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 浙江省黃巖中學
剛踏上工作崗位時,曾有學生在課堂上問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我說:我是教師,我的使命就是教育學生。她又進一步追問我想培養(yǎng)出怎樣的學生。我大概描述了一下:有健全的人格,有真誠流露、始終活潑的生命狀態(tài),有不蹈襲他人、真正自我的風采,同時又能不斷地汲取生活的營養(yǎng),以更新自我、塑造自我;他們的人生,是在持續(xù)創(chuàng)造的旅途中欣賞,并在欣賞中愉悅前行……
幾年后,又有學生問我類似的問題。我在上述回答之外,又加上了關于教育者的內(nèi)容。我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除了關注、助力學生成長,也要關注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關注自我的個性表達。期待學生成為怎樣的人,教師要先成為那樣的人。期待學生永遠活潑向上,教師也要有源頭活水不斷流入。期待學生擁有獨具一格的風采與表達,教師也要先有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靜水流深,內(nèi)蘊厚,聲自弘。其實不管是教師,還是其他職業(yè),生而為人,就應當在實踐中不斷修行成長,以趨近于圓滿。我也告訴這個學生,之所以要增添一些內(nèi)容,主要是受《論語》的影響。
那么,我們每一個體,到底應該如何修煉自身、不斷成長,并最終達成自己的圓滿呢?實際上,早在2500多年前,至圣先師孔子就已給我們指點了迷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這三句話共同強調(diào)了一點:不患人不知己。《論語》是語錄體著作,語言相當精練,各章內(nèi)容互不重復,只有個別例外,上列就是一例??梢姡鬃颖救思捌涞茏犹貏e重視“不患人之不己知”中所蘊含的道德修養(yǎng)品質(zhì)。只有以不求人知、患己不能的原則時刻要求自己,才能始終扎實地去閱讀、學習、交流、探究,堅持日久,興許就能達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境界。此之謂:靜下心來,不務聲名,向內(nèi)尋找,找到自己。
假如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是引導我們在成長的旅途中,要不斷修心、放平心態(tài),那么“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則是孔、孟二位先師在我們于前行途中遇到險阻困厄時,所指引的具體實踐策略:反躬自省,向內(nèi)尋求。
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情境中,教師與學生應互相督促,凡事先問自己盡心了沒、盡力了沒,效果又達到了沒。如果達到了目標,應該問問是否還可以有更好的路徑。如果沒有達到目標,或者付出沒有收獲相應的回報,則應問問自己:是能力不夠、方向不正確,還是投入還不夠多。如果得了批評,受了委屈,應該問自己:是否對自己要求太松,期望值是否太高。找到原因后,要不忘鞭策自己:既然大家這么信任我,我只有全力趲行。若是遇事只管往外尋求原因,處處歸咎他人他時他地,則易陷入借口如山,無事已生非、有事則更雞犬不寧的局面。此之謂:摒棄外慮,磨煉內(nèi)功,精純?nèi)者M,成為自己。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教育是立人的事業(yè)。立人必先立己,而立己則必先立德。以有德之身再輔以技藝才能,德才兼?zhèn)?、文質(zhì)彬彬,則具有君子之質(zhì)。教育,實際上就是現(xiàn)在的君子培育未來的君子之事。君子養(yǎng)成是終身之事,所以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而培育學生、與學生共成長,也是教多久就要學多久。學生的成長永無止境,教師的引導也永無止境,“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西方教育家懷海德認為:要教育學生對知識有責任感,不斷汲取,要敬畏當下,抓住現(xiàn)在。這是很高明的看法。如從這點橫向聯(lián)系比對,便會發(fā)現(xiàn)中西方教育思想驚人的一致性。孔子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如果孔子能活到八十九十,不知他又會有怎樣精妙的表述。但這點小遺憾,絕不能遮掩孔子活在當下、只爭朝夕、孜孜以求、永無止境的追求精神,以及習得古今、集大成于一身的偉大成就。而孔子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求仕求仁的經(jīng)歷,更是將人類本身所能具有的敬畏心以及責任感發(fā)揮到了極致。古今中外教育的一些核心理念、觀點如此契合,這說明有些東西確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教育者,閱讀了,認識到了,就是一種融通,也是一種認知品質(zhì),還是一種能力。具有這樣的認知高度,擁有技多不壓身的能力,還要懷有托舉明日英才的宏愿,才能真正做到己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的境界。
真正的教育者在托起他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古今有各種境界說,如王國維的三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佛家的三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作為教師,如想修煉,應該遵循怎樣的路徑?盡管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個體相對獨立的成長,但在這諸多個性特色中,肯定有一些共通的門徑。閱讀《論語》,聯(lián)通西方教育思想,我們可以得到不少啟示。希臘神廟中鐫刻的哲言“認識你自己”,言猶在耳,可見認識自身始終是個難題。修煉的第一步是:我們要認識自己,尋找自己,找到自己。而大千世界,變化萬千,紅塵滾滾,誘惑太多,做自己始終是個難題。因此,修煉的第二步是:我們要堅貞固守,內(nèi)掘不斷,成為真正的自己。每個人都是天地間獨一無二的風景,“天生我材必有用”,來此天地一遭,理應切磋打磨,雕琢成材,在成就他人的同時也成就自身。沿著這樣的路徑前行,雖然不能保證必能功成名就,但至少能讓我們規(guī)避諸多煩擾,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在教育的大道上,光風霽月,躬身入局,奮發(fā)圖強,從容一生,無怨無悔。這是先哲的教導,也是真正有教育情懷之人的畢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