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羿翯
老北京多榆樹。這種樹很怪,每到春天不見開花,枝條上掛滿了一串串種子,小小的、圓圓的,種子周圍是一圈薄翼(便于隨風(fēng)飄蕩),形狀像極了銅錢,因此得了個榆錢的名字。小時候常聽奶奶說,老北京人到春天必吃的一種吃食是“榆錢兒糕”。現(xiàn)在榆樹少了,榆錢也少了,榆錢糕用現(xiàn)在的話說,成了“傳說中的”東西了。
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三月榆初錢時,采而蒸之,和以糖,謂之榆錢糕。四月以玫瑰花為之者,謂之玫瑰餅。以藤蘿花為之者,謂之藤蘿餅。皆應(yīng)時之食物也。
過去的人比現(xiàn)在更會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古時沒有蔬菜大棚,可是,古人吃的都是新鮮、應(yīng)季的時令食品,更是天然健康。別說,小時候我還真吃過奶奶、姑姑給做的藤蘿餅。把那淡紫色的花瓣與糖、面和在一起,再蒸,真是一道美食。我小時候,大家的經(jīng)濟條件已經(jīng)稍好,在正餐之外有條件做點心??墒?,過去在大眾中流傳更廣的榆錢糕可不是甜滋滋的點心,而是咸口的。
榆錢糕可不像春餅,它雖然也是專在春天吃,但卻不是一種節(jié)令食品。在舊時的京城,即使有錢人家,也買不到什么新鮮的蔬菜水果吃,所以過去窮人富人都吃榆錢糕,吃榆錢成了社會各階層普遍流行的飲食習(xí)俗。
春天,北京地里的菜才剛剛生長,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這時候榆錢成熟了。榆錢是榆樹開完花后,結(jié)的樹子,樹子的周邊又有一層類似薄膜的東西。到了成熟時節(jié),一棵樹能結(jié)出成千上萬的樹子,一陣風(fēng)吹過,輕巧的榆錢就會漫天飛舞。因為樹子在中間,薄膜在周圍,圓圓的,很像舊時用的銅錢,所以北京人就管它叫“榆錢兒”。
對于生活困難的窮苦家庭來說,摘榆錢吃,既天然美味又不用花錢,而且當菜當主食都可以吃,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食品。當菜吃一般是洗干凈涼拌,一定要放鹽,然后根據(jù)個人口味放醋、醬油都行,有條件的還可以放香油。主食一般就是榆錢兒糕。制作榆錢兒糕要先把榆錢洗干凈,然后與玉米面一起和,這時候可以放鹽,也可以不放,全憑個人口味。面和得別太濕,然后上鍋蒸。應(yīng)該說榆錢兒糕挺好做的,好不好吃就不敢說了。在過去,對于窮人家庭來說,春天能有的吃,還省錢,已經(jīng)是很不錯了。
榆樹對人的貢獻,不只是榆錢,嫩的榆樹葉子和嫩的榆樹皮都能吃。據(jù)家里老人回憶,過去還專門有人把榆樹的嫩皮磨了面,然后摻上高粱面、玉米面、蕎麥面、莜面、白薯面的一種或幾種,用來包餃子。之所以無論什么面都要摻上榆樹皮面,是因為有了它,面才黏煳、好包。
現(xiàn)在物質(zhì)豐富,可吃的東西那么多,不需要去扒樹皮、揪樹葉,而且基于環(huán)境保護理念,也不能毀樹,于是這種吃食就漸漸淡出我們的餐桌。或許城里人來自五湖四海,對榆錢糕不熟悉。在農(nóng)村里,到了春天還有吃榆錢糕的習(xí)俗。
現(xiàn)在城市環(huán)境越來越好,樹木越來越多。春天,我在北京的街道看到不少榆樹,還有榆錢,像北京過去春天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