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岑
摘要:《如父如子》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支裕和電影的同名小說。小說徐徐道來,承襲了電影溫婉感人的風格,更加細膩地將一個充滿矛盾糾結又溫暖善意的故事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小說以一樁看似“狗血”的抱錯孩子事件為導火索,將故事引向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如父如子》的創(chuàng)作來源,是導演是枝裕和忙于工作而疏于與女兒相處而產生的思考與領悟。整個故事以獨特的男性視角,探討了血緣與一直陪伴的親情,到底孰重孰輕的話題。
關鍵詞:父子;血緣;人性
《如父如子》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支裕和電影的同名小說。小說徐徐道來,承襲了電影溫婉感人的風格,更加細膩地將一個充滿矛盾糾結又溫暖善意的故事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小說以一樁看似“狗血”的抱錯孩子事件為導火索,將故事引向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度绺溉缱印返膭?chuàng)作來源,是導演是枝裕和忙于工作而疏于與女兒相處而產生的思考與領悟。整個故事以獨特的男性視角,探討了血緣與一直陪伴的親情,到底孰重孰輕的話題。
在亞洲國家,人們很重視傳統(tǒng)家族觀念,與我國比鄰的島國日本也不例外,父子關系在日本家庭中是極其重要的部分??删驮谶@樣一個背景下,《如父如子》的故事中主人公陷入一個兩難的困境中——男主人公野野宮良多事業(yè)有成,家境優(yōu)渥,是典型的中產階級。他和妻子綠結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兩人共同養(yǎng)育著乖巧的兒子慶多,在培養(yǎng)兒子的方針上,良多也一直秉承著精英教育的方式,對兒子極其嚴苛,但慶多無比崇拜父親,一直對他言聽計從,一家人生活倒也風平浪靜。
然而一通來電,打破了良多家庭的平靜。電話來自慶多出生的醫(yī)院,良多與醫(yī)院方見面得知慶多出生時因為醫(yī)院的失誤被抱錯了,經過調查,他們將良多的親生兒子鎖定在底層家庭的琉晴身上,與內斂乖巧的慶多相比,琉晴健壯活潑好動,而且更加聰明,良多認為琉晴更像自己,看到親生兒子便十分親切。接下來在醫(yī)院的協(xié)調下,兩個孩子分別在親生父母家留宿一段時間,熟悉各自的新生活,以便最終的徹底交換。本來良多因為找到親生兒子感到慶幸,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琉晴自小生活在底層家庭,有許多在良多看來的“不良習氣”,這讓他忍無可忍,而在琉晴看來,雖然現(xiàn)在擁有了豪華的房子,卻沒有以前生活里的濃濃父愛和親情,沒有父親的溫暖陪伴對他來說生活一點兒都不開心。而另一邊的慶多也有頗多不適應,對于親生父親家有些骯臟和簡陋的環(huán)境,他很難適應,更加不適的是過于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里的孩子們無拘無束的搗蛋行為。大家一起洗澡、用手抓餃子吃,等等,但慶多慢慢被齋木一家自在輕松的氣氛感染,開始融入齋木一家。
良多開始反思自己對慶多的“殘忍”,幼小的慶多被自己教育成他想要的樣子,可當發(fā)現(xiàn)慶多不是自己的親骨肉,又看似很理智的將慶多“還”給其親生父母,在這個過程中,他從來都沒有想過慶多的感受——他是否適應?他是否開心?良多心中不免自責起來。在這一點上,妻子卻比他對孩子更加用心,不管是不是親生骨肉,妻子始終關心著慶多。良多一度想用金錢來打動齋木夫婦,將琉晴和慶多一起撫養(yǎng)。但另一邊的齋木夫婦始終不同意,回應他:“錢,也有能買到的東西和買不到的東西!你想要用錢買孩子嗎,沒有輸過的人還真是不懂得別人的心情??!”高高在上的良多本以為齋木為了改變生活的窘境不會拒絕他,卻被生活在底層的齋木震驚了,齋木雖然深處底層,但他對孩子的關愛和陪伴卻遠勝于良多,他并沒有答應良多的條件。
可以說,良多在這一點上徹底敗給了齋木。兩個父親,典型的嚴父與慈父,當他們發(fā)生碰撞,當權威型與民主型的親子關系發(fā)生碰撞,價值觀也隨之產生了碰撞。是枝裕和說:“什么時候一個父親能真正成為一個父親呢?是從怎樣的一刻起,一位父親能夠真正支撐起‘父親這個稱號呢?”良多終于意識到自己長久以來對于教育、對于父子關系、對于親情的誤區(qū),他也重新意識到“父親”這兩個字的分量。他真誠地向慶多道歉,此時的良多,已然完成了蛻變,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父親”。
如父如子,無關血緣,怎樣做一個父親,怎樣做一個兒子,是枝裕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他并沒有直白地呈現(xiàn)教條式的語言,而是通過生活展現(xiàn)給讀者看。我想,所有讀過這本小說的讀者,都會產生深深的思考,我們該怎樣面對親情。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用錢買到,這個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生活里我們卻常常忽視,這個故事警醒我們,重新思考親情的關系。
(天津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