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妍,田國秀,馬振玲,繩 宇*
1.北京協和醫(yī)學院,北京100144;2.首都師范大學
國家統計局2018年的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數接近1.7 億人,占我國人口總數的11.9 %[1],高齡老人(≥80歲)、失能、失智老年人數增加[1-4]。研究顯示,我國高齡老人以及健康水平下降的老年人傾向于和子女生活在一起[5]。大部分高齡老人以及失能、失智老人的照顧由家庭承擔,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6],影響照顧者及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進而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7-8]。如何促進高齡老人及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適應尤為關鍵。McCubbin等在20世紀90年代構建了家庭調整與適應的抗逆力模型(簡稱家庭抗逆力模型),描述了當家庭面對壓力源時,激發(fā)和調整家庭抗逆力,促進家庭適應的過程[9]。該模型在融合家庭壓力理論、家庭優(yōu)勢研究、McCubbin團隊家庭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理論變革而產生,呈現家庭抗逆力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同時,該模型描述了文化對家庭抗逆力的影響。家庭抗逆力模型提出后,廣泛用于慢性病病人家庭、老年人家庭、兒童與青少年家庭研究中[9-12],證實了該模型的科學性。近年來,家庭抗逆力的相關研究也致力于在不同民族文化下、不同疾病亞群體家庭抗逆力的具體特征及測量工具的開發(fā)[13-16]。但將該模型應用于我國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該模型核心概念繁多且多為新引入詞匯,概念名稱翻譯尚未統一,概念定義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影響國內研究應用的準確性。其次,文化會影響模型中的多個概念內容,這一點已在相關研究[17-19]中被證實。該模型中的核心概念迫切需要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進一步本土化,促進模型應用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推動我國與國際間在該領域理論的對話,對發(fā)揮我國社會與社區(qū)的支持力量、增加家庭抗逆力十分重要[20]。
本研究將家庭抗逆力模型中的核心概念進行本土化,在借鑒、修訂和運用西方理論模型的基礎上,為我國老年人家庭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本研究借鑒了前人研究中的本土化過程[21],對家庭抗逆力模型中的核心概念進行梳理,確定11個核心概念的概念名稱和定義受到文化影響,需要進行本土化;在準確翻譯的基礎上,采用專家論證方法進行概念本土化研究。專家論證法是目前進行概念、模型本土化研究中應用廣泛、科學性受到認可的方法[22-24]。本研究是在家庭抗逆力模型原有核心概念及其定義的基礎上,將與文化相關的概念翻譯,并澄清、梳理與修訂其定義的語言表述與定義的內容,解決因文化差異和語言描述西方化導致的理解困難,并從源頭肅清概念的定義,使其中文定義符合原有的涵義,同時符合中國文化要求。在此前提下,專家論證法相較于其他方法更為快速和準確[25]。具體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圖1 專家論證技術路線
1.1 專家的選取 采用目的抽樣方法,抽取全國范圍內的8名專家,均為高級職稱,其中4名專家從事文化心理學方向研究,3名專家從事家庭社會學方向研究,2名專家從事老年社會學方向研究,3名專家從事社區(qū)護理學方向研究;8位專家均具有相應專業(yè)方向10年及以上的研究經驗,3名專家同時具有兩個專業(yè)領域10年及以上的研究經驗,保證了專家論證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1.2 資料分析方法 專家意見返回后,逐條提取每名專家的意見;按照核心概念名稱、定義將所有專家意見進行匯總,合并相同的意見。之后,結合課題組討論、文獻回顧,針對專家意見逐條對核心概念名稱、定義進行修訂和補充,確定“中國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名稱與定義初版;再請專家對初版研究結果進行評價,保留80%及以上專家審核通過的核心概念名稱、定義,對未能達到一致的結果繼續(xù)進行專家論證。
2.1 家庭抗逆力模型中核心概念名稱的本土化 本研究對以往研究中未能統一中文名稱的概念,family schema、family coherence、meaning、situational appraisal進行了專家論證,結合其英文原意以及在模型中的意義,最終確定翻譯后的概念名稱分別為:家庭架構、家庭世界觀、家庭賦予情境的意義、家庭情境評估。
2.2 家庭抗逆力模型中核心概念定義的本土化 專家建議擴充家庭架構、家庭范式的定義內容,理清社群支持、社會支持的定義范圍,并對部分核心概念的定義描述進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修改后,模型中11個受到文化影響的核心概念名稱及定義如表1所示,11個核心概念均做出不同程度的修改。
表1 家庭抗逆力模型的核心概念的名稱與定義
(續(xù)表)
3.1 中國文化背景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名稱的確定
3.1.1 將family schema確定為家庭架構 本研究中的譯者將family schema翻譯為家庭圖式、家庭架構、家庭世界觀與信念。專家認為,家庭圖式在中國文化下較難理解,建議翻譯為家庭架構或家庭發(fā)展目標。結合概念定義及中國文化背景下對于家庭架構和家庭發(fā)展目標兩個概念的理解,課題組決定將family schema的名稱確定為家庭架構,與學者馮躍[26]的翻譯相同,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3.1.2 將family coherence確定為家庭世界觀 本研究中的兩位譯者將family coherence翻譯為家庭一致性或家庭凝聚力,以往文獻中研究者將其翻譯為家庭一致感[27]、凝聚力[20,26]。專家建議翻譯為家庭世界觀或家庭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聯。結合family coherence的定義為家庭所具有的一種個性化的世界觀,經與譯者討論及專家再次論證后,認為家庭世界觀與定義更加對應,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認同。
3.1.3 將meaning具體化為家庭賦予情境的意義 本研究中的1位專家建議進一步具體化概念meaning(直譯為意義)的名稱。研究者經文獻回顧后將其改為家庭賦予情境的意義,與McCubbin等[28]編寫由Patterson等論述的章節(jié)——Theoretical Linkage:Family Meanings and Sense of Coherence中對meaning的命名與解釋相同[29],經專家再次論證后確認此名稱。
3.1.4 將situational appraisal具體化為家庭情境評估 本研究中的1位專家建議進一步具體化概念situational appraisal(直譯為情境的評估)的名稱,將直譯結果情境評估改為家庭情境評估。修改后的概念名稱指向更具體,排除了生活中其他場域的情境評估,與原模型中概念的定義更加對應,經專家再次論證后確認此名稱。
3.2 中國文化背景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定義的本土化8位專家對翻譯后的核心概念定義進行了語言描述的修訂。此外,還不同程度地修訂了受文化影響的核心概念的定義內容,包括家庭架構、家庭范式定義的內容本土化,以及對社群支持、社會支持的定義的澄清與本土化。
3.2.1 家庭架構、家庭范式定義內容的本土化 專家提出家庭構架、家庭范式的定義受文化影響,與McCubbin等[29]觀點一致,專家建議在家庭架構的定義中,用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代替社區(qū)與個人的關系。集體主義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中占據著重要位置[30-31]。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集體與個人的關系的描述更具中國文化特色。此外,專家建議在家庭范式的定義中修訂和添加新的內容:將兒童撫養(yǎng)修訂為照料未成年子女的期望與規(guī)則,修改后更加符合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以及中國文化背景下對子女的照料現狀,且未成年人一詞更加精確[32-34];增加贍養(yǎng)老年人的期望與規(guī)則,符合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以及崇尚孝道的文化特征[35];增加關于財務的分配與收支運轉。研究顯示,我國人具有戀錢情結,表現為:喜愛象征金錢的事物、信奉財神、喜歡存錢等[36],將家庭財務有關的內容納入家庭范式,符合中國文化特征且具有現實意義。
3.2.2 社群支持、社會支持定義的澄清 專家認為原模型中社會支持與社群支持的定義存在重疊、界限不清。參照Community and Society[37]一書中對于社群和社會的定義,將社群支持和社會支持進行了明確的區(qū)分,重新定義后的社群支持更強調地緣、鄉(xiāng)緣力量和幫助,而社會支持更加強調由非親屬關系的、社群之外的人或機構提供的幫助,這種支持往往是在家庭處于特定情境或者面對特定危機時所獲得的。修訂后的表述更加清晰地對二者進行了區(qū)分,且符合中國人對于人際圈子的劃分[38]。
3.2.3 支持本質的本土化 專家將支持定義修改為對個體或家庭的幫助,替換了原有模型中支持為一種信息的定義。原模型中的定義來源于Cobb強調的支持是人際間交換的信息而非物質,重在鼓勵人的獨立性[39]。但與西方重視個體獨立性并不一致。將支持定義為信息存在理解和接受困難。《中國文化心理學》一書中指出,中國人重視實用性,認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幫助或者物質給予才是真正的支持[40]。因此,將支持的本質修訂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幫助或者是物質給予更加符合中國文化,獲得了專家的認可。
本研究采用專家論證完成了McCubbin的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的本土化,確定了多個概念的名稱及在中國背景文化下的定義,證實了本土化的重要意義,凸顯了中國集體主義文化、家庭與孝道文化、差序格局對理論及實踐的影響,是對生態(tài)視角的初步嘗試,也為中國文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家庭適應與抗逆力研究奠定了基礎。未來研究中,可以基于我國文化繼續(xù)深挖,探討根植于我國歷史積淀、具有我國文化傳承的本土家庭抗逆力特征,為豐富家庭抗逆力理論提供中國視角,響應目前國際上家庭抗逆力研究第四階段中注重文化特異性、文化背景的研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