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傳承,曾經唱進中南海
三弦書形成于明末清初,300年來廣泛流傳于南陽的社旗、方城、唐河、桐柏等地。
三弦書是一種說唱藝術。起初,由一人懷抱三弦、腿束節(jié)子(腳板)自彈自唱;慢慢地,逐漸發(fā)展為一人手執(zhí)餃子、八角鼓打拍演唱,另一人腳蹬梆子、手撥三弦伴奏;后來,多采用站立方式,演唱中融進各種表演,演員連唱帶舞,伴奏者幫腔插話,有時還加入笙、胡、箏等樂器助勢,成為兩三人甚至多人一臺戲。
在長期演唱中,由于各地方言、習俗、風情、民謠各不相同,三弦書不停演變發(fā)展,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流派,在表演技法、聲腔運用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其中,以社旗的賒旗鎮(zhèn)、陂、饒良,唐河的井樓和桐柏的安棚一帶為東路派,代表人物有張永西、安玉松、吳開山等,以高弦唱工為主,風格高亢激越,氣勢較大,長于武書和正書,具有陽剛之美;以社旗賒旗鎮(zhèn)以西的橋頭為中心為中路派,代表人物有劉永科、王四麻子、王國棟等,以平弦唱工為主,風格柔和、深沉,長于傳情,有一詠三嘆之妙;以南陽的石橋、方城的博望一帶為西路派,代表人物有劉文學、雷生堂、裴學德、張明川等,以低弦唱工為主,風格莊重細膩,纏綿悱悱,一曲過后,余音繞梁。
作為南陽四大曲種之一,三弦書極具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以至于每有演出總能吸引數(shù)以千計的人競相前往觀看。近年來,三弦書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繼而沖出南陽走向全國,已故著名三弦書藝術家裴長義,還曾應邀為中央領導人演出。
400首曲子,文物演繹好段子
“百善之首孝當先,嗯啊,哎嗨呀,嗯啊,哎嗨呀——孝當先,哪哎啊——”但凡看過三弦書的人,無不對三弦書的演唱贊不絕口。
三弦書的演唱程式,分鉸子腔和鼓子腔兩種。鉸子腔曲調剛健明快,氣氛熱烈,節(jié)奏緊湊,適宜表現(xiàn)激烈喧鬧的場面;鼓子腔淡雅恬靜,節(jié)奏平和,多用于演唱敘述性段落。通常,演員演唱時,開始先左手持小銅鉸子,右手持一根竹筷敲擊,唱鉸子腔中間轉入鼓子腔時改用八角鼓,也就是左手緊握鼓子,以右手指敲擊,最后再轉鉸子腔,仍換用鉸子敲擊結束。演唱中,或伴奏人員與演唱者共同接腔,或彈奏者向演唱者饒有興趣地發(fā)問,其間亦白亦唱,一個哼一個啊,一叫一應,一問一答,場面活潑,妙趣橫生。
在300多年的演變發(fā)展中,三弦書分化形成了唱文段子與唱武段子,唱表各有側重。像唱才子佳人、針線笸籮類的曲目就是文段子,比如現(xiàn)代劇目《孝子》,其唱表如小溪潺潺,似閨秀描云,活潑風趣,樸素細膩,常用的身段有小云手、挽手花、打轉身、蹉步、移步、劃步等;像唱俠義類、公案類的曲目就是武段子,比如傳統(tǒng)劇目《獅子樓》,其唱表如大河奔流、蛟龍出水,豪放激烈、潑辣灑脫,常用的身段有單云手、雙云手、云手漫頂、跨虎式、荷葉掌、虎換拳、弓箭步、跺泥等。還有一些武段子,動作幅度大、架勢硬、節(jié)奏強、力度重,表演起來拳腳的噼啪聲、鉸子紅綾的鼓動聲、架口的呼應聲交織融合,氣勢磅礴,驚心動魄。
據(jù)統(tǒng)計,歷經歲月滄桑,三弦書累計有《獅子樓》《鞭打蘆花》《孝子》《戰(zhàn)長沙》等400多首文武曲目廣為傳唱,其中《孝子》獲得第十屆中國藝術節(jié)曲藝類“群星獎”,《賣丫鬟》獲得第十屆寶豐馬街書會曲藝邀請賽一等獎,《義散千金》獲得河南省第五屆曲藝牡丹獎……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三弦書記錄和見證了古城南陽的興衰和浮沉,堪稱南陽時光記憶和南陽曲藝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守護好經典,讓非遺重放光彩
三弦書經久不衰,與其精妙的表演藝術密不可分。
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三弦書藝人摸索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24字唱表要訣”,即:表演上的“手、眼、身、步”,唱法上的“抑、揚、頓、挫”,表情上的“喜、怒、哀、樂”,唱表上的“脫、科、閃、顫”,節(jié)奏上的“緊、慢、遲、疾”,火候上的“虛、實、寒、熱”。此24字訣,堪稱三弦書的“心經”,只可意會,實難比畫,多年來僅是以師帶徒、口傳心授。
為發(fā)揚三弦書,三弦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雷恩久煞費苦心。1960年,雷恩久14歲,拜師裴長義學習三弦書,由其作曲演唱的三弦書《王鐵嘴賣針》《古城會》等多次在全國、省、市曲藝比賽中獲獎。在演唱中,他積極發(fā)掘“好苗子”著力培養(yǎng),先后招收了多名“70后”“80后”“90后”弟子,2012年4月更是一次性收了十名弟子。包括9名專職演員和一名大二學生夏陽淵,打破了多年來“三弦藝人收徒最多不超過兩人”的傳統(tǒng)。
三弦書的傳承,最重要的是人。在雷恩久心里,讓更多的年輕人對三弦書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喜愛之傳唱之、傳承之,是讓三弦書保持鮮活生機最重要的切入點。故而,在教授三弦書時,他格外用心關照和指點學習三弦書的年輕人,每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更不顧年事漸高親自示范唱表動作。
2020年8月31日,對三弦書和雷恩久來說都是喜慶的日子:南陽文化藝術學校非遺辦副主任王紅梅,南陽曲劇藝術中心演員、南陽市首屆青年演員大獎賽一等獎獲者劉佳男,南陽市說唱團演員劉志良,三弦書演員田書紅,拜師雷恩久學習三弦書。雷恩久再收新弟子,弦書后繼又有人,我們有理由相信,經典藝術三弦書的明天會更美好。
非遺名片
三弦書(南陽三弦書)
項目序號:757
項目編號:Ⅴ-64
公布時間:2008(第二批)
類別:曲藝
所屬地區(qū):河南省
類型:新增項目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南省南陽市
保護單位:南陽市說唱團演藝有限公司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南省南陽市
三弦書又稱“三弦鉸子書”,流傳于晉東南的沁縣、武鄉(xiāng)、沁源、襄垣,晉中的左權、榆社,晉南的安澤、浮山等地和河南南陽及其周邊地區(qū)。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三弦書最初由演員腿縛節(jié)子、懷抱三弦彈唱,稱為“腿板書”。后發(fā)展為一人手執(zhí)鉸子、八角鼓打拍演唱,另一人腳蹬梆子,手撥三弦伴奏,有時還加入笙、胡、箏等伴奏樂器。發(fā)展到后期,三弦書演出時一般采用站唱方式,演唱中加入各種表演,演員連唱帶舞,伴奏者幫腔助勢,一唱一和,情趣盎然。
南陽三弦書全稱“三弦鉸子書”,其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大致可分為鉸子腔、鼓子腔兩大類。整個唱腔體系又分三個流派,中路唱法以平弦彈唱為特點,西路唱法以低調唱工為特點,東路唱法以高弦唱工為特點,具有豫南民歌風味。南陽三弦書有“慢板”“二八板”“三六板”“流水板”“快板”“正板”等多種板式,演唱多以鉸子腔開始,中間轉入鼓子腔,最后復轉回鉸子腔,經“二六板”“快板”結束。南陽三弦書以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持弦人俗稱“弦子架”,伴奏以外,還承擔著和主演遞二話、交流感情及接伴唱等任務。出節(jié)樂器主要包括腿梆、八角鼓、鉸子等,其中鉸子既可做出節(jié)的裝飾音響,又可做表演的道具。南陽三弦書有200多個傳統(tǒng)曲目,《鞭打蘆花》《張良辭朝》《鳳儀亭》等都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
目前三弦書在河南正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傳承乏人,前景堪憂,急需保護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