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慶
(揭陽市中醫(yī)院,廣東 揭陽 522000)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罹患該病可使患者的骨關節(jié)畸形、強直、功能喪失,甚至導致其殘疾。目前西醫(yī)主要使用抗風濕藥及非甾體類消炎藥治療RA。但使用這兩類藥物進行治療的RA 患者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無法長期堅持進行治療[1]。使用中醫(yī)療法治療RA 的有效率及安全性均較高。針刺療法為中醫(yī)治療疾病常用的療法。穴位注射療法是將針刺療法與藥物療法相結合的一種中醫(yī)療法[2-3]。本文主要是探討使用風濕祛痛膠囊聯(lián)合穴位注射療法、針刺療法治療RA 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3 月期間揭陽市中醫(yī)院收治的60 例RA 患者。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自愿參與本研究。2)病情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RA 的診斷標準。3)對風濕祛痛膠囊及穴位注射療法的耐受性較高。4)理解及認知功能正常,能積極地配合完成本次研究。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為:1)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2)合并其他類型的關節(jié)炎。3)患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4)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9例,女11 例;其年齡為21 ~67 歲,平均年齡為(49.72±5.34)歲;其病程為1 ~10 年,平均病程為(5.09±1.14)年。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7 例,女13 例;其年齡為21 ~69 歲,平均年齡為(49.64±5.38)歲;其病程為1 ~10 年,平均病程為(5.13±1.1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本次研究經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讓兩組患者均每天口服3 次風濕祛痛膠囊(生產廠家:通化金馬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20129),餐后30 min 服用,每次服5 粒。連續(xù)治療8 周。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使用穴位注射療法及針刺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1)將2 ml 的野木瓜注射液和2 ml 的復方當歸注射液混合,注射到患者的血海穴及足三里穴中,每個穴位注射1 ml。2)選取腎俞穴、太溪穴、關元穴等穴位作為主穴,選取陽池穴、合谷穴、八邪穴等穴位作為配穴。對上述穴位進行消毒。讓患者緩慢呼氣,將1.5 寸的無菌針以指切法刺入上述穴位。隨后重扎輕提,反復提插9 次。15 min 后,讓患者吸氣,迅速拔針。對膈俞穴、雙側血海穴進行消毒。使用針刺針點刺上述穴位進行放血。每周治療3 次,連續(xù)治療8 周。
1)治療前后分別記錄兩組患者有壓痛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晨僵持續(xù)的時間及有腫脹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2)治療前后分別使用魏氏法、免疫速率散射法、全自動免疫透視比濁法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清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的水平和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的水平。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儀器和試劑盒均來自德國羅氏公司、美國德靈公司及Beckman America 公司。3)治療前后分別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評價兩組患者關節(jié)疼痛的程度?;颊哧P節(jié)疼痛的程度與評分呈正比[5]。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有壓痛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晨僵持續(xù)的時間及有腫脹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相比,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有壓痛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及有腫脹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均減少,其晨僵持續(xù)的時間均縮短,與治療前相比,P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有壓痛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及有腫脹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其晨僵持續(xù)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的情況(± 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的情況(± s)
注:a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
有腫脹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個)治療前 對照組 307.85±1.7971.06±31.42 6.57±1.63觀察組 307.91±1.7470.89±30.68 6.62±1.58 t 值0.1320.0210.121 P 值0.8960.9830.904治療后 對照組 306.93±1.24a55.63±22.14a 5.78±1.15a觀察組 304.58±1.06a43.72±20.83a 3.41±0.84a t 值7.8902.1469.115 P 值0.0000.0360.000時間組別例數(shù) 有壓痛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個)晨僵持續(xù)的時間(mi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ESR、血清RF 的水平及血清CRP 水平相比,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ESR、血清RF 的水平及血清CRP 水平均降低,與治療前相比,P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ESR、血清RF 的水平及血清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ESR、血清RF 的水平及血清CRP 水平(±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ESR、血清RF 的水平及血清CRP 水平(± s)
注:a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
時間組別例數(shù) ESR(mm/h) RF(kU/L)CRP(mg/L)治療前 對照組 3073.54±31.25142.30±19.5145.79±17.20觀察組 3073.62±30.74142.15±20.0346.12±16.85 t 值0.0100.0290.075 P 值0.9920.9770.940治療后 對照組 3052.87±21.60a 114.71±15.37a 28.74±10.42a觀察組 3038.49±12.67a 89.37±10.08a19.67±8.09a t 值3.1457.5513.766 P 值0.0030.000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關節(jié)疼痛的VAS 評分相比,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關節(jié)疼痛的VAS 評分均降低,與治療前相比,P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關節(jié)疼痛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關節(jié)疼痛的VAS 評分(分,± s )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關節(jié)疼痛的VAS 評分(分,± s )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307.02±0.854.86±0.62 11.2450.000觀察組306.97±0.912.97±0.58 20.3030.000 t 值0.22012.193 P 值0.8270.000
RA 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肘關節(jié)、膝關節(jié)等周圍關節(jié)發(fā)生對稱性滑膜炎。RA患者的病因復雜,殘疾率高。罹患該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6]。目前臨床上尚無治療RA 的特效藥。中醫(yī)認為,RA 屬于“痹證”的范疇。導致RA 發(fā)生的內因是患者的肝腎虧損、氣血不足、素體虧虛、衛(wèi)外不固,外因是濕、風、寒侵襲。RA 患者正氣虧于內,外邪乘虛而入,氣血為邪所阻,侵襲經隧,使經脈壅滯,閉塞不通,導致關節(jié)疼痛、腫脹及畸形。臨床醫(yī)生在治療RA 時應注重表里兼顧[7]。風濕祛痛膠囊是一種中藥制劑,其主要成分為雞血藤、威靈仙、川黃柏及蒼術等提取物。該藥具有活血化瘀、燥濕祛痛、扶正祛邪及通絡止痛等功效[8]。針刺療法是指使用治療針刺激特定的穴位,從而起到治療作用的一種中醫(yī)療法。使用穴位注射療法治療RA 可利用藥物的藥理作用、針刺造成的機械性刺激及經穴的傳導作用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9]。野木瓜注射液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復方當歸注射液具有溫經止痛、行氣止痛及補血活血的功效。將野木瓜注射液和復方當歸注射液同時用于進行穴位注射治療,可對患者的穴位造成持續(xù)性的刺激,起到調氣血,通經脈的作用[10]。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有壓痛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及有腫脹癥狀的關節(jié)數(shù)量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其晨僵持續(xù)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其ESR、血清RF 的水平、血清CRP 水平及關節(jié)疼痛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 <0.05。這是因為,使用風濕祛痛膠囊聯(lián)合穴位注射療法、針刺療法治療RA 能促進患者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減少其體內的免疫復合物,起到較強的消腫止痛、活血祛瘀的作用。
綜上所述,使用風濕祛痛膠囊聯(lián)合穴位注射療法、針刺療法治療RA 可減輕患者關節(jié)疼痛和腫脹的癥狀,縮短其晨僵持續(xù)的時間,降低其ESR、血清RF 的水平及血清CRP 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