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佳芹
我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你畫什么,他就會是什么。”我對這句話的前半句非常認同,的確,孩子從出生起就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張,他們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但后半句我并不認同,因為我認為孩子通過各種方式來認知這個世界,感受這個世界,他們才是描繪這個世界的作者。而作為教師更多的不是替孩子做決定,而是引導孩子去認知,輔助孩子去感知,成為一名合格的“審畫人”,把權利還給孩子,引導他們主動去“學”,成為孩子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我們班有一個孩子叫“洋洋”,他是一個十分“淘氣”的孩子,每天都會給老師們帶來這樣或那樣的“麻煩”,不是把其他小朋友打傷,就是把其他小朋友咬傷。他每次犯錯,老師都要教育一番。
我也一樣,他第一次咬傷別人,我就對他進行說教:“洋洋,你怎么能咬別人呢?你咬別人,別人多疼呀!如果別人咬你,你愿意嗎?”洋洋沒等我說完就大哭起來,好像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我當時有些不知所措,畢竟,他只是一個剛滿三歲上小班的孩子,而我也只是一個第一次帶小班的老師。我看到他大哭,頓時沒了章法,心里只覺得:天哪!小班孩子太恐怖了,油鹽不進,講道理也聽不懂。他哭過之后,便安靜地坐著,沒有再馬上調皮,于是這次的事情就這么算了??墒?,沒過多長時間,洋洋又一次把其他小朋友打傷了,我一下就急了,走到他的身邊,大聲地對他說:“你這樣做不對!趕快給小朋友道歉!”我想,這下他肯定會害怕,然后乖乖道歉,以后再也不做類似的事了??晌胰f萬沒想到,這次的結果居然和上次一樣,洋洋不僅大哭了起來,還死活不給被打傷的小朋友道歉。對這次事件的處理,又以失敗告終。
這兩次的事給我的打擊也很大,我甚至懷疑自己還能不能繼續(xù)帶小班孩子,我回去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查看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翻閱了許多類似的案例,通過了解別人的做法,自己也開始試著理解洋洋,并有了自己的想法。我開始思考洋洋總是咬別人、打別人的原因,并嘗試回顧前幾次事件發(fā)生的經過。我發(fā)現,這幾次的事件都是事出有因,洋洋并不是平白無故打別人,第一次是因為有小朋友先搶了他的玩具,第二次是因為小朋友說不和他做朋友。從這兩次看來,洋洋打別人的關鍵問題是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想到這里,我慢慢開始理解孩子,我之前的解決辦法就是過于著急想讓孩子學會處理同伴間矛盾的方法,急著讓洋洋為自己的行為給同伴道歉,而忽略了他的年齡特點。小班幼兒的游戲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娛自樂,突然間有小朋友加入,他還不能適應,還不知道如何與同伴相處,想到這些我覺得是我太著急了,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這樣他是不能接受的,甚至還可能帶來相反的結果。
果然,沒過多久,洋洋咬人的事情又發(fā)生了。我一回班就聽到其他老師在教育洋洋,而這次,我并沒有直接去講道理,也沒有急于批評他,而是先幫助受傷的幼兒做傷口處理,安撫他的情緒,并等待被咬的孩子冷靜后詢問其事情發(fā)生的原因。通過和孩子的談話,我了解到是他先搶了洋洋的玩具,洋洋才咬了他。我沒有急于批評這個孩子,請他先去參與活動。我走到洋洋的身邊,蹲下來對著哭泣的洋洋說:“老師知道是他先搶了你的玩具,對嗎?”洋洋一聽一臉驚訝地看著我,然后點點頭,委屈的眼淚再一次流了下來。我把洋洋帶到盥洗室,用毛巾幫他把眼淚擦干凈,然后對他說:“你來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洋洋看我蹲在那兒,身體開始往我身上靠,小聲說:“那個小車是我先拿到的,他和我搶,我才咬他的?!甭犕曛?,我說:“原來是你先拿到的玩具被他搶去了,他是怎么搶的呢?他有沒有和你說他也想玩呢?”洋洋說:“沒有,他走過來就從我手里搶?!边€邊說邊演示起來。我回應道:“那他這樣的行為可不對,如果想玩,可以先和你商量,對不對?可是洋洋,你剛剛在他搶玩具以后干什么了?”他低下頭小聲說:“我咬他了?!薄澳撬麚屇愕耐婢卟粚?,你咬他對不對呢?”我順勢問道。他搖搖頭,我接著說:“那你需要做什么呢?”他說:“說對不起。”我鼓勵道:“非常好,知錯就改的就是好孩子!”接下來,我安排兩個孩子互相道了歉,抱一抱又和好了。但我并沒有結束和洋洋的談話,我對洋洋說:“你這次知道錯了也改正了,我非常開心,如果下次又有小朋友拿你的玩具,你會怎么辦?”他說:“我和他說,玩一會兒再給他。”我肯定道:“這個方法很好,你可以先和他說清楚,還可以怎么辦呢?”他說告訴老師,我笑著說:“這也很不錯,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可以和老師說,老師什么時候都會幫助你的,但是你一定要記住,咬人、打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這樣做老師也很難幫助你?!彼犕旰簏c點頭,又鉆進我的懷里蹭了蹭。這件事情過了以后,洋洋很少再出現類似的情況了,而且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他對我的稱呼也從“谷老師”變?yōu)榱恕肮葖寢尅薄?/p>
通過對洋洋的教育,我發(fā)現,教師有時候會急于想把我們認為正確的東西灌輸給孩子,但卻忽略了世界是孩子自己的,他需要自己去感知,需要自己去認識。我們直接給他的東西,他未必能接受,未必適合他。所以,教師要將主動的“教”轉化成幼兒主動的“學”,教師應當從“繪畫者”轉變?yōu)椤皩彯嬋恕薄?/p>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qū)華遠銘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