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長程
近年來,電視節(jié)目中頻頻出現(xiàn)有關古詩詞的節(jié)目,流行歌曲也出現(xiàn)了較多的古風元素,有些甚至直接用古詩詞作為歌詞進行編曲。掀起的這股“詩詞熱”,也從側面反映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是經(jīng)久不衰的。古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其篇幅雖簡短,但卻能將情與景,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愛家愛國的情懷等表達得淋漓盡致。古詩詞雖簡雅,卻蘊含著豐富、復雜的藝術形象,凝聚了華夏文明五千多年的精髓。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古詩詞所占比例提升了許多,這意味著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教學任務。
一、以讀為本,感受詩韻 古詩詞的魅力之一便是韻律之美。古詩文美在用詞,美在押韻,美在富有節(jié)奏感,便于誦讀。通過誦讀,可以把古詩詞的韻律之美傳遞出來。因此,要了解古詩詞,可以先從讀開始,以讀為本,感受詩韻。 1. 學生的多種形式誦讀。讀詩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同方式所帶來的效果也有著一定程度的不同。雖然低年級的學生文化水平較低,接受能力也非常有限,但低年級學生的興趣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調(diào)動的,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式的引導,學生很容易達到誦讀的高潮。因此,對于內(nèi)容較通俗易懂的古詩詞,可以采取配合讀、比賽讀等方式來調(diào)動學生讀詩的興趣。中高年級所學的古詩詞難度較低年級有所提高,學生可以在理解古詩詞的基礎上進行配樂詩朗誦,以音樂的韻律帶動詩詞的節(jié)奏,使學生更容易融入到詩詞的意境當中去。 2. 榜樣的示范讀。在學生朗讀前,可播放優(yōu)秀的朗讀音頻或視頻,為學生感受、體會古詩詞提供幫助。教師也可以適時進行范讀,這是最為直觀、最有“權威”的榜樣,學生模仿的效果也最好。如在指導學生讀《漁歌子》這首詞中的“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句時,可以將“不須”這兩個字的語調(diào)稍微拉長。教師的情感和神態(tài),學生是可以直觀感受到的,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示范讀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 3. 教師的引讀。古人云“七分詩三分讀”,反復誦讀,才能一步一步地對詩詞進行感悟,做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可以加入教師的引讀,將一部分的詩意和情感先加以引導,再讓學生進行對應詩句的誦讀。如在教學辛棄疾的《西江月》時,可以如此引讀:當詩人辛棄疾看到銀白色的月光穿過枝頭,枝頭喜鵲受到驚嚇而飛走,涼風吹來,隱隱約約聽到蟬在遠處鳴叫時,不禁吟誦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diào)一奠定,學生接讀對應詩句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的引讀,學生更有畫面感,也更容易身臨其境,內(nèi)心也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
二、知人論世,身臨其境 小學古詩詞的教學可以從詩人入手,先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寫作風格,這對學生理解古詩詞內(nèi)容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了解了詩人的生平后,再聯(lián)系詩詞的寫作背景,就有助于學生設身處地地進入到詩的意境當中,和詩人產(chǎn)生共鳴。 例如,了解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后,就能理解他在最后一次上任官職后的八十多天就選擇隱居山野,最后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歸隱田園后如釋重負,在了解詩人的生平之后,學生便能理解了。又如,在學習林升的《題臨安邸》時,想要深入了解“暖風”“游人”等詞背后所代表的含義,就需要先了解當時汴州被占,統(tǒng)治者移居江南,卻不思收復失地,而是過著輕歌曼舞的腐敗生活的時代背景。
三、聚焦字詞,咀嚼推敲 相比現(xiàn)代詩文,古詩詞的精妙之處在于其篇幅的簡練短小。因此,要讀懂古詩詞,就要關注重點字詞,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等引導學生反復推敲重點字、詞、句,讀出古詩詞的內(nèi)涵,讀出古詩詞的意味深長。 1. 詞語的象征意義。古詩詞通常講究委婉表達,常用某種事物來象征人物的品格、精神,所以了解事物常代表的象征意義,有助于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容。如寒冬中的梅花代表著一種高潔的人格,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凌寒開放的梅花來表達自己不同流合污、堅守節(jié)操的決心,言淺意深。 2. 抓住“詩眼”?!霸娧邸笔侨娭斜憩F(xiàn)力最強的字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在講解古詩詞時,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詩眼”,可以把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推向更深、更高的層次,有助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所思所感所悟。如柳宗元《江雪》這首詩中的“鳥飛絕”“人蹤滅”“孤舟”描寫的是一幅十分凄冷、孤獨的冬景圖,詩的最后一句用了“獨釣”一詞與前句呼應,“獨”字就是本首詩的“詩眼”,體現(xiàn)了釣者清高、孤傲的性格特點。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以及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中“溪頭臥剝蓮蓬”中的“臥”字,都展現(xiàn)出了“詩眼”的魅力。有了“詩眼”,詩中描寫的形象便鮮活了起來;抓住“詩眼”,學生便能夠進入詩人的內(nèi)心,理解詩人想表達的內(nèi)容,和詩人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聯(lián)系生活,展開想象 中國古典詩詞精煉、含蓄、委婉,因此,有些詩詞中蘊含的深意學生并不容易領悟得到。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并進行適當?shù)南胂?,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詩詞中蘊含的深意。 1. 聯(lián)系生活。要引導學生明白大道理并不容易,所以,從生活出發(fā),貼近學生經(jīng)歷,學生就容易領會了。如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時,教師可先從“詩人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這一問題入手。學生很容易就會得出:“因為詩人站在山中,不能看到山的全部?!边M而慢慢地引導出“當局者迷”的道理。接著順勢再引導:“要怎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呢?”學生便能給出類似“從另一座山的山頂看”的答案。這樣,“看山是如此,看人看事也是如此,只有看全面才能看真實”的道理,學生便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 2. 展開想象。想象景物的畫面也是感受古詩詞意境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想象畫面進入古詩詞當中。如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一詩,難眠之夜,鄉(xiāng)愁難抒,將士們會想些什么呢?讓學生通過想象,通過思考,將自己帶入詩句當中去感同身受,學生就會更加體會到將士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記憶力、精力都非常旺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教師能引導他們喜歡上古詩詞,那么,這對他們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將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新塘街道瑞鵲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