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歷史教師永恒的主題。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p>
如今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作為一線教師,我認為無論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如何更新,我們關注的有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是始終不變的,教師追求有效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生成、共同成長的過程。而教師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就要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把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但是,由于長期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社會現(xiàn)實的影響,在當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諸多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濃?,F(xiàn)在是物欲橫流的時代,學生都喜歡走成功捷徑,現(xiàn)在的中國處于迅速發(fā)展的時期,需要大量理科人才,學理科的學生容易考上理想大學,畢業(yè)后也容易找到理想工作,而歷史是文科的科目,初中階段的中招考試又是開卷考試,因此學生不重視,培養(yǎng)不起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誤區(qū)二,有些歷史教師在課堂上還是傳統(tǒng)教學,照本宣科,語言平淡無味,缺少激情,講得學生昏昏欲睡,這是一種無效的教學行為。
誤區(qū)三,學生死記硬背,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的學習比較機械死板,死記硬背,雖然課堂上認真做筆記,積極做練習,但是回答問題念課本,理論觀點一套套,學生碰到新材料、新問題就無從下手。這是一種低效的教學行為。
上述誤區(qū)的存在,對歷史課堂教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歷史課堂很難真正充滿活力,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無法充分調動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那么,如何解決當前歷史課堂教學的這些誤區(qū),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淺談個人見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對策:
一、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就會主動學習歷史,主動思考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歷史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的前提條件。只要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完成歷史教學的目標。
1.設計好課堂導入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歷史教學中使用恰當?shù)恼n堂導入。比如講授八年級下冊第9課《對外開放》時,我運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導入,并提出問題,“春天指什么?老人指誰?畫了一個圈指什么?”這些問題可以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學生在師生互動中進行思考和分析,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2.運用好多媒體教學
歷史學科再現(xiàn)過去的事件,它是生動形象、引人入勝的,但由于歷史教材的篇幅有限,使得引人入勝的史實大為遜色,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設計好教學課件,播放教學有關的視頻。
3.歷史內容故事化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適當穿插一些幽默故事。
二、教師要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學、想學、會學
曾有一位中學生在他的日記里這樣宣泄內心的郁悶:“這學期,我對歷史學習產生了厭煩的心理,不知怎么就不想學了。老師只注重課文內容的講解,死板無味、缺乏興趣。我們聽得昏昏欲睡,課堂被老師弄得死氣沉沉,同學們就像一只只小綿羊,一點都不活躍……”。
傳統(tǒng)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歷史老師是一支粉筆一堂課,講滿45分鐘,這種“填鴨式”教學,沒有做到因材施教。老師講的多,學生聽的昏昏入睡,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學、想學,才能體現(xiàn)新課標的理念,才能改變教師的低效和無效的教學行為。
1.教師要關注學生情況,設計教學內容
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課堂教學的著眼點不能停留在學生能否接受教學內容之上,還要尋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因此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熟悉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只有教師根據(jù)學生情況去設計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并創(chuàng)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學、想學,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
2.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幽默
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語言的基本功也要扎實,不僅普通話要標準、專業(yè),授課語言還要幽默風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歷史課堂上,幽默的語言不僅可以感染學生,讓學生“樂從史出,樂在史中”,使課堂氣氛張弛有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獨有的人格魅力,使他們覺得教師是一個可以親近的“朋友”,學生才能因“親其師”繼而“信其道”。
3.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學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學。當然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依靠多種教學形式來完成,特別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到教學雙邊活動,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如果學生的思維過程正確,他的思維與其他學生的思維接近,就會給其他學生以啟發(fā),如果學生的思維有錯誤,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也會給其他學生以影響。蘇聯(lián)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那么學生經過自己思考之后,學會了學習方法,掌握了基礎知識,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這種教學就是有效的教學。
三、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學
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比較機械死板,死記硬背,雖然課堂上認真做筆記,積極做練習,但是回答問題念課本,理論觀點一套套,學生碰到新材料、新問題就無從下手。這是一種低效的教學行為。那么,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達到有效教學,歷史教師應該想辦法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學。
1.教師向學生推薦各類名人傳記等書籍
2.教師引導學生表演歷史短劇
3.教師組織歷史辯論賽
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歷史教學的生命,也是歷史教師永恒的追求。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只要我們有心、用心、耐心去做,扭轉教育誤區(qū),找到教育對策,改變教育觀念,努力追求每一堂課的高效,讓學生樂在史中,學有所成,那么歷史教學的誤區(qū)就能夠迎刃而解,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也就能夠水到渠成。
海南省東方市第二中學?馮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