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長久以來,“上慈下孝、長幼有序”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家風的核心思想。一家人居住在一起,讓老人安享天倫之樂,成為理想家庭生活的標準寫照。
但是在現(xiàn)代,工業(yè)化、信息化取代了以往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讓人們擺脫了土地的束縛,生活空間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原來以家鄉(xiāng)、祖居為代表的家庭概念也不再被空間局限。
那么,“父母在,不遠游”這句古訓對建設家風還有意義嗎?
其實,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全句為:“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币馑际牵改冈谑赖臅r候,要在家用心侍奉;如果出遠門,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坝伪赜蟹健辈攀侵攸c,但常常被忽略。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理解,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孝”包含的一些深層含義。
心理學將人性分為生物(生理)性、精神(心理)性和社會(倫理)性。相應地,“孝”也應該包括對父母生理上的照料、心理上的支持和倫理上的傳承?!案改冈冢贿h游,游必有方”這句話,對此恰有全面的揭示。
首先,在對父母的生活照料上,子女應該盡量陪伴,并滿足老人基本的生活需要。
其目的是保證父母安享晚年,這是“父母在”的前提。否則,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孝”便無從談起。隨著經濟發(fā)展,如果物質生活資源基本富足、健康保健制度全面完善、社會養(yǎng)老設施專業(yè)優(yōu)化,子女照料老人的繁重任務將會減輕很多。優(yōu)越的經濟和社會條件可以分擔游子盡孝物質部分的職責。
其次,在對老人的精神陪伴上,“孝”體現(xiàn)為避免父母有孤獨感。換言之,子女應該讓父母有“不遠”的情感體驗??梢员憩F(xiàn)為居家時晨昏定省、出入問安,也可以是離家時保持通信,防止“兒行千里母擔憂”。
在古代,“不遠游”是子女最直接的選擇;如今,隨著交通和通信方式日益便捷,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了。在允許年輕人離開父母生活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他們隨時回家或通過音視頻與家人溝通的條件。
“游”而“不遠”,才是游子們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有條件而使父母獲得的心理感受。在這個層面上來看,科技的發(fā)展豐富了“孝”在心理維度的形式和內容。
最后,在社會倫理維度上,將孝順變?yōu)閷崿F(xiàn)父母對子女的期待。
不難理解,望子成龍是為人父母都曾經有過的夢想?!澳袃褐驹谒姆健保淠康募扔泻⒆咏üαI(yè)的自身抱負,也有光宗耀祖的家庭榮譽。甚至,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明達的父母也會舍小家為大家,做出自我犧牲,成全孩子的“大孝”,“岳母刺字”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此可見,“孝”在社會學意義上的延伸不僅不限于“不遠游”,而且體現(xiàn)在“必有方”的崇高目標上。
自古以來,“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大同”社會理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和信仰。而今,每一個社會成員為了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奮斗的追求,與這種“孝”的終極目標是一脈相承的。
總之,“父母在”強調了生理上的孝,可以由物質條件分擔;“不遠游”體現(xiàn)了心理上的孝,也能靠科技進步優(yōu)化;“游必有方”延伸了道德上的孝,凸顯了社會理想。作為離家游子,不僅不必因“遠游”自責,更應以“游必有方”而自律,傳承孝的好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