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五中學 李軍林
“創(chuàng)客”特指具有創(chuàng)新理念的人,善于把創(chuàng)意變?yōu)楝F實,善于通過跨學科解決問題,善于通過團隊協作力和數字化工具解決問題等。
初中學生處工作鮮活而又復雜。處于十三四歲的學生正是最好奇、最活躍、最具活力、最有創(chuàng)新、最喜歡探索的年齡段,他們帶給教師新鮮感、沖擊力與活潑的“革命性”的力量,與他們打交道,仿佛教師自己也年輕了,充滿了青春活力。但是初中生又恰恰是最叛逆、最不聽話、最具“破壞性”的群體,個別時候容易產生沖動、失控、霸道的情緒,這為學生處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壓力和挑戰(zhàn)。
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如何化“復雜”而“鮮活”,如何變“尷尬”為“機遇”,通過實踐,我們認為運用“創(chuàng)客”理念提高教師“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應對“鮮活而又復雜”的學生處工作。比如,面對一些頭疼事,不妨運用創(chuàng)客中的“創(chuàng)意變現實”之理念,協同不同學科教師共同解決;面對一些尷尬事,不妨運用創(chuàng)客中的“團隊協作力”之理念,通過深度合作完美解決;面對一些高難度工作,不妨運用創(chuàng)客中的“數字化工具”之理念,協同多方力量最終和諧解決問題。學生處教師應通過“跨學科”真正解決問題,打造生機盎然、情理俱進、創(chuàng)新務實的學生管理新時空。
“創(chuàng)客”的其中一個要義就是努力將自己的創(chuàng)意變?yōu)楝F實?!皠?chuàng)意”意為出乎尋常的、出人意料的、“旁逸斜出”的、特殊思路的……比如,傳統(tǒng)的理論說教可能對初中生不起作用,但“情景滲透”就能直擊人心,那么,情景的創(chuàng)設就是創(chuàng)意,而且是變?yōu)楝F實的創(chuàng)意,是能夠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意。學生處工作的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因為如“亂麻”一樣的工作耗費了教師大量的精力,唯有別出心裁,才有可能突破桎梏和瓶頸;唯有特別的創(chuàng)意,才能有效解決問題,節(jié)省時間與精力。
比如面對那些隨意說臟話、亂扔廢紙、踐踏草坪、亂倒臟水等的不文明學生,過去,學生處教師通常都會進行嚴詞呵斥:“叫你的班主任去!你就知道給你的班集體抹黑。”“做個文明的孩子,難道那么困難嗎”……而現在,立足于“創(chuàng)客思維”,教師開始通過“跨學科”的方式,聯合各課教師,通過共演一個“情景劇”等方式來解決問題。
更多棘手的問題,如果拋棄常規(guī)思維,啟用創(chuàng)意思路,或能快速而高效地解決。情景劇就是一種教學新思路,校園心理劇表演、主題隊會、頭腦風暴、體驗式情境等等皆可以成為創(chuàng)意的“外衣”或者載體。而在其中,教師需要意識到創(chuàng)意并非空中樓閣,并非遙不可及,要真正讓“創(chuàng)意”落地生根,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上上鏡”的機會,都有當導演、主角和配角的機會,都有體驗、淬煉、成長的可能,都有把“創(chuàng)意”變成現實的機會,讓學生在相關話題的情景表演中習得文明的重要性。
有專家言:“一群人會走得更遠”。的確,“一個人走”固然自由自在,毫無羈絆,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才會有互鑒互惠的機會,才會有取長補短的機遇,才會在真正意義上走得更遠。從前教師在教育學生時習慣于各自為政,立足于“創(chuàng)客”思維下的教學理應摒棄這樣的風氣。新時代教師應重視“團隊協作力”的重要作用,在對廣大初中生進行教育時,可以聯合各個學科的教師,共同探討教育問題和教育方法,針對性地開展“創(chuàng)客”思維影響下的新型教育工作,唯有抱成一團,合作共生,才有破冰的可能與希望;面對瑣碎如麻的事件,唯有分工協作,才能厘清其輕重緩急,才有亂中取勝的可能?!皥F隊協作力”其實就是“跨學科解決問題力”,教師只有在“跨學科”中找到同伴,積蓄合作的力量,才能在彼此“扶持”中成功解決各種問題。
比如做出一些管理決策時,學生處應該聯合教導處、總務處、團委等部門,包括聯合學生代表,由“成人視角”變“學生視角”,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行多層面上的征求、商酌、合作、反饋和統(tǒng)一。在遇到不可調和的爭議時,各級教師應該靜下心來,通過開展探討會的方式做好詳細討論,將討論過程詳細記錄,同心協力,做好分工,致力于尋求最合理、最科學的教育方案。
這樣的合作中同樣需要“跨學科解決問題”的意識:某學生數學不行,但語文超級棒;英語不行,但化學成績遙遙領先;形象思維不行,但抽象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在各科教師的探討過程中完善學生培育方案。而學生處也可把各科教師門下具備相應優(yōu)勢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實現學生間的互助、互幫。從另一個角度說,學科教師未必不能幫班主任,思政課教師未必不能幫語文教師,藝術教育中未必不能滲透德育因子,因而,教師跨學科聯手來應對各種疑難問題,或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
高效來源于創(chuàng)意,來源于團隊,更來源于“數字化工具”。新的技術支撐下,信息技術與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教育云平臺與各科教學的糅合、德育與現代化技術的相得益彰,已經成為潮流。利用“數字化工具”將德育、智育、美育融為一體,淡化學科界限,強化跨學科融合,也已經成為現實。學生處教師應該乘著這樣的“東風”,依托“數字化工具”將自己所屬工作做精做細做實,使之更快捷、更高效、更具體。
教師自身的提高需要“數字化工具”方面的培訓。一方面,教師可以從自己的不足之處入手,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為自己增值,積極學習“數字信息化”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應用數字化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計算機教師、語數英教師、數理化教師應該聯合起來,制作“德育”美文或學生成長微視頻,各自推出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最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上傳到釘釘群、微信群或QQ 群,第一時間奪人眼球,贏得以正能量為主的點擊率,供大家欣賞、點贊、評論、轉發(fā)。
學生處工作的快捷高效更需要“數字化工具”的保駕護航。相關教育工作者可利用“數字化工具”整理學生檔案,借助“數字化工具”而有條不紊地展開學生管理工作。當然在此過程中,“跨學科解決問題”的意識同樣不能丟,各學科教師應做好分工,負責信息統(tǒng)計、資料上傳、教育云平臺的上傳,大家各司其職,將相關的資料與信息更快、更高效地發(fā)布在網絡平臺中。聯合不同學科,集中優(yōu)勢力量,高效運用技術,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好的學校管理或者學生處工作應該“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坝袦囟取痹谟诠芾砼c被管理者之間是平等的、平視的、信任的、和諧的;“有故事”在于管理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互動不應僅是理論的單方面灌輸,應存在深入人心的情境感、和生活對接的“現場感”;“有美感”在于管理與被管理者之間不是對抗關系,應心存溫潤、靈活、美和詩意。這一切,均離不開“創(chuàng)客”理念的強力滲透,離不開“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的強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