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英文學(xué)院 陜西 西安 710128)
為切實了解青銅器翻譯現(xiàn)狀,筆者實地考察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陜博)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以下簡稱寶博),搜集了青銅器展品介紹的英譯文并分類整理。由于博物館翻譯同文化輸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僅進行國內(nèi)博物館之間的比較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筆者進一步考證了三所國外博物館部分展品的英文介紹,提出博物館翻譯原則及青銅器翻譯策略。
展品說明牌和資料板的書寫規(guī)范與否,直接影響英譯文的呈現(xiàn)效果。例如,“卣”的音譯與英文單詞“you”同形,若不加以區(qū)分,譯語讀者難免困惑。然而,陜博和寶博的展品英譯文均出現(xiàn)了字母大小寫、正斜體標準不統(tǒng)一的問題。為避免文化信息因書寫問題誤傳,書寫規(guī)范原則應(yīng)貫徹在博物館翻譯原則中。通過考證兩大國外博物館的展品介紹,筆者認為應(yīng)遵循如下書寫規(guī)范:
1.展品名稱中所有實詞首字母大寫,或僅首詞首字母大寫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部分展品名稱如下:
Large and Small Tubular Wig Ornaments
Pierre-Auguste Cot
Claude Monet
大英博物館部分展品名稱如下:
Plaster cast:death mask of 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
Hard-paste porcelain plate painted with an Egyptian temple
Large bowl with dragons
2.除表示人名、朝代名、地名的漢語拼音均須斜體,以別于英文單詞
如大英博物館部分展品介紹所示:
Meiping with carved peonies
This bronze zun vessel features two rams.
如表1所示,陜博大致以“功能先行+音譯注釋”的方法翻譯器具名稱;寶博采用“音譯先行+功能注釋”的方法。二者均借助了補償手段,然而陜博的譯文相對弱化了源語文化在輸出過程中的主體性。
考察東京國立博物館部分展品的說明牌(表2)不難發(fā)現(xiàn),日本在文物翻譯中高度重視本國文化的主體性,積極宣介本國文化符號。
表2 東京國立博物館部分展品說明牌
在翻譯傳統(tǒng)日式器具“盃”和“提重”時,東京國立博物館保留了其對應(yīng)的羅馬音(Sakazuki、Sageju),并作以斜體,區(qū)分英語單詞,宣介民族符號。日本文化在輸出過程中適當保留了獨特性,加深了外國人對其文化元素的熟知度。適當保留源語文本的“陌生感”[1]有助于提高源語文化的主體性,促進源語文化更好地走出國門。
依據(jù)紐馬克(Newmark)劃分的文本類型[2],博物館文本屬于信息型文本,重在傳遞信息、表現(xiàn)事實,翻譯時需要滿足信息準確性和交際有效性[3]。遺憾的是兩大博物館在翻譯以銘文命名的青銅器時均違反了這一文本類型導(dǎo)向原則。表3為兩大博物館對以銘文命名的青銅器的英譯。
表3 以所鑄銘文命名的青銅器
1.信息準確性
陜博采用的“器具類名+of+銘文音譯”的翻譯方法,模糊了“器具—人物”的關(guān)系。殷商時期,“祖”“父”“兄”分別為對祖輩、父輩、兄長輩的稱呼,結(jié)合此類器具所鑄銘文,如“用作父乙壺”,可知“稱謂+干支”(祖丁、父乙等)表示受器人;而師丞鐘銘文記述的是師丞祭祀先祖的故事;秦公鐘銘文記述的是秦襄公被賞宅受國之事。因此,“師丞”“秦公”為作器人[4](器物制作的發(fā)起人、出資人或主持人)。遺憾的是,由于史料不足,很多人物無法確認是受器人還是作器人,如“婦好”“亞啟”;故而統(tǒng)用了“器具類名+of+銘文音譯”的翻譯方法,有違信息型文本的信息準確性。
2.交際有效性
寶博采用的“銘文音譯+器具類名”英譯法,實現(xiàn)了形式對等,但是國外參觀者易將表示人物的拼音同器物類名混淆,降低了文化交流的有效性。為突出青銅器銘文的符號性、“銘文—器具名稱”關(guān)系,可將“父乙壺”譯為“Jar with inscription Fu Yi(wine vessel)”。
1.基于“可譯性”的翻譯方法非文物翻譯通法
有學(xué)者認為,源語在譯語中可譯時則直譯;不可譯時則意譯。該翻譯策略只考慮源語文化元素在譯語文化中“存在”與否,忽略了其“活躍”與否。
正是因為源語“鼎”的文化概念存在于譯語文化中,即“tripod”;源語“豆”的文化概念不存在于譯語中,陜博將“鼎”直譯為“tripod”,將“豆”意譯為“food container(Dou)”。然而“可譯性”決定的翻譯策略在文物翻譯中并非百試不爽。
“tripod”有“青銅三腳祭壇”之意,但此意在譯語文化中并不活躍,其指稱事物一般為起支撐作用的三腳架;因此采用傳統(tǒng)“可譯性”的翻譯策略,將“鼎”直譯為“tripod”,會讓譯語讀者誤以為是起穩(wěn)定作用的擺件。而將“豆”意譯為“food container(Dou)”則削減了青銅器種類的多樣性。青銅器種類繁多,僅食器就包括鼎、鬲、簋、敦等,若將“food container +(類名拼音)”的模式套用在不同食器的英譯上,譯語讀者難以在了解到器具用途后再留心于其漢語拼音,因此具有文化特色的語言符號易被忽視。
2.處理文化元素顯隱性的方法
基于奈達(Nida)的動態(tài)對等原則[5]及上文提到的“文化主體性”原則,筆者認為應(yīng)按圖1所示方法處理文化元素的顯隱性。
圖1 文化元素顯隱性處理方法
(1)源語文化元素在本文化中活躍、在譯語文化中存在且活躍時,將其隱性化。例如,當譯語中存在固定符號象征“劍”“壺”的指稱物,且該文化概念活躍在譯語文化時,應(yīng)舍棄音譯法,即將代表漢語文化元素的拼音隱性化,如“銅劍”譯為“Bronze Sword”“銅壺”譯為“Bronze Jar”,以實現(xiàn)動態(tài)對等。
(2)源語文化元素在本文化中不活躍、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或不活躍時,將其顯性化。例如,“豆”“罍”作為青銅器具的文化概念在源語文化中并不活躍,且不存在于譯語文化中,僅通過語言符號,中外參觀者均難以知曉各器具的功能、用途。陜博采用的如“Ox-shaped Wine Vessel(Zun)”的“功能先行+音譯注釋”譯法,會使外國參觀者直接獲取到該器具的功能信息,同中國參觀者的反應(yīng)會截然不同。因此,應(yīng)將源語文化元素顯性化,采用“音譯先行+功能注釋”的譯文模式,如將“鬲”譯為“Li(cooking vessel)”,最大限度實現(xiàn)譯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與源語讀者反應(yīng)一致。
(3)源語文化元素在本文化和譯語文化中呈相反狀態(tài)時,將其顯性化。此時,無論譯者采取哪種翻譯方法,都無法實現(xiàn)動態(tài)對等;因此,在進行文物翻譯時,若無法實現(xiàn)動態(tài)對等,就應(yīng)最大限度保留文化主體性,即采用“音譯先行+功能注釋”的翻譯方法。
面對文化多元化,翻譯應(yīng)突破字面形式,拓展到對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6]。以寶博對“鼎”的資料板英譯文為例。盡管寶博介紹了鼎的歷史意義并提供了英文譯本,即“Since it appeared in Xia Dynasty,Ding had been mainly used for sacrifices and treats till Han and Wei periods.It is said after the time of water,Yu cast nine Dings that symbolized Jiu Zhou(a poetic name for China)”,但是由于缺乏對中國古代史的了解,譯語讀者難以架構(gòu)起從夏代到漢魏時期的時間概念,無法認識鼎沿用時間之長;難以理解大禹的形象,無法明白鼎的神話色彩。因此,翻譯時可積極增譯朝代的時間信息和禹的身份信息。
中國青銅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世界青銅文化之林中煥發(fā)強大的生機活力,不僅僅因為其種類繁多、造型精美,更在于青銅銘文和青銅紋飾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具有極強的文化價值。因此,補充重要文化信息的翻譯,有利于為世界青銅文化增添中國特色,補充對銘文的翻譯。
據(jù)考古資料統(tǒng)計,陜西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和著錄的銘文總數(shù)已達萬字,涉及內(nèi)容包括當時的祭祀訓(xùn)誥、賞賜冊命、宴饗田獵等。銘文蘊含的中國智慧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有中國學(xué)者通過四十三年逨鼎銘文了解了中國廉政監(jiān)察思想。而陜博和寶博僅展示了部分銘文拓片及其現(xiàn)代漢語大意。作為人類共同的智慧,青銅器銘文應(yīng)有其英文譯本。
青銅器紋飾種類繁多,包括重環(huán)紋、竊曲紋、饕餮紋等。以饕餮紋為例,商代至西周初年,青銅器紋飾獰厲夸張,體現(xiàn)了早期宗法制社會統(tǒng)治者的威嚴與力量,并且與巫史文化聯(lián)系密切。李澤厚先生評價饕餮紋對異氏族是威懼恐嚇的符號,對本氏族有保護的神力[7]。青銅器的文化價值能否得到有效傳播,譯者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遺憾的是兩大博物館均未對青銅紋飾提供英譯文。補充對紋飾介紹的翻譯,有助于中國的青銅文化發(fā)揚光大。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展現(xiàn)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對比研究陜西兩大博物館的青銅器展品翻譯,并提出有突破性的翻譯原則和策略,有助于建設(shè)陜西的文物大省形象、提升中國青銅文化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的影響力。文物翻譯具有極強的跨學(xué)科性,譯者應(yīng)加強和不同學(xué)科(如考古學(xué)、歷史學(xué))之間的聯(lián)通,最大限度實現(xiàn)文化信息有效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