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
摘 要 優(yōu)質的問題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能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以此來促進地理新課程理念的實施,達到德育的根本目標。本文主要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了解高中地理課堂中問題設計的背景、問題的內涵、地理問題設計的內涵和原則,而后進行課堂觀察針對當前地理課堂教學過程的缺陷,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希望能為今后地理教學發(fā)展提供綿薄之力。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 問題教學 問題設計 實施措施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61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Problem Design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XU Do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Abstract High quality questions can ofte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of problem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each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ncept of geography curriculum,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consult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blem desig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oblem, the connotation and principles of the geography problem design in the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and then carry on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aiming at the defects of the current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Hope it can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teach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problem teaching; problem design;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1 研究意義和背景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發(fā)生很大的改變。全體老師都在盡力推動新課標的實施。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地理教師也在兢兢業(yè)業(yè)的研究如何高標準地完成教學任務。地理新課程的實現(xiàn)與地理課堂問題設計緊密相連。同時,地理知識具有涉及面廣、知識量大等特點。這要求教師能夠掌握清楚地理知識及知識與知識的相互關系,在課堂中提出有效的問題,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分析并解決問題。
2 相關概念的界定
2.1 問題的內涵
在國外的研究中,問題最早源于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以問題為導向,認為問題能促進新思維的出現(xiàn);就我國而言,最早的提出者是孔子,他提出的啟發(fā)式教學,由教師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要自問、自省,當學生達到困惑不已的心理狀態(tài)時,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周玲燕指出:課堂提問是學校教學的核心,對學生掌握知識及學習方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可見,問題型地理課堂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使學生產(chǎn)生新的思維方法,滿足現(xiàn)代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學價值。
2.2 問題設計的內涵
問題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本文所研究的問題設計主要是指教師在平時課堂上,用來傳授新的知識以及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前提,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和學生現(xiàn)實狀況,圍繞地理學科知識,創(chuàng)設必要的情境對能夠滿足學生需要的問題進行設計,包括課前預設的問題和課堂中隨課本內容變化所產(chǎn)生的相關問題。
2.3 問題設計的原則
(1)問題真實性原則。教師必須以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為依據(jù)設計教學問題,不應過高或超出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這樣一來,所設計的問題就沒有實際意義。當然,也不能低于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這樣會阻礙學生的進步。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現(xiàn)實情況,必須要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符合課堂時間規(guī)定,把握課堂問題數(shù)量。在解決舊的已知問題的前提下提出新的問題,不斷強化對知識的通曉程度。
(2)問題探討性原則。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本褪钦f明人與人之間要進行合作。因此教師在問題設計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學生想法的碰撞,必須設計一些合作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能在此過程中學習到他人的優(yōu)勢,擇善而從。
(3)問題創(chuàng)新性原則。網(wǎng)絡技術發(fā)展到今天相對來說已經(jīng)相當完善,學生能通過網(wǎng)絡獲取很豐富的知識,想法也是千差萬別。這要求教師與時俱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了解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找到這些事情與實際教學間的聯(lián)系,為問題設計提供最新的符合學生要求的素材,創(chuàng)設出具有時代特征的地理課堂問題,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能拔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4)問題開放性原則。隨著新高考改革,越來越多的試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問題的答案已經(jīng)不再是套用答題模板了。因此,教師不應單純盲目地尋找一些答案固定的問題。設計的問題要從多方面思考都有道理,鼓勵學生積極踴躍的思考和回答問題,開發(fā)學生的大腦。
3 當今地理課堂上問題設計中存在的缺陷
3.1 問題素材來源單一,問題時效性較低
絕大部分老師具有問題意識且有貫徹新課改要求的想法,但限于一些客觀因素,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僅僅來源于課本或者教師參考用書。往往這些問題的素材都過于老舊,不能體現(xiàn)當下熱點情況。反觀近幾年的中考和高考試題,很容易就可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試題都是根據(jù)當下時事熱點問題改編,并且呈現(xiàn)增多的趨勢。因此時事熱點是當代地理教育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當?shù)乩斫處熣n堂問題素材來源過于單一且不能全面的反應地理知識,時效性較低時。這樣容易產(chǎn)生書本與現(xiàn)實生活相剝離的現(xiàn)象,使學生者認為地理與現(xiàn)實生活關系不大,熱衷于教材知識,這對于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無益的。
3.2 問題缺乏吸引性,學生參與度較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反映了興趣對于學習者的重要性,揭示了學習最好的老師便是興趣。如果學生對所學學科感興趣,他們會集中精力努力求知,以增強學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領會。但是在一些課堂上教師的提問總是特別枯燥乏味,語言不夠幽默,問題本身不具吸引力,問題一出學生們紛紛低下頭去毫無興趣可言,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非常的低。例如在講地球上主要植被時,老師往往按照教材中的順序講植被類型的分布。很少有教師通過結合本地區(qū)全年的植被變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問題失去思考能力和興趣。課堂上老師說什么學生選擇性的機械記憶,于是形成唯老師是從,唯答題模板是從的局面。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
3.3 問題數(shù)量把握不準, 問題的準確度低
問題的衡量標準看重的是質量不是數(shù)量,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準確地平衡好問題的質量和數(shù)量。部分老師從上課的第一分鐘到最后一分鐘全是自己在講授,沒有一個問題問學生。這時候學生處與一個非常被動的地位,甚至部分學生困意襲來。部分老師一節(jié)課的時間都在問問題,要求學生大腦不停的高速運轉,留個學生深入思考的時間很少,不能解決問題的本質。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此同時有些教師在闡述一些問題時,語言不夠精準,導致學生一頭霧水,在進一步解釋時又造成大量時間被浪費。同時還存在著所提出的問題與當時所講知識不匹配,一節(jié)課結束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們都解決了,回過頭來好像與教學目標不太相吻合。
3.4 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性弱,課堂的連貫性低
高中地理是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該具備層層遞進的關系。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割裂了這一性質,例如在講植被類型的過程中往往可能會忽視對氣候特點的講解,僅僅只是講解植被類型的特點和分布,這樣不利于學生完整理解本節(jié)知識。結果是學生只學會了機械記憶,知識的記憶很快就會消失,同時也降低了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
4 高中地理課堂有效問題設計的策略
4.1 開拓問題素材來源,貼近學生生活
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如今的學生已不再是只接受書本知識,他們有更多獲取信息的來源、更獨特的見解和對新生事物的好奇。與此同時地理學科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較強的理論性,需要針對新出現(xiàn)的事物或現(xiàn)象合理解釋其原理、影響及產(chǎn)生的結果。例如探討《農(nóng)業(yè)區(qū)位因素》時,可以以中國廣大人民喜愛而昂貴的農(nóng)作物車厘子為例展開探討。本身昂貴的車厘子為什么在2020年底價格暴跌。這就要求我們結合現(xiàn)實條件:第一,2020年智利整體氣候適宜,雨水豐富,促成了車厘子的產(chǎn)量比往年高出30%。第二,受惠于零關稅政策的影響。第三,車厘子不便采摘,需人工量較大,智利勞動力豐富廉價。最后,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人們對冷鏈食品心存芥蒂等。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這要求地理教師要博學多識、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基礎和通過各種途徑更新自己的“題庫”。以下筆者提供了幾種獲取問題素材的途徑:(1)通過網(wǎng)絡去尋找一些相關素材,關注一些有影響的地理公眾號。(2)隨著我國基礎設施的完善小到學校都有一定規(guī)模的圖書館可以提供相關文獻。(3)通過知網(wǎng)來了解地理教育上的一些最新動態(tài)。(4)地理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應該在與教學活動相聯(lián)系的時候加以收集和利用。
4.2 重視問題的趣味性,營造合理的問題情境
趣味性較高的問題,往往影響學生上課的激情,激情越高學習效率越高。相應的問題情境可以配合學生更好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更有助于教學結果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致力于開拓問題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環(huán)境中去探索問題,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土壤的形成》中,教師可以先放一張圖片,該圖片中涉及中國人年輕人如果沒有錢會說自己窮的“吃土”,引發(fā)他們的興趣。然后在放一組圖片世界上真實存在吃土的國家,并且在買土的過程中還有貨比三家。原因是什么?進而引發(fā)他們對土壤形成過程的思考,為什么同是土,還存在如此大的區(qū)別?這樣一來第一個問題是他們較熟悉的網(wǎng)絡詞語,第二個問題讓他們對未知的事物產(chǎn)生好奇。以此來引發(fā)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熟悉他們這個年齡段所感興趣的事物,甚至網(wǎng)絡流行用語,并且加以運用在課堂教學之中,營建和諧有趣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在樂中求學。
4.3 合理安排問題數(shù)量,提高問題的準確度
每堂課的課時是固定的,每個班的學生知識把握程度各有差異,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肯定要完成的。這一系列條件的限制束縛之下,要求教師要把握好課上的每分鐘每個環(huán)節(jié)。在問題的設計上,教師要以學生認知水平為依據(jù),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使學生在自己的水平上解決問題,這能盡量避免問題對于學生當前水平而言太過簡單,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需求無法滿足;或者問題的難度太大,學生以當前水平很難參與,造成教師自導自演的尷尬情形。與此同時,問題的數(shù)量不能太少,否則學生的注意力很快散去無法有效持續(xù)集中,問題的數(shù)量也不能太多,不然學生會疲勞學習。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合理控制問題的數(shù)量是相當重要的。提出的問題必須精煉而準確,與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必須保持一致,要言簡意賅,使學生在聽題讀題的時候能很快抓住重點。避免語言過于煩瑣導致的主題模糊不清甚至引起歧義。
4.4 設計完整的串聯(lián)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
地理問題要體現(xiàn)其串聯(lián)性,努力讓學生置身于同一情境中并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這樣既能展現(xiàn)出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這一特點,又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例如在三圈環(huán)流理論的講解過程中,先從簡單地知識切入,讓學生回憶什么是熱力環(huán)流?其次將熱力環(huán)流放到地球這個大背景下,思考理論情況下全球氣流應該是如何運動的?然后思考實際情況中氣流是如何運動的?最后以最近比較熱門的問題,來說明三圈環(huán)流對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為什么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2020年末到2021年初寒潮頻繁?正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赤道和極地溫度差變小。導致控制北半球氣流的強度減弱,波動性增強,這樣西風帶難以控制住北極的冷空氣,冷氣流逐漸南下,給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帶來寒潮天氣。這樣一個完整的問題鏈。使學生在課堂上不會出現(xiàn)思緒的空白,促進思想的連續(xù)性,最終使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5 總結語
綜上所述,地理教育事業(yè)任重而道遠,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對學生的要求已經(jīng)從注重知識和技能到注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轉變。隨著部分省市新高考制度改革的實行“3+1+2”模式,學生可以自由將自己擅長和特別感興趣的科目進行組合, 此種模式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千千萬萬的家庭將希望寄托在了這短短不到一小時的課堂之上,我們可以想象教師對于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課堂提問作為實現(xiàn)課程標準的重要手段,能充分反映出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教師要認識到問題設計的重要性,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原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符合要求的問題。要全身心投入智慧和創(chuàng)新精神,滿足學生的生活需要、情感需要、認知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在地理課堂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所設計的問題的質量,為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問題,使學生以一種注意力持續(xù)集中且高效的方式來參與地理課堂,來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地理教育美好藍圖。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3.
[2] 王建貞.高中地理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優(yōu)化[J].中學教學參考,2017(4):125.
[3] Hay P,Katsikitis M.The expert in problem-based and case-based learning: necessary or not?[J].Medical Education,2001,35(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