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藝
有個喜歡開快車的人,大家一再勸他,“改改這毛病吧”,他卻從未把這當成“毛病”,只是覺得開快車刺激、快樂、酷炫。終有一天,他為搶最后的幾秒綠燈,在電光石火的一剎那,車子像脫韁的野馬連續(xù)翻滾……出院后,永不再開快車。
毛病的最終改掉,是因為生活,或是一次災(zāi)難給了他當頭棒喝。
古往今來,當頭棒喝不是和顏悅色的娓娓而談,而是立竿見影的疾言厲色。棒醒的是“迷途者”,喝醒的是“夢中人”。
你想過棒喝能制止腐敗嗎?東漢楊震的一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便令王密知慚而退,楊震堅守了自己的清廉,也義正嚴詞地及時制止了一次行賄,擊退了官場的一次腐敗行為。
棒喝亦能催醒沉睡的靈魂?!伴L夢千年何日醒,睡鄉(xiāng)誰遣警鐘鳴”,這是近代“盤古”式的革命斗士陳天華給正做著千年大夢、處于混沌中的國人的一記當頭棒喝。眾多有志之士因此而覺醒,從此中國掀起了一場救亡圖存的腥風血雨。
小說中也不乏棒喝的事例。
《三國演義》中關(guān)公歿后心中不平,一魂不散蕩蕩悠悠,于空中恨恨大呼“還我頭來!”玉泉山老僧普凈當頭棒喝:“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guān)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關(guān)公聽罷頓悟,心事平復(fù),稽首皈依而去。
關(guān)公死后肯定心情不好,但無休無止的怨天尤人只能更增煩惱。因此,極需有人點化他。老友普凈一聲斷喝,關(guān)公內(nèi)心很快也便安詳平和了。
想想真是這樣。人遇見不順心的事兒時情緒往往會變壞,這時真的很需要一聲棒喝,否則會進入死循環(huán):事兒越糟情緒越壞;情緒越壞事兒就更糟。
當然,能否受得住棒喝還在于個人悟性。《西游記》里的孫猴子,當菩提祖師問他是否想學“道”“流”“靜”“動”各門道法時,他反問祖師學這些能否得長生。祖師答曰不能。于是悟空直晃腦袋,堅定地說“不學不學”。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臺,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么?”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guān)了……悟空立馬領(lǐng)悟祖師這通棒喝蘊藏的玄妙,也終于學到了他想學的真本領(lǐng)。
棒喝大多是給人“好處”的,因為它起到的是醍醐灌頂般的“點醒”作用,甚至揚善止惡、挽救失足、催人奮進。
世上無完美之人。其實我們都需要適時地來一下當頭棒喝。唯有棒喝之下才會猛然驚覺、懸崖勒馬,徹底改掉壞毛病,重新做回正常人。
小災(zāi)小難可看作生活給我們的一絲稍稍嚴厲的棒喝。因此,祈求上蒼給予我們及時而中肯的當頭棒喝,而不是那些不可挽回的大災(zāi)大難。
而損失最小的棒喝方式,當是,你還算清醒之時,自己給自己一聲當頭棒喝。
編輯:汐顏 xiyanbianj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