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艷
摘 要: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大,眾多的同音字一直是語文識字教學的難點。由于低年級學生受自身認知水平限制,理解能力欠缺,教師對同音字枯燥的講解、重復的練習,往往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妙用古字、借助偏旁、巧編兒歌、趣談笑話等方法來幫助孩子有效區(qū)分和辨析同音字,這對提高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實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同音字;辨析;教學
識字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是閱讀、寫作的基礎,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提出,“整個小學階段要求學生識字的總量達到了3000個,會寫2500個。”低年級作為小學語文學習的第一學段,更是夯實基礎的關鍵時期,識字數(shù)量要求是1600個左右,占小學階段識字總量的一半多。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大,尤其是教材中出現(xiàn)的眾多同音字,一直是語文識字教學的難點。
同音字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低年級學生受自身認知水平限制,理解能力較弱,對音同義不同的字分辨不清,對同音字的掌握不盡如人意,因此在實際運用時容易張冠李戴,經(jīng)?;煜?。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憑字面的意思來解釋生字的含義,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太抽象難懂了,往往適得其反。如果學生對生字死記硬背,只要換了語境學生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能靈活運用,費時費力又不得法。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同音字的比較、辨析,也運用了一些方法來幫助學生區(qū)分清楚,巧妙運用。在這里,我結合自身語文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妙用古字
在漢字演變過程中,許多字都經(jīng)過了重組、簡化等,在同音字辨析時,有時可以出示古字,這有助于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其意思,從而進行有效區(qū)分。
例如,“生”和“聲”這兩個字是部編版語文一年級教材中出現(xiàn)的同音字,我發(fā)現(xiàn)即使多次強調,學生們還是經(jīng)常搞錯,究其原因,還是對字義不理解。然而簡單枯燥的講解字義并不適用于低年級學生。經(jīng)過仔細琢磨,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這兩個字的古字,并加以講解:“生”,甲骨文,上面的就如小草,下面是土,不正是表示小草破土而出,不斷生長嗎?“聲”,甲骨文,一個繩結()上掛著一個石磬(),下面有一只耳朵()正在側耳傾聽著,這個“聲”顯而易見和聲音有關了。在那次講評之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很少用錯“生”和“聲”了。
又如,在區(qū)分“力”和“立”時,我也是追本溯源,借助古字來講解?!傲Α保坠俏?,就如一只強健有力的手臂一樣,代表著力量;“立”,甲骨文,多像一個人站在地上啊!我發(fā)現(xiàn),在講解古字的時候,學生們都表現(xiàn)得興致勃勃。確實,借用古字,將抽象的字義化為形象的圖形,更易于低年級孩子理解與接受。同時,從他們熠熠生輝的眼眸中,我看到了他們對于祖國古文字那種極大的好奇與探索的渴望,知曉他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妙用古字,提高學生識字效率的同時又培養(yǎng)了其識字興趣,真是一舉多得。
二、借助偏旁
漢字中的形聲字占據(jù)了90%以上,許多同音字都是聲旁相同、形旁不同的,面對這樣字形相近的同音字或者音近字,借助偏旁加以區(qū)分是個常用的方法。例如:“清、請、晴、情、睛”這一組字,同音或者音近,且字形相近。我指導學生關注偏旁部首:“清”的偏旁是“氵”,和水有關,“清潔、清水”要用水;“請”的偏旁是“讠”,和言語相關,“請坐、請問”要說話;“晴”以“日”為偏旁,“晴天、晴空”太陽當空照;“情”是“忄”,與心理有關,“心情、感情”都有情;“睛”以“目”為偏旁,與眼睛有關。在教學實踐中,借助這些字的偏旁,學生就能較好地掌握同音字和音近字,而且不會混淆。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接觸的“釘”“盯”和“?!?,這三個字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記憶:和金屬有關的是“釘”——釘子、鐵釘;和眼睛有關的是“盯”——盯著、緊盯;和嘴巴相關的是“叮”——叮囑、叮嚀。
對這類偏旁不同的同音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其自身的偏旁來理解字義,從而正確區(qū)分。
三、巧編兒歌
兒歌具有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特點,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記憶方式,而且只要記住了一般就不會忘記。如上面提到的“請、清、情、晴、睛”這幾個字,也可以根據(jù)形旁表義的特點,編幾句簡短的兒歌來區(qū)分辨析。“日出天氣晴,池塘水清清,說話常用請,天天好心情?!被蛘摺疤柈斂杖f里晴,牛羊吃草草兒青;吃完喝水河水清;吃飽喝足好心情,邀請朋友說聲請,欣賞美景須定睛。”
“炮、跑、泡、抱、飽”這串音近、形近字,可以這樣來識記:“小孩吃得肚子飽,出門點火放鞭炮,燙得差點起水泡,嚇得撒腿他就跑,伸手還要媽媽抱?!眱焊柚屑扔玫搅诉@些易混淆的字,又告訴學生每個字的意思與什么偏旁有關。
“在”和“再”這兩個字總是有個別學生不能正確區(qū)分,兒歌又幫助解決了這個問題:“放學鈴聲響,同學和老師,招手說再見,快步回到家,爸爸不在家,媽媽在洗衣,再三對我說,先把作業(yè)做,再把電視看。”
把生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再利用兒歌進行歸類的識字方法,讓學生既辨清了字形,又明白了字義,可謂一舉兩得。課堂上,以拍手的形式唱出這一首首兒歌,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趣談笑話
教師可以把同音字放到笑話中去,這樣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辨析“報”和“抱”時,我就講了這樣一個笑話。操場上,老師整好隊以后,對小明說:“報數(shù)!”小明問:“抱樹干嘛???”老師說:“讓你報你就報?!薄笆?!我馬上去!”小明說著就跑出隊伍,緊緊抱住旁邊的一棵大樹。在學生們的哈哈大笑聲中,我再板書“報數(shù)”和“抱樹”,學生們恍然大悟,原來此“報數(shù)”非彼“抱樹”。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笑話調動起了學生的情緒,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學生對同音字的記憶。
五、另類妙招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睂W生的想象力豐富,創(chuàng)造力無窮,教師可以試著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去區(qū)分同音字。作為老師的我們,有時還抵不上學生充滿智慧的小腦瓜。
例如,教學“鴨”和“鴉”兩個字時,我犯愁怎么用淺顯易懂的方法來教孩子們區(qū)分,此時就有學生舉手回答,向大家介紹了他自己的小妙招:“烏鴉是不起眼的鳥,但它會飛,鴨子是甲(假)鳥,不會飛?!贝藭r,我心中不由驚嘆道:真是一位小老師!
在小學同音字識字教學中,低年級語文教師應該做個有心人,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情,尋求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學策略,因材施教,正面引導,把易混淆的同音字辨析真正落實到學生腦中、心中,輕松達成識字任務,完成教學目標。這對提高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實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不斷學習和探索漢字奧秘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卓琴娜.小學同音字識字教學策略談[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02).
[2]郭洪衛(wèi).從幾組同音字的意義分析談漢字規(guī)范化的意義[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01).
[3]商偉.小學生易寫錯別字現(xiàn)象的成因及解決策略探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7(02).
[4]范曉玲.漢語教學中的“形似同音字”問題[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4(02).
[5]王天霞.淺論“據(jù)形推義法”在小學識字教學中的應用[J].隴東學院學報,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