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朝宏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現階段復式班教學逐漸被更加正規(guī)的教學模式所代替。但是,在我國部分地區(qū)中,由于學生數量較少,或者是由于教師數量較少,依然有部分學校沿用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日常知識教學與指導。因此,復式教學方法逐漸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密切關注的一個現象。在此,研究將針對復式班教學工作開展中,如何借助閱讀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做深入論述和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復式班教學;閱讀教學;方法應用
在小學語文復式班教學工作的開展中,教師若想快速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可以通過閱讀教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培養(yǎng)。因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其教學內容與教學體制的應用不同于其他學科,也不同于其他教學板塊。閱讀教學從本質上分析,是對學生思維的有效建設和強化,同時也是對學生理解社會、認識社會、感知社會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建設和發(fā)展。在這一背景下,教師若能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閱讀素材與閱讀內容,那么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必然會在復式班教學體系下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同時,由于復式班的學生數量、學生層次等特殊結構,學生之間還可以展開相應的交流與溝通,這對于實現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和摩擦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整合課程資源,開展閱讀教學
教師在對復式班小學生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時候,需要借助閱讀教學方法的應用對現有的課堂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通過該方法的應用,能夠在降低教學難度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且能夠根據課堂教學的需求以及學生學習知識的深度對其進行教學素材的進一步調整和優(yōu)化。這對于改變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素養(yǎng)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意義。
例如:教師在對復式班學生進行閱讀素材整合的時候,可以結合學生所學課本的主題內容進行設計。如,在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學語文課本教材中,都存在有古詩詞教學素材。因此,教師可以將不同的古詩詞作為一個重點教學項目進行整合與設計。通過該方法的應用,教師不僅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古詩詞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還能讓低年級的同學預習高年級同學所學的古詩詞內容,且可以讓高年級同學對低年級同學的古詩詞內容進行復習學習。而且,在貫穿性閱讀的基礎上,學生之間的交流頻率會得到提升,且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深度和應用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發(fā)展。這對于后續(xù)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深入閱讀與學習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根據學生需求,設計閱讀內容
在復式班教學工作的開展中,不同年階段的學生雖然身處于同一個班級,接受到同一個教師的教學與指導。但是從心理特征上分析,從行為特征上分析,從個人學習素養(yǎng)和學習習慣上分析,均存在有較大的不同。對此,教師需要結合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來有效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進而實現整體性的課堂教學機制構建和運行。
例如:教師在對高年級學生進行語文課文教學的時候,假設此時教學的文章為寫景的文章。那么教師可以結合低年級學生語文課本中的寫景文章讓全體學生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在這一背景下,學生能夠結合不同的寫景文章了解到如何正確理解此類文章,以及對文章中的語句進行正確的應用。同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教學的豐富性,教師還可以借助網絡媒體素材的應用,下載類似的文章,供學生進行集體閱讀與理解。這樣,學生便可以基于“第三方”的文章素材,對課本上的寫景文章做出全新的理解和判斷。這樣,不僅滿足了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素材。
三、按照年齡差異,由淺入深講解
由于學生在復式班學習中存在有較大的年齡差距,所以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需要結合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培養(yǎng)。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可以基于同一文章的應用,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重點,然后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進行講解。這樣能夠讓所有學生了解到自己應該明白的點,且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去主動探索自己難以理解的內容。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短文閱讀理解”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內容。如,教師可以拿一篇課外閱讀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與分析。在此,假設教學應用了《鳥的天堂》這一課。在對低年級學段的學生進行閱讀問題提問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問題為:“大榕樹可以稱之為鳥的天堂,在說明了它足夠大的同時,還說明了大榕樹能為小鳥們提供什么呢?”在面對中年級段學生進行提問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問題為:“同學們,我們在閱讀《鳥的天堂》這一文章的時候,被它的美所吸引,那么我們還閱讀過類似的文章嗎?誰能說一說呢?”在面對高年級學生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這篇文章的題目叫《鳥的天堂》,為什么作者不將題目設計成《大榕樹》或者是《溪流見聞》呢?《鳥的天堂》這一題目對文章有什么作用呢?”
綜上所述,在現實教學環(huán)境中,復式教學工作的開展相比較整班制教學工作的開展更加困難,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且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應用,以此實現對同班級下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段學生的有效培養(yǎng)與輔導。
參考文獻:
[1]劉輝漢.貧困山區(qū)普及義務教育面臨的問題——中陽縣普及教育調查[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6(06):30-35.
[2]朱景忠,丁可也,周谷平,勵雪琴.一個山區(qū)縣是怎樣普及小學教育的——浙江省臨安縣普及教育的調查報告[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3):10-22+58.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羌圩鄉(xiāng)那良村巖勞教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