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燕
作文教學要立足學生生活,要引導學生表達真實情感、書寫獨特體驗,教師要改變重知識輕能力、注重方法指導輕視情感抒發(fā)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避免讓寫作變成一場“文字秀”。否則,學生會對寫作心生厭倦之情,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懼怕寫作。
教師要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讓學生獲得親歷的體驗,融入自己的想法,回顧過去的經驗,生成自己的情感。體驗式作文為學生構建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情境,能促使學生表達真實感受,讓作文成為學生真實生活的縮影。體驗教學,使寫作變得生活化、真實化,基于活動的寫作能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寫作情境。學生在寫作中能生發(fā)感悟、分析內容、歸納經驗,促進多維能力的形成,從而實現(xiàn)思維的提升。
體驗式寫作要求學生具備細致、準確的觀察能力,但由于學生的觀察能力不足、教師缺乏引導等,學生的觀察常流于表面,缺乏對全局的觀察,學生感悟也不深入。在作文教學中,學生的自我感受常被教師忽略,學生的思維被無視,他們難以將自己的感悟順利轉化為文字。教師也難以顧及每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要通過溝通,為學生提供寫作的動力。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常借助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的辯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課堂互動往往呈單線交流,學生常被教師的預設牽引著走,他們的思維難以獲得鍛煉提升。學生只有積極參與交流,才能將自己的感悟轉化為具體的文字。在寫作教學中,學生只有將生活與寫作融合在一起,才能順暢地表達對世界的看法,但學生的表達往往缺乏自主性,教師要打破學生固有的認知與經驗,要引導學生重構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
一、依托媒介,自主表達
寫作教學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身感悟、體驗的過程,寫作內容源于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但每個學生的表達存在差異。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閱歷較少、認知水平不足,他們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借助媒介,避免學生出現(xiàn)認知盲區(qū)。教師要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搭建合適的平臺,填補學生經驗與認知的空白。
如在學習“說明的順序”時,教者為學生呈現(xiàn)《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以及《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三篇說明性短文,讓他們感受寫作順序的特點,并圈畫相關詞語。學生分享閱讀結果,在閱讀《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后抓住“殷商時代”“戰(zhàn)國和秦漢”“到了近代”等關鍵詞,發(fā)現(xiàn)文章是按時間順序寫的;在閱讀《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后從“朝西”“往北”等詞語看出是按空間位移順序寫的;在閱讀《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后抓住“首先”“還需要”“還有”等詞語感受到由主到次的寫作順序。教師為學生提供范例后,讓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蟬》《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大自然的語言》《夢回繁華》等文章,說說它們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并思考時間、空間、邏輯等三種不同的寫作順序分別適用于怎樣的說明對象。教師通過提供范例,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引領學生去思考、探索,從而對說明文的寫作順序形成清晰認識。
學生的生活經驗,有的是共有經驗,有的是獨特體驗,教師要引領學生合理進行借鑒,并將之轉化為文字,給體驗活動烙上表達的印記。每個學生對活動的體驗也會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讓他們寫出自己的特色。教師要圍繞主題開展體驗活動,喚醒學生的記憶,幫助學生將體驗過程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
二、強化體驗,小組共學
教師要鼓勵學生去親近生活、觀察生活,獲得深刻的感悟。學生不僅要細致觀察,還要學會記錄,使觀察更全面。以教學“學寫游記”為例,教者提出問題:徐州這么大,我們最該去哪里游玩呢?說說推薦的理由,有什么標準嗎?學生要了解這座城市的特色,應從不同角度去觀察,要考慮作者的因素,選擇能打動“我”的景物。有學生從“吃貨”的角度寫《尋味徐州》,記錄了地鍋雞、羊角蜜、蜜三刀等特色風味小吃。
教師要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構建不同的共學小組,使其承擔相應的功能,促進體驗式作文教學任務的達成。在思維整合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開啟學生的思維,引領他們積極參與,讓他們以文字的方式交流各自的體驗;在體驗感悟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優(yōu)化活動等加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在體驗式教學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參與小組共學,遠比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好,覆蓋的范圍更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同分析寫作內容,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交流研討,可以加深對寫作對象的認識。
如在教學“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時,教者引導學生寫“春天的色彩”,學生寫出了不同的顏色:有人寫黃色,報春使者迎春花是黃色的;有人寫綠色,春草萌發(fā)、柳條吐綠;還有人寫了紅色,大紅春聯(lián)迎新年,寫出了春天的萬紫千紅,蜂飛蝶舞,農民播種、學生求學,一片熱鬧忙碌,一片紅火。這樣的寫作更新穎,更有創(chuàng)意。
三、圍繞主題,發(fā)展思維
學生在體驗中會激活思維,加之教師的引導,他們在活動中會形成自己的思考。教師要借助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開展課堂對話。有的學生雖然參與了活動,但其思維常會分散、斷層,教師要圍繞主題優(yōu)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引領學生去認識自己,找到不足,通過多樣的活動活躍思維,提升思維的敏銳度。
教師要創(chuàng)設矛盾情境,通過形象化的比喻、類比例證以及辯證探究等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辨析、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體驗式活動教學離不開主題的創(chuàng)設,教師要依托主題,建立與之相關的活動情境,引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深入思考。
如在描寫人物時,可以寫外形、寫動作、寫神態(tài),可以由之洞悉人的內心世界;如調動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去記錄美食。教師可以拉近所學文本與寫作內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從課文實例出發(fā),開展寫作活動,進行個性化表達。
以“學寫故事”為例,教者布置寫作主題為“秋游故事”,要求學生思考如何才能寫好一個故事。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者向學生講述“一場拔河比賽”的故事,讓學生去討論這是一場怎樣的比賽,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發(fā)揮想象,有說可能是師生間的比賽,也有說這場比賽肯定非常激烈,還有學生說老師一方會取得勝利。教者向學生講述故事,并引導學生回答、猜想,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講故事的方法。對拔河比賽這個主題,大多數學生都經歷過,教師要引領學生關注生活,書寫生活中的故事。
總之,進行體驗式作文教學,教師要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獲得感知與體驗,并將體驗、感悟轉化為文字,從而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