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萍
教師可以利用課文和習作進行心理教育,引導學生表達自我、悅納自我,并初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小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熱情而又膽怯。他們從自己身邊尋找依靠,又迫不及待地尋求更加廣闊的自由空間,渴望更多的關(guān)注和認可。在這個階段,家長和老師負有保護和引領(lǐng)的責任。但很多人認為,孩子嘛,餓不著凍不著就行了,哪有那么多事。其實,這個觀點有失偏頗,孩子的心靈需要精心呵護,心理需要正確引導。在這一方面,語文教師有先天優(yōu)勢,可以通過課文解讀、習作和日記與學生進行自然而深入地交流。
有一篇課文,說的是個木偶娃娃,天生一張笑臉,人見人愛??僧斔龅奖瘋氖虑?,內(nèi)心的同情、憂傷卻改變不了那張笑臉,于是引發(fā)了一連串的誤會,非常尷尬。這個故事告訴學生,我們的情緒會隨著境況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的表現(xiàn)也要真實而又符合具體場景。
對于成年人而言,識別場景氛圍并不困難,但是對于孩子,卻顯得非常復雜。如果這方面得不到相應(yīng)的鍛煉,會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出不和諧。大家還記得當年汶川地震在采訪現(xiàn)場笑出聲來的記者嗎?不是說她道德品質(zhì)一定有問題,但這種表現(xiàn)確實令人心寒。
利用課文指導學生并訓練情緒調(diào)控,已經(jīng)超出了知識的學習范圍,雖然不在考試范疇,但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表現(xiàn)為心情舒暢、積極開朗并有應(yīng)景合理的情緒?!皯?yīng)景”指的是符合具體情境,“合理”是指與整體氛圍相適應(yīng)。比如,考試取得好成績后受到表揚,歡喜高興,犯錯被批評時,愧疚傷感。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情緒反常,教師一方面要主動與學生談話了解情況,另一方面要聯(lián)系家長,把掌握的信息傳達給他們,找到原因,共同幫助孩子排除心理障礙。
筆者的班上有一個轉(zhuǎn)學來的學生,一開始表現(xiàn)得非常好,順利融入了班集體??赏蝗挥幸惶?,他上課心不在焉,下課也不愛活動,愁眉不展的。老師在課堂上設(shè)計了“說說我的煩惱”的口語表達訓練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談?wù)勛约河龅降臒┬氖?。從這個學生的表述中,我隱約地發(fā)覺他可能是受到了大孩子的欺負,于是就在課下找機會跟他進行了單獨交流,并與家長進行了溝通。經(jīng)過家校共同努力,順利解決了矛盾,并及時解除了他的心理壓力。
蔣方舟在小學時寫的作品集《打開天窗》,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極富童趣。這種童趣是孩子從自我中心向關(guān)注外界環(huán)境轉(zhuǎn)變的表現(xiàn),孩子開始向他人尋求肯定,并嘗試用自己的思考對生活環(huán)境進行解釋。順應(yīng)這種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教師可以結(jié)合語文教學,用課本劇和習作的方式,指導學生表達自我,完成心靈的嬗變。
學生讀《打開天窗》時會發(fā)現(xiàn),寫文章并不難,自我表達并不復雜,這與一般學生認為的作文難寫正好相反。當學生能夠表達真實情感的時候,獨立人格就開始形成,這在心理健康發(fā)展中意義重大。教師通過習作或劇本的修改和評定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可以對他們的心理成長進行直接引導,對他們遇到的困惑和難題進行及時干預。
比如,一個學生在作文中透露出父母的婚姻問題對他造成的困擾。教師與家長進行了交流,發(fā)現(xiàn)問題比較復雜,不可能短期內(nèi)解決。經(jīng)過反復探討,筆者對學生進行了疏導,讓他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雖然父母的婚姻出現(xiàn)了問題,但父母并沒有改變對他的關(guān)愛。正視和表達自己才能爭取正當?shù)臋?quán)益,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資源。
安徒生童話《老頭子做事總不會錯》,講了一個在妻子眼里做什么都有道理的老頭,用一匹馬經(jīng)過一系列折本的交換,最后換回家一袋爛蘋果,因為妻子的贊許而贏得了許多金幣的賭注。贏得金幣的結(jié)尾可以忽略,我們更看重他們在無法改變命運的前提下的自我接納。
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接納自己,就是交給學生打開世界的鑰匙。作為家長或教師,不要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附加各種條件,不要讓學生覺得他的努力都是為了取悅別人,更不要給學生造成愧疚感。
成年人的生活中壓力重重,往往會無意中將這種壓力傳導給學生。比如,學生做事磨蹭,就常常受到斥責。這就很容易形成一種不良習慣性氛圍,讓學生覺得大人的事情都是被自己耽誤了,自己的行動是為大人負責的。很多學生取得成績后不是為自己的進步而高興,而是滿足于教師和家長的欣慰,這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口語交際訓練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擔心和愧疚說出來,在習作中表露真情實感,可以有效地疏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學生設(shè)計合理的成長目標,并采取積極行動。只有習慣于自己做決定,學生才能夠形成自己的立場,才能夠?qū)W會為自己負責。這里所說的成長目標,不是指長遠規(guī)劃,而是一個個小小的要求或行動。比如,學生喜歡運動,家長可以鼓勵他參加相應(yīng)的學校社團活動;缺乏運動天賦的學生,為了同伴的認可而加入自己并不喜歡的活動,就不足取。遇到問題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從而找到正確的突破點,取得長足進步。比如課文《玲玲的畫》,說的是學生把圖畫作品弄上了墨跡,沮喪之際受到父親的啟發(fā),把墨跡畫成了一只小狗,豐富了畫作內(nèi)容。這就啟發(fā)我們,遇到困難不能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要積極行動起來,為目標的達成而努力。
教師和家長要鼓勵學生摒棄羞怯、自卑,敢于展示真實的自己。課文《三只小板凳》講的是愛因斯坦小時候手工課上的故事。他交的作業(yè)被老師嘲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凳子”,他卻拿出了練習過程中捏得更“糟糕”的兩個小凳子,證明了他的手工作業(yè)是用心做的,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和鼓勵。
在學習和生活中,家長和教師要鼓勵學生拒絕不合理要求。寓言《阿拉伯人和駱駝》告訴我們一味容忍和退讓只能助長不良習氣,讓壞人得寸進尺。
“蟈蟈吹牛皮”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但是主旨是一樣的。它們都極力夸大自己的能力,最后都被蘆花雞吃掉了。這個小故事用夸張的手法告訴學生:說話做事不能自不量力、言過其實。
學生成長中要給予更多的空間,但是不代表不加約束。小學生雖然很少參加社會活動,但是也要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適應(yīng)性。我們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適應(yīng)自己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能夠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并加以規(guī)范。膾炙人口的課文《將相和》告訴我們,個人的能力再強也要有人幫襯扶持,要想有所成就必須有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疤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中,有很多學生執(zhí)拗任性,遇到問題總是責怪別人,感覺自己從來不會犯錯。這就是缺少自我節(jié)制,會導致好面子的虛榮心膨脹。如果讀讀《皇帝的新裝》,會對被權(quán)力和虛榮蒙蔽了雙眼的危害有更深的認識。如果那位皇帝不是一意孤行,礙于怕被說愚蠢的虛榮,怎么會一絲不掛地游行呢?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利用課文和習作進行心理教育,引導學生表達自我、悅納自我,并初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當然,還可以開展親子讀書活動,讓家長與學生共讀一本書,交流讀書心得,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