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胡海杰,屈撐囤,魚 濤,李金靈,種法國,郭志強,王 超
(1.陜西致遠思源環(huán)??萍加邢薰?,陜西西安 710065;2.西安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陜西西安 710065;3.西安長慶科技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陜西西安 710018)
近年來,隨著含油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涌現(xiàn)出了許多處理技術,如高溫熱氧化處理技術、熱解處理技術、焚燒處理技術等[1,2],但這些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如果不將含水率高達85%以上的油泥先進行預處理,而直接利用這些無害化技術處理,則其處理成本將大大提高,處理效率也會降低[3,4]。從而油泥減量化處理成為了當下油泥處理的首要任務,如何將已經(jīng)建成的油泥處理站平穩(wěn)的運行起來,如何才能使含油污泥處理過程中的最終油回收率為95%以上,殘渣含油率降低至5%以下,油中含水率低于0.5%,水中含油低于100 mg/L,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結果。
實驗油泥樣品來源于含油污泥減量化處理站中的清罐油泥。油泥含油率12%~15%,含水率83%~87.5%,固含量0.5%~2%。油泥組成成分復雜,一般由水包油、油包水及懸浮固體雜質(zhì)等組成[2],其中含有大量的老化油、膠質(zhì)、瀝青質(zhì)、蠟、細菌、懸浮物及腐蝕產(chǎn)物等,還包括大量的絮凝劑、緩蝕阻垢劑和殺菌劑等水處理藥劑,形成了非常穩(wěn)定的乳狀液體系[5]。
實驗儀器:四聯(lián)異步恒溫水浴攪拌器、pH 測定儀、離心機、250 mL 離心杯、500 mL 燒杯、500 mL 量桶、分析天平、250 mL 電加熱套、索氏提取器、分水器、15 cm濾紙、稱量紙、移液管、250 mL 容量瓶、250 mL 平底燒瓶、橡膠管、紅外測油儀。
實驗藥劑:清洗劑、破乳劑、絮凝劑、石油醚、四氯乙烯。
按照油泥站已有熱洗工藝,進行實驗室模擬實驗,具體為:在500 mL 燒杯中按照一定油水比將油泥和水分別加入,調(diào)節(jié)pH 至規(guī)定范圍,再將燒杯放入四聯(lián)異步恒溫水浴攪拌器中,開啟攪拌的同時加熱油泥和水的混合物至一定溫度后,按順序分別加入一定量的破乳劑和清洗劑,藥劑添加完后調(diào)節(jié)至規(guī)定轉速繼續(xù)加熱攪拌一定的時間,攪拌結束后加入絮凝劑,再攪拌30 s 后,在規(guī)定的離心機轉速下離心一定時間,離心后取上層油測定水含量,取中間水層測定油含量,取底部污泥測含油率。
油回收率是指在一次實驗過程中,熱洗分離出來油的質(zhì)量與原油泥含油質(zhì)量之間的比值,計算公式如下[6]:
式中:μ-油回收率;m-熱洗分離出來油的質(zhì)量;n-原油泥含油的質(zhì)量。
油中水含量測定方法按照《原油水含量的測定 蒸餾法》(GB/T 8929-2006)中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檢測。
水中油含量測定方法按照《水質(zhì)石油類和動植物油類的測定 紅外分光光度法》(HJ 637-2012)中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檢測。
底部污泥含油率檢測方法按照《含油污泥處置利用控制限制》(DB61/T 1025-2016)中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檢測。
影響清罐油泥熱洗效果的影響因素較多,主要有泥水比、體系pH、熱洗溫度、加藥濃度、加熱攪拌時間、攪拌速度、離心轉速和離心時間[7,8]。因此,通過室內(nèi)實驗對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得出各影響因素在實驗過程中的最佳參數(shù),為現(xiàn)場實際運行提供可靠的技術參數(shù)。
將油泥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500 mL,放入四聯(lián)異步恒溫水浴攪拌器中加熱攪拌1 h,加熱溫度60 ℃,攪拌速度160 r/min,加熱攪拌結束后放入離心機中脫水處理,離心機轉速2 400 r/min,離心時間5 min,離心后取上層油樣測含水率,底部泥測含油率,具體實驗結果(見圖1)。
從圖1 中可以看出,當泥水比為1:2 時,處理效果最好,上層油樣中含水率低至6.16%,底部污泥含油率低至8.32%。當泥水比超過1:2 時,隨著泥水比的比例增加,上層油中的含水率略有上升,但總體變化不大;底部污泥中的含油率也有所增加,綜合兩者考慮,選擇泥水比1:2 為最佳泥水比。
圖1 油泥處理后上層油樣(左)和底部污泥(右)含油含水率
將油泥和水按照1:2 的比例配制500 mL,再加入一定量的酸堿調(diào)節(jié)劑,將體系pH 分別調(diào)節(jié)至6、7、8、9和10,后續(xù)實驗條件同4.1,具體實驗結果(見圖2)。
從圖2 中可以看出,當pH 值為弱酸性時,處理效果最差,隨著體系中pH 值逐漸調(diào)節(jié)為堿性,油泥的處理效果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上層油樣中含水率由8.52%降低至5.32%,且回收油的量也大大增加,底部污泥含油率由8.35%降低至7.20%,但當pH 值大于8之后,隨著pH 值繼續(xù)增加,上層油樣中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中的含油率并未發(fā)生較大變化,因此熱洗時體系的最佳pH 值為8。
圖2 油泥處理后上層油樣(左)和底部污泥(右)含油含水率
實驗條件中將加熱溫度分別調(diào)節(jié)至30 ℃、40 ℃、50 ℃、60 ℃和70 ℃,其余實驗條件與4.2 中最佳實驗條件相同,具體實驗結果(見圖3)。
從圖3 中可以看出,隨著熱洗溫度的逐漸升高,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都呈下降趨勢,當溫度升高至60 ℃以后,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不再發(fā)生較大變化,因此,最佳的熱洗溫度為60 ℃。
圖3 油泥處理后上層油樣(左)和底部污泥(右)含油含水率
針對油泥站工藝,主要對破乳劑、清洗劑和絮凝劑進行加量篩選。
4.4.1 破乳劑對含油污泥處理效果的影響 將油泥和水按照1:2 的比例配制500 mL,再將體系pH 調(diào)節(jié)至8,體系溫度加熱至60 ℃后,再分別加入0.02%、0.04%、0.06%、0.08%和0.10%的破乳劑,后續(xù)實驗條件與4.3 中最佳實驗條件相同,具體實驗結果(見圖4)。
圖4 油泥處理后上層油樣(左)和底部污泥(右)含油含水率
從圖4 中可以看出,隨著破乳劑加量逐漸加大,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都呈下降趨勢,當破乳劑加量升高至0.06%以后,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不再發(fā)生較大變化,因此,最佳的破乳劑加量為0.06%。
4.4.2 清洗劑對含油污泥處理效果的影響 實驗過程中加入破乳劑后,再分別加入0.01%、0.02%、0.03%、0.04%和0.05%的清洗劑,后續(xù)實驗條件與4.4.1 中的最佳實驗條件相同,具體實驗結果(見圖5)。
從圖5 中可以看出,隨著清洗劑加量逐漸加大,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都呈下降趨勢,當清洗劑加量升高至0.04%以后,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不再發(fā)生較大變化,因此,最佳的清洗劑加量為0.04%。
圖5 油泥處理后上層油樣(左)和底部污泥(右)含油含水率
4.4.3 絮凝劑對含油污泥處理效果的影響 實驗過程中加入破乳劑和清洗劑后,再分別加入80 mg/L、100 mg/L、120 mg/L、140 mg/L 和160 mg/L 的絮凝劑,后續(xù)實驗條件與4.4.2 中的最佳實驗條件相同,具體實驗結果(見圖6)。
從圖6 中可以看出,隨著絮凝劑加量逐漸加大,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都呈下降趨勢,當絮凝劑加量升高至120 mg/L 以后,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不再發(fā)生明顯變化,因此,最佳的絮凝劑加量為120 mg/L。
圖6 油泥處理后上層油樣(左)和底部污泥(右)含油含水率
實驗過程中將加熱攪拌時間分別調(diào)節(jié)為20 min、40 min、60 min、80 min 和100 min,其余實驗條件同4.4.3 中最佳實驗條件,具體實驗結果(見圖7)。
從圖7 中可以看出,當加熱攪拌時間從20 min 升高至60 min 時,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都呈下降趨勢,當加熱攪拌時間超過60 min 后,變化不再明顯,但當加熱攪拌時間從80 min 升高至100 min 時,出現(xiàn)了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都略微增長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破乳劑起到了重新乳化體系的作用,因此篩選出的最佳加熱攪拌時間為60 min。
圖7 油泥處理后上層油樣(左)和底部污泥(右)含油含水率
實驗過程中將攪拌速度分別調(diào)節(jié)為120 r/min、140 r/min、160 r/min、180 r/min 和200 r/min,其余實驗條件同4.5 中最佳實驗條件,具體實驗結果(見圖8)。
從圖8 中可以看出,當攪拌速度從120 r/min 升高至200 r/min 時,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都呈下降趨勢,但從工業(yè)化設備的可行性角度考慮,攪拌速度超過160 r/min 是不易實現(xiàn)的。通過實驗可以看出,攪拌速度越快,剪切力越大,破乳效果越明顯,油水泥分離效果也越好[9]。因此篩選出的最優(yōu)攪拌速度為160 r/min。
圖8 油泥處理后上層油樣(左)和底部污泥(右)含油含水率
實驗過程中將離心機轉速分別調(diào)節(jié)為1 800 r/min、2 000 r/min、2 400 r/min、2 600 r/min 和2 800 r/min,其余實驗條件同4.6 中最佳實驗條件,具體實驗結果(見表1)。從表1 中可以看出,當離心轉速從1 800 r/min升高至2 800 r/min 時,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都呈下降趨勢,離心轉速越快,油水泥分離效果也越好。從現(xiàn)場運行角度考慮,在保證離心機處理量的前提下,離心轉速越高能耗越大[10]。因此,篩選出的最優(yōu)離心轉速為2 400 r/min。
表1 離心轉速實驗
實驗過程中將離心時間分別調(diào)節(jié)為3 min、5 min、7 min、9 min 和11 min,其余實驗條件與4.7 中最佳實驗條件相同,具體實驗結果(見表2)。
表2 離心時間實驗
從表2 中可以看出,當離心時間從3 min 升高至11 min 時,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都呈下降趨勢,離心時間越長,油水泥分離效果越好,當離心時間達到5 min 時,上層油樣的含水率低于0.5%,底部污泥的含油率低于5%,達到了實驗效果和目的。當離心時間超過5 min 后,上層油樣的含水率和底部污泥的含油率仍然處于下降趨勢,但是其數(shù)據(jù)變化不大,因此,離心時間為5 min 最為合理。
通過以上一系列因素分析及實驗結果,對于含油污泥減量化站的清罐油泥在處理時的最佳運行條件為:將油泥和水按照1:2 的比例配制500 mL,再將體系pH 調(diào)節(jié)至8,加入0.06%破乳劑,再加入0.04%清洗劑后,放入四聯(lián)異步恒溫水浴攪拌器中加熱攪拌1 h,溫度為60 ℃,攪拌速度160 r/min,加熱攪拌結束后再加入120 mg/L 的絮凝劑,攪拌30 s 后,放入離心機中脫水處理,離心機轉速2 400 r/min,離心時間5 min。通過以上運行條件,最終油回收率達到95%以上,殘渣含油率降低至5%以下,上層油中含水率低于0.5%,水中含油低于100 mg/L,使含油污泥真正達到了減量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