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給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不再單純地拘泥于課堂和書本,為學生提供了多樣的學習方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生;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0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8-0009-02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LI Xiaodong ?(Beiguan Primary School,Anding District,Dingxi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convenience to life,it has also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student learning methods. It makes students learning no longer confined solely to classrooms and books,provides students with diverse learning methods,broadens their horizons,provides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and cultivates students awarenes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Students;Independent learning
隨著互聯(lián)網科技的不斷普及,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資源也得到豐富。在方便教師的同時,對學生的學習也提供了很大幫助,大量的圖文資料在幫助學生理解的同時,也刺激和提高了學習動力,為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培養(yǎng)和形成起到了便捷而全面的良性作用。
1.何為自主性學習
自主性學習與"被動性學習"、"機械性學習"和"他主性學習"相對而言,突出了學習者的主動和自覺。自主性學習是學習者在認識到自己知識、能力等缺陷的基礎上,根據(jù)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習動機,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學習知識、技能和能力等等的行為。自主性學習更加強調了學習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自主性學習的特征分析
(1)具有自主性特征
自主性其實就是指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他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以及學習特點,借助信息技術資源自主的在網上查找資料進行學習活動。且相對來說,這種開放式的學習方式,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可有效激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2)具有探究性特征
在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可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實時互動溝通,思想的碰撞。且這種方式的交流與溝通,可以讓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促使教師與學生可以和諧、友愛的分享自己的看法。從而在此基礎上,可獲得新的思路,達成思想上的一致。
(3)具有能動性特征
借助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活動,可使教學注重結果向教學注重過程轉化,將教師由原本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教學協(xié)助者,從而在此基礎上,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外,通過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同時還可讓他們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利用信息技術來學習新的知識點。
(4)具有協(xié)作性特征
在通過信息技術來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為了提升小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協(xié)作能力,教師為他們提供了小組討論、小組協(xié)作的機會,以便可通過小組的討論與思考、同學間的相互寫作,能夠盡快解決難題。進而在此基礎上,可提升小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促進他們團隊精神、集體意識的形成。
3.闡述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幾個轉變
(1)教學方式發(fā)生了改變
借助信息技術教學,轉變了以往“一支粉筆、一本教材”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且它通過視頻或者圖片將知識點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可有效吸引學生的眼球,增強其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另外,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可以豐富學生學習的資源,可使其在學習遇到難題時,能夠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搜索,從而可自主的解決問題。
(2)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
在以往的教學環(huán)境中,通常是以教室為主要“陣地”,學生們在課堂上只能通過教師的板書以及自身對教材的理解來進行學習活動。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即學生們在電腦教師運用信心技術來進行學習活動。學生們除了基本的教材、鉛筆、筆記本外,還會配備與網絡相連接的計算機,以此使得教學雖然是在教室里開展,但實際上,讓學生面對的學習環(huán)境卻是網絡環(huán)境。這樣既可讓學生接觸遠程教育體育,同時還能讓小學生感受到環(huán)境與學習模式的新鮮感。
(3)教師角色發(fā)生了改變
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中,是創(chuàng)新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與時俱進,擯棄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育,采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方式。這樣不僅符合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同時還可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另外,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時,教師應當注重方式方法,通過借助提問教學、任務驅動等方式,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起引導、啟發(fā)的作用,主要是以小學生的自己的探索與討論為主。以此可充分激發(fā)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
(4)開展自主性學習的必要性
素質教育和新型教育的實施都要求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才的定義早已不僅僅局限于高智商、高學歷,現(xiàn)在的社會更需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的人才,以達到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huán)境的目的。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如今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老師不可能對每一條信息學生接觸的信息進行篩選,進而反饋給學生,倒不如交給學生學習和鑒別的方法,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也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育改革的目標,這樣的緊迫形勢和需求短缺,要求我們必須開展自主性學習,轉變教育方式,強調學習者自身的作用,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取向,培養(yǎng)一批有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新型全面型人才。
4.信息技術在小學課程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小學生們自身的信息技術技能差距比較明顯
要想借助信息技術來學習活動,最終要的便是需要教師與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家庭情況的不同,所以使得學生們的信息技術水平差距比較明顯。這也就是說,對于常接觸電腦的學生來說,他們的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較高,且操作也比較熟練;對于很少接觸電腦的學生來說,他們的信息技術水平較低,且因操作不熟練,所以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而正因這些問題的影響,導致產生畏難心理,擔心出錯,從而不愿動手操作。
(2)小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異比較明顯
在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時,教師通常采用以“老師示范,學生觀看”為主的教學方法。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少走“彎路”,但會拉大學習任務與學生實際情況的距離。且相對來說,這樣不僅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同時還無法滿足學生發(fā)展的個性化需求。
(3)小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差異比較明顯
小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活動,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通過細心觀察,有些問題只要學生可以靜下心動腦思考、主動探索,便可探尋的解決的方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與小學生的依賴心理比較重,所以在他們遇到問題后,不會主動地去思考與探索,且經常處于“等待”的狀態(tài),等待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5.自主性學習的有效策略
小學階段的學習屬于基礎性的學習,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地思考方式的建立階段。而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如今的學生是在多媒體和計算機時代成長起來的一群人。如何將信息技術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有效結合,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習慣,是當今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
(1)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如今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投入使用,使教師擺脫了干巴巴的生硬教學,教學方式多樣化,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生動、形象的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方式,及時抓住學生的興趣關注點,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從心底里覺得學習不是老師口中晦澀難懂的語言和黑板上一個個看不懂的符號,而是他們可以帶著興趣去研究從而輕松理解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感興趣,才能讓他們主動去學習。而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xù)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因此只有首先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培養(yǎng)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2)加大設備的投入使用力度,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環(huán)境
如今信息化教學是新時代教學的主流模式,但是有些偏遠地區(qū)信息技術并未完全普及,設備數(shù)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學生的使用,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陌生,嚴重阻礙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沖動,使學生的學習沒有技術的支持。教育是惠及全民的一項活動,因此要加大信息技術對教育的投入使用力度,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物質保證,努力為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3)作業(yè)布置要靈活化,刺激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現(xiàn)在的教育教學強調創(chuàng)新教學,強調讓學生主動探索的教育,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應該減少讀、寫、記的比重,講究作業(yè)的靈活性,擺脫課本上的現(xiàn)成答案,刺激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尋找答案,在答案尋找的過程中,刺激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習慣養(yǎng)成。
(4)教師要及時參與和指導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參與和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并給予及時指導。生活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包圍下的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對是非缺少科學的判斷,而互聯(lián)網上的信息泛濫,質量良莠不齊,小學生容易被錯誤或消極信息誤導,從而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和知識體系。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需要教師的及時參與和指導,幫助學生進行信息整合和篩選,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和科學的態(tài)度,從而防止不良信息對學生的滲透和誤導。同時教師的參與和指導還旨在教育學生不能完全依賴信息技術的方便快捷,要更加注重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真知,從而保證自主性學習的效率。
總而言之,對學生而言,信息技術環(huán)境是一面鏡子,有利有弊,我們要看清使用的人的目的和出發(fā)點。然后再利用信息技術來幫助教師教學,以此可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的同時,增強小學生的自制力,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且要想借助信息技術開展高效的教學活動,便需要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并通過給予學生有效地指導,來保證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效果,使自主性學習這種學習趨勢能夠順利發(fā)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0.
[2]汪劍.發(fā)展學生自主性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J].中小學電教(下),2014(06):22.
[3]邵文學;;用好網絡讓學生在合作共享中成長[J];吉林教育;2011年Z3期
[4]米虎銀;;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認識誤區(qū)[J];中學教學參考;2011年23期
[5]余久久;張佑生;孫海霞;;高校教師多媒體教學能力培養(yǎng)方案的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