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露 馮尚坤 陳江萍
[摘? ? ? ? ? ?要]? 以臺州科技職業(yè)學院食品營養(yǎng)與檢測專業(yè)為例,從考試內容、考試方式、考核評價三方面實踐食品添加劑課程考試模式的改革??荚噧热轀p少理論題目,增加無標準答案試題和開放性試題;考試方式上分為期中和期末考試,期中撰寫綜述文章,期末實行實踐+理論考試方式;考核評價增加過程性學習占比。初步實踐改革后,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測評更為科學、公正,另一方面整體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 ? 鍵? ?詞]? 食品添加劑;考試模式;實驗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10-0232-02
食品添加劑是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的靈魂,食品的開發(fā)與研究都離不開添加劑的科學運用。它是食品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課程主要內容是不同種類食品添加劑的分子結構、理化性質與作用機理,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食品行業(yè)的發(fā)展日新月異,要培養(yǎng)出知識全面、技術和素養(yǎng)過硬的專業(yè)人才,需要深度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全面的教學改革。本專業(yè)相關任課教師一直努力提高本課程教學質量,從教學內容設置、授課方法改進以及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本論文重點研究食品添加劑課程考試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好的考試方法能督促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不足,為教研、教改提供重要參考[1]。往年課程考試都是理論考試,這種考試模式重理論輕技能,然而有些理論屬于純粹的理論,而不是生產實踐經驗,并沒有記憶的必要性。同時整個考核重結果輕過程和效果,平時成績占比少,僅僅包括考勤、課后作業(yè)和實驗分數,學生不懂得享受學習過程,不考慮如何掌握學習方法,體會學習樂趣,而重點關注考前突擊和那一張紙的成績。另外,考試也僅僅是為了獲得一個分數,老師閱卷后以考分上報學生成績,嫌少會將考卷上反映的問題反饋至學生,沒有發(fā)揮考試真正的效用。
本論文在為期兩年(兩屆)時間里,從考試內容、考試方式、考核評分三個方面研究和實踐食品添加劑的考試模式,以期在完成對學生學習情況考查的任務時,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與水平,診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為社會培養(yǎng)知識儲備豐富、技術能力扎實、思想素質過硬的高素質人才。
一、考試內容上增加開放性題目
以往的考試一般主要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填空題、簡答題和計算題。經過兩屆的問卷調查,學生普遍反映他們對以往的這種考試題型更為熟悉,但是同時54.3%的學生非常贊成該種考試方式不能反映真實能力的觀點,這部分學生大都是平時上課較為認真的。80.7%的學生認為開卷考試更適合專業(yè)課。本專業(yè)擁有適應傳統(tǒng)考試方案的題庫,考試內容相對固定和單一,答案也是唯一的,開放性題目設置得非常少,學生幾乎是依靠考前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成為考場上的“背多分”。但是對食品添加劑課程來說,很多理論性知識如有關食品添加劑的法律法規(guī)、各食品添加劑的作用原理等并沒有去記憶的必要。同時有些題目,比如“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可以減輕或防止肉制品護色劑對人體的危害”,只要方法得當,不必設定標準的答案。
因此,第一年的期末考試中,理論考試部分采用開卷考試,總題目數減少,增加了無標準答案試題和開放性試題。為了減弱學生的不適應感,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這種無標準答案的提問,引導學生融合所學不同科目做發(fā)散性思考。但是在第一年的考試中,學生盡管平時經受了部分類似的思維鍛煉,但是仍有相當部分學生,出現(xiàn)書上找不到答案即不會回答或者胡亂答題的現(xiàn)象,整體理論考試成績相較前年變化不大。為了減少類似狀況,在第二年的日常教學中,增加了開放性問答的鍛煉機會,做到在每一大類功能食品添加劑的講解后,都設置一個開放性題目。如在有關食品顏色的添加劑知識(包括著色劑、漂白劑、護色劑)學習后,給出小組思考題——如何提高話梅產品的顏色穩(wěn)定性和質量。引導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融合各個小模塊的知識點,真正掌握使用方法。第二年的考試中,學生適應較強,雖然有些學生不能做到全面、系統(tǒng),但是均展現(xiàn)出了自己對食品添加劑的深度理解和思考。
二、考試方式上增加實驗設計
高職教育的本質就是就業(yè)教育,基于此,在考試、考核、考查方面須以職業(yè)崗位的實際要求,以就業(yè)能力為導向[1]。而考核方式由理論轉向實踐的趨勢一方面能夠驗證人才的實際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倒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夯實理論,深化理解和積極實踐。湯凱潔等認為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在期中、期末各寫一篇與本科目相關的綜述文章,促使學生多查閱該學科相關的文獻,了解該學科發(fā)展的最新進展。最后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與食品添加劑相關的綜合實驗,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2]。馬玉青等擬定了兩種實踐考試方式:(1)教師命題,學生選題,設計申請,試驗實施;(2)教師命題,學生選題,設計探討,共定方案,而后教師根據各組確定的最后方案給出相關題目讓學生進行筆試,最后確定這兩種模式的結合才是可以推廣的試驗設計考試模式[3]。王元軍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試驗了綜合性創(chuàng)新試驗,讓學生在食品實際生產的情景中,有效完成知識的學習,職業(yè)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4]。
經過本專業(yè)任課教師集中討論,考試方式的改革采取難度遞進式。第一年期末考試方式為理論考試+綜述文章。理論考試題目總數為傳統(tǒng)考試的一半。綜述文章角度由學生自選,通過查閱文獻深度了解食品添加劑學科發(fā)展的最新進展。但是文獻批改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或直接大段引用文獻原文,或干脆不看文獻,直接在百度搜索相關知識點,復制、粘貼。導致這種考核方式無法真正發(fā)揮它的作用。另外,理論考試+綜述文章的方式也缺乏實踐考核項目。
考慮到高職學生的畢業(yè)要求和未來發(fā)展方向,因此,第二年的考試將綜述文章考核作為學期期中考核,同時對文章作出小于35%查重率的要求(難度稍低于畢業(yè)論文)。期末考試則采用理論考試+實踐考試的方式。實踐考試現(xiàn)場,做好兩個實驗材料與儀器的準備:(1)橘子風味飲料。(2)油條配方設計??荚囬_始由學生小組任選一項設計實驗并完成作品,三名教師共同完成對產品的評價和給分。理論考試準備兩套卷子,每套都與第一年一樣,降低考試題目數至一半,在此基礎上增加關于對應實驗的開放性題目,以考查每一位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思考和動手情況。雖然所有學生都反映考試難度加大了,但是大部分學生認為這種考核方式更公平、科學。
三、考核評分上重視過程性學習
90%的學生不贊成考試分數完全由老師決定,說明學生普遍對以往的考試評分模式不滿意,需要改進評分模式。但是由于長期處于傳統(tǒng)評分模式下,學生對具體是否應該引進學生評分和實驗評分比較迷茫。為此,在第一年的考核體系里,先優(yōu)化實驗評分方式。食品添加劑的試驗,大部分采用的是小組合作的方式,往年均由老師根據小組的實驗結果來進行評分,而這個實驗結果主要是他們的實驗報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小組內成員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同,有部分學生濫竽充數,直接拷貝小組其他成員的成果。但是學生人數較多,課程上老師無法清楚了解每位學生的參與度,因此最有參考價值的是小組內成員互相評分。為此要求學生每次試驗后同時為其他成員評分。出乎意料的是每次試驗后的小組內互相評分幾乎全部是10分,但是根據教師的觀察和談話了解,學生之間參與度是明顯有差異的。這從根源上來看,可能是市場經濟下利己主義對學生的普遍影響,大家更愿意忽視實際情況,采用“等價交換”來進行評分[5]。
為此,第二年,放棄小組互評,在考核評價上進行了深度優(yōu)化。(1)食品添加實驗中,實驗產品完成后,老師當即根據實驗設計思路和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關鍵點出題,要求學生當場筆試解答。(2)食品添加劑課程最終成績,將原本期末考試70%的占比降至50%,平時成績提高到50%,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借由云班課平臺,準確記錄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和成績,具體包括簽到、視頻資源學習、非視頻資源學習、測試、討論答疑、頭腦風暴、投票問卷、作業(yè)/小組任務、課堂表現(xiàn)、被老師點贊加分,評價更加綜合多元化,這種方式促進教師不斷提升教學藝術和教學技能,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僅考試成績比之前整體提高,教師更在日常教學中明顯感受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針對為期兩屆學生的食品添加劑課程考核,本項目從課程考試內容、考試方式和考核評價上做了初步的嘗試和探索,在考試內容上減少理論題目數,增加無標準答案試題和開放性試題;考試方式確定為期中——綜述文章,期末——理論考試+實踐考試;考核評價上借由云班課平臺,增加過程性學習占比。通過考核改革,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有了明顯的變化,日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更加積極,學生也明確意識到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平時的實驗課參與度更高。但由于改革措施還不成熟,未來需要加強探索和完善。尤其是實踐考試模式方面,如何設計出更優(yōu)的綜合性實驗,科學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學科的能力,如何細化實踐評價標準,公平、公正地體現(xiàn)學生學習成果等都是需要深化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曾強貴,劉納新.高職院校食品專業(yè)課程考試模式改革與實踐[J].全文版(教育科學),2016(7):237.
[2]湯凱潔,湯妮南,羅秋水,等.《食品添加劑》課程在農林院校作為大學通識選修課程的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8(20):191-192.
[3]馬玉青,李廣靖,田益玲.采用試驗設計的期末考試模式探討:以“食品添加劑”課程考試為例[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7,19(5):78-83.
[4]王元軍.食品添加劑綜合性創(chuàng)新實驗設計與實施[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38,283(9):210-215.
[5]董海霞.加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文化思考[J].當代教學科學,2016(11):26-2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