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寶
在兒童文學的王國里,寓言是一種獨特的文體,蘊含著深刻含義或道理的短小故事,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統(tǒng)編教科書中選編了多篇寓言。在大力倡導“三新”教研的背景下,面對著由低年級以“隨文識字”為核心的識字寫字教學,向中高年級以“從詞學文”為核心的閱讀習作教學過渡的時期,如何讓教研在創(chuàng)新中精進,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兩方面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結合學段特點如何進行寓言這種文體的教學呢?今天兩位老師同課異構的《鹿角和鹿腿》一課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鹿角和鹿腿》是統(tǒng)編教科書三年級下冊寓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講述了小鹿對鹿角和鹿腿態(tài)度的變化,它告訴我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要光圖美麗,也要講實用價值。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兩位老師在本次“同課異構”教學設計中均做到了“從詞學文,目標明晰,循序漸進,過渡自然”,教學設計亮點突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做到了“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體現(xiàn)了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
一、以情為引,研讀明理
兩位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全文緊緊圍繞鹿前后心情的變化展開,張麗娜老師獨具匠心,從詞語入手,通過語氣詞“咦、啊、唉”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李丹老師抓住“欣賞”“抱怨”等詞語,帶領學生朗讀體驗,喜鹿之所喜,憂鹿之所憂,急鹿之所急?!澳憔褪沁@只小鹿,你的心情怎么樣?”通過變換角色朗讀等,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了解鹿的心情變化。在討論“變化”的原因以及整個事件背后蘊含的道理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兩位老師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反復研讀,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將重點放在“體會寓意”的指導上。
二、以講促能,鞏固提高
教學過程中兩位老師都設計了“復述故事”環(huán)節(jié),張麗娜老師引導學生借助關鍵詞,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并以小組為單位,加上動作、表情,在小組內(nèi)互相練習,互相傾聽,評選出本組的“故事大王”。李丹老師則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要求,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講述目標先自由練講,再指名講述。兩位老師都用到了“讀—練—講”的策略進行鞏固提高。雖訓練的形式不同,但教學目標都是讓學生在講述故事的實踐中,加深對所學的閱讀方法的理解,通過運用實踐,將學到的方法轉(zhuǎn)化為技能。在教學語言的評價語言中,兩位老師也關注到學生語言的積累,學生在發(fā)言的同時發(fā)展了自己的語言,意言并舉。
三、以學致用,提升素養(yǎng)
本課教學中理解故事的寓意是難點,三年級小學生理解寓意時其實都和小鹿一樣,是非常感性的、具體的。如何訓練學生思維的理性水平,將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讀懂寓意呢?兩位老師巧設環(huán)節(jié)突破了難點。李丹老師借用課后習題,采用辯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思辨中全面地看問題,而老師在其中起到的是 “教在學生思維未開啟時,點在學生難理解處”。引導學生感悟故事的寓意,水到渠成。張麗娜老師更多的是抓住了課本的留白處,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體會怎樣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地概括出故事的寓意,引導學生的思維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fā)展。兩位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活用教材的“問題”和“留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思辨能力。
我認為兩位老師的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展現(xiàn)了寓言教學的常用方法,通過“語文知識—方法教學—實踐技能”三個環(huán)節(jié),落實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突破了重點,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真正將語文課上成了語文課。
同時也有兩點兩位老師可以思考一下:一是文體意識下的寓言教學,如何引領學生“學一篇、通一類”?二是對于寓言蘊涵的道理的體會,如何通過朗讀教學的設計,潛移默化地體悟,如何創(chuàng)生語境進行言語實踐,學習初步運用。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