“小人”稱呼體現(xiàn)了劉邦的機智過人。因為在實力面前,他不能據(jù)理力爭。
與此同時,在這里,劉邦自稱為“臣”,主動降低身份,表示尊崇項羽的地位,但稱項羽為“將軍”,實際上他只承認項羽是帶兵打仗的統(tǒng)帥,將來若打敗“將軍”項羽,也只是軍事集團之間的較量,無可指責(zé)。而改為“大王(或“君”),則等于劉邦承認了項羽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合法地位,那么日后打敗項羽,自己就變成了弒君奪權(quán)的叛臣逆賊。所以“將軍”的稱呼,表明劉邦只是暫時屈己下人,是一種忍辱負重、韜光養(yǎng)晦的策略,他高抬對手,意在滿足對手的虛榮心,消除對手的戒備,躲過眼前危機。這表現(xiàn)了劉邦隱忍求安、以圖長遠的良苦用心。
在劉邦起如廁外出,離開楚軍之前,張良問:“大王來何操?”劉邦回答,“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眲罘Q項羽為“項王”,稱范增為“亞父”,在敵強我弱的險境中,在自己內(nèi)部仍這樣稱呼對手,表明劉邦頭腦冷靜、內(nèi)心膽怯,深知對手的強大??梢赃@樣說,劉邦在自己內(nèi)部,對自己的同仁、對對手的稱呼,都是恭敬有加的,因為這樣做可以團結(jié)同仁,重視對手。
張良作為劉邦的主要謀士,文中三處記錄了他稱劉邦為“大王”,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大敵當(dāng)前臨危不亂、主次分明的謀士風(fēng)范。在為劉邦斷后轉(zhuǎn)贈禮品時,張良稱項羽為“大王”,恰到好處地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稱范增為“大將軍”也是張良揣摩范增作為項羽的“亞父”和主要謀士身份后對其的敬稱。在鴻門宴會上,張良這樣的稱呼顯得有禮有節(jié),不卑不亢。
范增在楚軍中被擁稱為“亞父”,可見其地位之高。宴會上范增召見項莊,安排項莊擊殺劉邦。其中叮囑項莊有這么一句“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叭魧佟钡囊馑际恰澳銈冞@些人”,這一稱呼告誡項莊擊殺劉邦的重要性,含糊不得。這一句也體現(xiàn)了范增軍事上的高瞻遠矚。在張良代劉邦轉(zhuǎn)贈禮品時,項羽將一雙白璧“置于坐上”,而范增將一雙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罵了一句“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豎子”一詞是范增罵項羽的稱呼,它表現(xiàn)了范增對項羽未能趁機擊殺劉邦的痛心與失望惱怒之情?!绊椡酢钡奶煜聦⑹恰芭婀钡模拔釋佟苯窈蠖紝⒈弧芭婀狈?。這里的“項王”“沛公”不僅是對楚漢兩大軍事集團首領(lǐng)的稱呼,更是兩大軍事集團的代稱?!拔釋佟狈Q呼在場的項羽、項伯、項莊、范增等楚軍集團的核心人物,言下之意是說,此次不殺劉邦,今后我們都將被劉邦俘虜。作為楚軍集團的主要謀士,范增這番話針對項羽在關(guān)鍵時刻錯失良機后的未來局面進行了戰(zhàn)略預(yù)言。
從《鴻門宴》人物稱呼語的角度進行解讀,能讓我們初步了解到楚漢之爭的關(guān)鍵時刻項羽與劉邦二者人物性格及斗爭的高下情況,這也是文本解讀的一個新視角。
吳曉明,甘肅省張掖市第二中學(xué)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