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為例,論述“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留學生文化教育,分析高職院校留學生文化教育的內涵及其必要性,針對高職院校留學生文化教育建設缺乏整體規(guī)劃、課程中思想文化元素挖掘不足、課后文化體驗活動未能突出中國文化精華的現狀,提出補齊“知華”短板、完善課程結構,加強課程“知華友華”文化元素的挖掘,提升文化體驗活動的針對性等高職院校留學生文化教育實施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 留學生 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3-0053-03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來華留學生人數迅猛增長。根據公布的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統(tǒng)計顯示,2019年共有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將近40萬名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學習。在“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如何構建來華留學生文化教育體系,使留學生通過語言學習和專業(yè)學習,在掌握漢語知識的同時,又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發(fā)展有所了解,成為“知華友華”的留學生,是高職院校留學生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以“民族化”和“國際化”作為學院辦學特色,堅持國際化發(fā)展道路,有來自印度尼西亞、泰國、老撾、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留學生278人,在校留學生人數處在廣西高職院校的前列。本文試以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為例,對“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留學生文化教育進行探討,以促進高職院校留學生文化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高職院校留學生文化教育的內涵及其必要性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留學生文化教育內涵可以概括為:在尊重留學生原有思想觀念、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留學生施加文化影響,讓留學生進一步感知、體驗中華文化,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加深留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的基本政策和國情,逐步消除因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差異帶來的各種適應障礙和抵觸情緒,讓留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和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成為“知華友華”溝通中外交流的使者。
教育部在2018年印發(fā)的《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guī)范(試行)》中明確提出了“高等學校應當建立健全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保障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和持續(xù)改進,推進中外學生管理和服務的趨同化”的要求。在全國高校積極推行“課程思政”的浪潮中,該規(guī)范為是否要對留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留學生是高職院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和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各國留學生之間難免會存在跨文化交際沖突,而不同國家留學生對我國思想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感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新留學生文化教育,有利于促進高職教育的課程創(chuàng)新,加速我國高職教育事業(yè)對外開放。在新形勢下開展和加強留學生文化教育,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二、高職院校留學生文化教育現狀
高職院校留學生,指的是在高職院校就讀的來華留學生。以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為例,留學生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以學習和提升漢語水平和能力、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為目標的語言班留學生。語言班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時間不固定,從6個月到2年不等。二是進入高職相關專業(yè)進行學習的專業(yè)留學生。專業(yè)留學生先要進行語言的學習,然后編入(或者獨立成班)高職專業(yè)進行專業(yè)學習。專業(yè)留學生學習年限較長,一般要學習2~3年,是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留學生的主體。絕大部分留學生漢語基礎薄弱,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一開始都有強烈的學習語言和專業(yè)知識的欲望,但隨著新鮮感的消失和學習難度的加大,出現學習倦怠的現象,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依然停留在表面,對中國的歷史、國情不甚了解,對社會問題缺乏理性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教育建設缺乏整體規(guī)劃
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文化教育一直僅針對中國學生進行,在針對留學生編制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里面缺少思想政治、職業(yè)素養(yǎng)課的設計,對留學生剛到中國碰到的社會文化層面的問題所導致的焦慮也缺乏相應的課程支撐。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留學生管理人員和科任教師也采取了一些舉措,如加強校規(guī)校紀的宣講以規(guī)范留學生日常行為、開設介紹中國歷史和國情概況的課程、開展社團活動和舉辦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聯誼會等。但總的來說,對留學生“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缺乏整體設計與規(guī)劃,開展“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始終圍繞文化交流、校紀校規(guī)、安全法治等,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留學生專業(yè)認知、文化認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養(yǎng)。對留學生整個留學時間段各個時期的文化教育要達到的目的、途徑缺乏總體設計,是高職院校文化教育中較為普遍的現象。
(二)課程中文化元素挖掘不足
無論是漢語課程還是專業(yè)課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與文化教育關聯度不夠高的問題。在現階段的漢語課程中,聽、說、讀、寫的課程,主要是講授漢語的知識。課堂上學生會花較長的時間進行語言技能的操練。進入專業(yè)課程學習后,絕大部分專業(yè)課程使用中文進行教學,大部分任課教師覺得能讓留學生聽懂專業(yè)知識、能上手操作就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想再向學生介紹一些中國文化的元素,就顯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些現象的出現,忽視了“文化教育、語言教學和專業(yè)教學是密不可分的”這一事實,語言教育和文化教育應該始終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從小就生活在不同文化圈的留學生而言,所學課程的內容和文化與他們的母語和文化截然不同。如何挖掘、提煉每門課程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并對留學生進行有效教學,是高職院校應該思考的問題。
(三)課后文化體驗活動未能突出中國文化精華
學院針對留學生開展了很多文化體驗活動,如“美麗鄉(xiāng)村游—— 百朋鎮(zhèn)戶外賞荷花活動”“中秋月餅香,關懷情更濃”以及書法、國畫、古箏和茶藝等文化體驗活動。這些文化體驗活動通過情景學習和操練,可以讓留學生獲得比課堂學習更深刻的知識。但實踐中并未徹底滲透有關中國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等的文化核心概念和知識。在“賞荷”活動中,如果沒有向留學生說明中國人喜愛荷花的原因,讓留學生清楚蓮花是和平、和諧、高潔的象征,留學生就無法體會到賞荷也是對中華“和”文化的一種弘揚,通過荷花品種豐富表現出了“荷(和)而不同”“荷(和)為貴”的中國文化的精華。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秋節(jié),寄托了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把中國人重親情、禮義、孝道的傳統(tǒng)完整地展現出來。在文化體驗活動中未能突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與精華,這難免給留學生造成“賞荷”就是“郊游”、“中秋節(jié)”是“吃月餅節(jié)”、“過端午節(jié)”是“吃粽子節(jié)”的文化表象,也就沒有把握住讓留學生了解和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機會。
三、高職院校留學生文化教育實施路徑
(一)補齊“知華”短板,完善課程結構
應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針對高職院校留學生語言水平現狀及培養(yǎng)中出現的問題,修訂和完善留學生人才培養(yǎng)方案?!罢n程思政”并不是給留學生新增一門思政課,而是結合高職留學生的特點,在借鑒國內“課程思政”成果的基礎上,考慮到留學生的特殊性、文化差異等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適當增加國情文化內容的比重。學校可以根據留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開發(fā)展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體現中國國情、適用于漢語水平考試的國畫賞析、當代中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等選修課程和文化體驗教學模塊,加深留學生對中國社會和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精心設計每個課程模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循序漸進,讓留學生通過中外國情、民情和文化的對比,化解因價值觀念的差異而造成的不適情緒,達到求同存異的目的。引導留學生對中國改革和社會發(fā)展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讓留學生在完成漢語學習和專業(yè)學習的同時,“知華友華”,樹立正確的“中華觀念”。
(二)加強課程“知華友華”文化元素的挖掘
要讓留學生做到“知華友華”,除了在教學設置中增加“知華”的顯性課程和模塊外,還要加強隱性課程思想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具體而言,應積極轉變漢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漢語知識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更是中國形象的代言人。在教學中,漢語教師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線,開發(fā)漢語知識背后的文化資源。應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定期安排跨文化訓練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引導留學生以包容的態(tài)度認識和了解中外文化差異。比如,語言交際文化主要是通過語言的使用反映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審美情趣等。絕大部分留學生一開始只知道使用“你好”進行問候,但現實生活中他們更多聽到的是“你去哪兒”“你吃了嗎”這樣的打招呼方式。對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來說,如果不能夠較好地掌握中國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背景,就會很難理解這些打招呼方式所包含的中國人特有的社會文化心理。這些課程背后的文化意義需要漢語教師的精心講解,而不是用“中國人就是這么用的”或者“約定俗成”一語帶過。
進入專業(yè)學習后,留學生不僅要面對語言學習的壓力,還要面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壓力。在專業(yè)課程授課中,教師可以向留學生介紹該行業(yè)在中國的背景、發(fā)展趨勢以及該行業(yè)里面一些知名中國企業(yè)的企業(yè)文化。例如,通信行業(yè)著名的華為公司,現在受到很多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圍剿”,面對學習通信專業(yè)的留學生時,教師完全可以專業(yè)課程為契機,宣傳中國企業(yè)的奮斗歷程、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以產業(yè)報國、以振興民族工業(yè)為己任的民族精神。留學生通過教師的介紹和講解,并閱讀相關的文章,就不難理解現在中國為何會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憋足了勁謀生存、求發(fā)展的社會現象。
在進行課程思想文化知識講授時,教師也應利用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法,線上、線下多種授課方式,從不同角度闡釋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引導留學生理解和認同中國道路和核心價值觀。
(三)提升文化體驗活動的針對性
文化體驗活動旨在解決留學生文化適應、文化沖突的問題。留學生在掌握一定的漢語言文化知識和語言基礎知識后,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在實踐體驗中,無論是參觀博物館、瀏覽風景名勝還是體驗少數民族文化、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可以讓留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加深對中國文化的印象。為了提升文化體驗活動的針對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主題,做好活動預案,然后根據主題設計活動。以茶藝體驗為例,很多學校會設計讓留學生品茶的文化體驗活動,但很多留學生對茶的認識僅停留在“茶是一種原產地是中國的飲料”上。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告訴留學生茶的魅力到底在哪里,讓留學生感受和理解中國的茶文化,而不是把茶藝看作一種花哨的東西。每個文化體驗項目都需要教師明確文化教育的目的,(下轉第85頁)(上接第54頁)將學習的主題作為核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將思政元素貫穿、滲透到體驗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切實讓學生通過文化體驗實踐活動感悟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
總之,留學生“知華友華”文化教育對教師能力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現狀有深刻的理解,還需要巧妙地通過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設計,將“知華友華”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目標滲透到留學生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培養(yǎng)出“知華友華”的國際人才,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陳夏瑾.“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理論視角下高校留學生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基于浙江高職留學生的研究[J].中阿科技論壇,2020(5).
[2]徐曉梅,王成偉.思想政治背景下留學生思想教育研究與實踐——以淮陰工學院為例[J].現代企業(yè),2020(4).
[3]牛百文.高校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路徑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12).
[4]王悠,黃蓓蕾.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探索與思考——以溫州醫(yī)科大學為例[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6).
【作者簡介】黃成柱(1978— ),女,廣東郁南人,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跨文化教學。
(責編 郭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