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玉
深入貫徹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學中新增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的目標,而具備較強邏輯性的數學學科,更是需要全面推行這一目標。計算教學在小學數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通過教學能幫助學生活躍思維、提高思維品質,奠定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诖?,本文從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探究了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以供參考。
小學數學中,計算教學屬于一項作用突出的基礎教學內容,特別是在不斷深入推行的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進一步突出了計算能力的重要性,而教師為了達成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就必須著重關注計算教學,致力于學生計算能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指導方法,通過多樣化訓練的開展,調動并激發(fā)學生思維,幫助他們熟練把握計算技巧,推動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進而達成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
一、細致分析教材,處理課堂內容
計算教學是一項基本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也是培養(yǎng)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必要注重學生良好計算技能與意識的培養(yǎng),確保他們能夠靈活地處理生活中的計算內容。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細致分析教材,在完成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構建的同時,采取適宜的方法引領學生自主計算,在培育計算能力的基礎上指點學生反復驗證計算過程,幫助他們個性化理解數學基礎內容。
如在“一位數與多位數相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細致且深入分析教材之后,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內容,同時通過合理設計教學方案,依托一位數與兩位數相乘的知識內容啟發(fā)學生,使其對本課教學產生相對深刻的理解,即“一位數與多位數相乘,是用一位數乘以多位數的各個位數,并將相應數位的數相加后,便能將最終答案獲取?!?/p>
二、優(yōu)化指導方法,理解計算含義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往往會使用大量計算法則,而學生在理解這些過于抽象的計算法則時存在很大難度,自身計算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所以,教師有必要創(chuàng)新觀念、轉變思路,采取合理有效的指導方法,以學生喜愛的方式為根據將問題簡化,促進數學計算趣味性的提升。鑒于小學生本身具備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的緣故,教師在教學中可采取教具演示的方法開展直觀性教學,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計算含義,以免出現因錯誤理解和運用法則而導致計算出錯的情況。
如在“同分母分數”一課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對計算中為何要將分母保持不變僅是加減分子存有疑惑。而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將這一難點順利理解,即可采取教具演示的教學方法。平分兩個圓形各自為5塊,用黑色標注其中一個圓的1/5,用灰色標注另一個圓的3/5,將兩部分組合在一起,會有占總數4/5的4塊帶有顏色的圖形展現在學生面前(如圖1、圖2、圖3所示)。通過此類教學演示的方法,能幫助學生將分母不變分子加減的法則順利理解并掌握。
三、結合生活實際,加強知識應用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往往有教師僅側重知識本身的教授而忽略了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運算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诖耍處熡斜匾Y合生活實際開展計算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實際應用的方法,加強知識應用能力。
如在“認識乘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課堂中,密切生活與學習間的聯系,引領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課后練習中,可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問題,開展鞏固練習活動。如“小明與媽媽買了5塊蛋糕,每塊蛋糕的單價都是4元。他們一共消費了多少元呢?”此類問題是以學生喜愛的蛋糕為例,能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興趣,解決問題時也會更積極、主動,能夠順利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實踐應用能力。
四、尊重主體地位,設置教學導向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被動地聽講,此類過于死板的教學方式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效,教師在計算教學中需要將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通過有效教學導向的設置,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引領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探究,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如在“乘法運算”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有效指導、教授乘法運算規(guī)律之后,可引領學生展開相應的計算練習活動。如課間操時間內,由縱橫隊列來排列全班學生,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數字,要求他們計算全校人數。此時,學生通過討論將對應的數字相乘并獲取答案后,即可對計算技巧產生一定的理解。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數學中必要組成內容之一的計算教學,是提升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并達成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任務。教師需要深入探索教學方法手段,通過反復實踐剖析教學中的問題并整改,在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知識內容,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