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永泉
(遂溪縣人民醫(yī)院,廣東 遂溪524300)
面癱病采用中藥、針刺、火罐、推拿結合治療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此外,特定電磁波譜(TDP)照射在面癱治療中也有應用,但是不同的聯(lián)用方案其效果不一[1]。在本項目中,我們選取2017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我院收治的50 例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TDP 照射、內服通竅活血湯結合針灸推拿治療在面癱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旨在盡早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整體治療效果,加速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7 月至2019 年7月,面癱患者共計50 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為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n=25)和觀察組(n=25)。對照組男性與女性人數比例為13 例:12 例,年齡最小不低于11 歲,年齡最大值不大于57 歲,平均年齡(33.3±3.6)周;觀察組男性與女性人數比例為14例:11 例,年齡最小不低于12 歲,年齡最大值不大于58 歲,平均年齡(35.6±4.0)周。兩組比較性別、年齡等,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行針灸推拿治療措施,具體方法如下:首先,對患者面部實施消毒,然后實施普通補瀉手法,以循經取穴和局部取穴相互配合的方式展開治療,患者處于發(fā)病期時,風池、太沖以及合谷等穴位予以針灸治療,若患者病情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則在此后分別針灸地倉、陽白、頰車等穴位,2 次/d,30min/次,可用電針留針;另外采用按法或揉法按先患側后健側推拿,20 min/次,2 次/d[2];
1.2.2 觀察組患者接受TDP 照射、內服通竅活血湯結合針灸推拿,針灸推拿同對照組,TDP 照射方法如下:先預熱5~10min,再距離患者面部皮膚20~30cm 處照射治療,照射時皮膚感覺溫度40℃時治療效果最好,或以患者自感舒適為宜;溫度過低療效差,溫度太高易灼傷皮膚;每次照射時間為30min,1 次/d,患者如有高熱癥狀,應暫停TDP 照射。內服自擬通竅活血湯,其藥物組方包括0.15g 麝香、15g 雞血藤、15g 當歸尾、9g 川芎、15g 赤芍、10g 桃仁、10g 紅花、15g 地龍、6g 全蝎、10g 僵蠶、6g 柴胡、10g 龍膽草、10g 荊芥,用水煎制,1 日1 劑,分2 次服用,持續(xù)服藥4 周[3]。
1.3 評價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B面神經功能分級和臨床治療效果。
H—B 面神經功能分級:I 級主要指經治療后患者面神經支配區(qū)域中的相關功能處于正常狀態(tài);Ⅱ級主要指經治療后患者面神經支配區(qū)域中的相關功能存在較為輕微的功能障礙,同時存在輕微功能障礙,患者運動過程中前額運動功能較為良好,輕輕用力即可閉合眼瞼,口角出現不對稱的情況較為輕微;III 級主要指經治療后功能障礙處于中等程度,兩側面部未發(fā)現嚴重外形損害,同時肌肉聯(lián)帶運動、攣縮或癱瘓側面神經的痙攣問題較為顯著,但不是很嚴重,靜止狀態(tài)下兩側臉處于對稱狀態(tài),運動過程中前屬于中度運動,眼瞼在用力狀態(tài)下能夠徹底處于閉合狀態(tài),但口角存在輕度下垂的情況;IV 級主要指經治療后患者的功能障礙問題處于中重度的狀態(tài),面肌癱瘓和外形損傷較為顯著,患者在靜止狀態(tài)下雙側對稱,患者在運動狀態(tài)下前額沒有發(fā)生運動的情況,難以完全閉合眼瞼,并存在輕度的口角運動;V 級主要指經治療后存在較為嚴重的功能障礙,存在較輕但可見的運動,靜止狀態(tài)下兩側存在不對稱的情況,運動過程中前額無運動,口角運動較為輕微;Ⅵ級主要指經治療后患者面部完全處于麻痹狀態(tài),面神經支配區(qū)域無運動[4]。
治療效果兩組比較分析。其中痊愈主要在患者接受治療后面部全部區(qū)域恢復正常,H-B 分級為I 級和Ⅱ級;顯效主要在患者接受治療后面部功能顯著改善,H-B 分級為Ⅲ級;有效主要在患者接受治療后面部功能略微改善,H-B 分級為Ⅳ級;無效主要在患者接受治療后面部功能無改善,H-B 分級為V 級和Ⅵ級[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 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經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t 檢驗,當P<0.05 時表示差異顯著。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較高,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為100.00%、80.00%,差異顯著突出具備統(tǒng)計學價值(P<0.05)。見表1
表1 對照比較治療總有效率組間差異 (n,%)
2.3 面神經功能改善情況比較H-B 面神經功能分級治療前在兩組患者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H-B 面神經功能分級中I 級病例數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照比較治療前后H-B 面神經功能分級組間差異(n,%)
面癱全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又被人們稱之為口眼歪斜,屬于一種常見多發(fā)疾病,在各個年齡階段中均可發(fā)生。在面癱患者中,絕大數患者伴隨存在面部肌肉僵硬、麻痹等問題,對患者的面部正常功能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頑固性面癱作為面癱的一種難治類型,患者通常會出現面部神經功能障礙現象,同時伴隨口角歪斜、眼瞼下垂等現象,甚至存在面部肌群倒錯情況,這不僅會對患者的形象外觀產生影響,還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多數學者認為,頑固性面癱是因面部神經受壓或受損而發(fā)生的非特異性炎性癥狀,病程超過2 個月,針對這一疾病,臨床治療呈現出多元化,并未形成規(guī)范且具體的治療標準[6]。
目前,西醫(yī)治療面癱仍以靜脈點滴抗生素、抗病毒、激素及營養(yǎng)神經藥為主,但各種西藥治療本病的效果較差,因其見效慢、費用高、復發(fā)高等原因使患者不得不主動放棄治療,因而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西醫(yī)學認為通過TDP 電磁波照射,產生熱效應,加速細胞的活力,以促進組織的營養(yǎng),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和消除炎性水腫;另外,TDP 可刺激皮膚大量的神經末梢感受器,反射性地影響機體,加之熱量持久滲透可直達肌肉深層以減輕面神經水腫,解除壓迫,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面神經麻痹的恢復。張霞的研究顯示閃罐法配合中藥貼敷和TDP 照射治療周圍性面癱,能加快康復進程,提高臨床治療效果[7]。通過大量臨床實驗后發(fā)現,實施針刺治療可發(fā)揮疏通經絡、祛風散寒清熱、調和氣血及陰陽的作用,通過針刺取穴將陽明經穴作為主穴,以少陽穴為輔穴,能夠有效提升肌肉收縮能力,繼而促進了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huán),有效促進了炎癥滲出物的吸收,促使神經纖維得到再生,恢復了支配肌肉收縮的神經功能。而推拿則有助于分解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以及神經炎癥介質,繼而促使炎癥在更短的時間內恢復至健康狀態(tài),發(fā)揮著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活血化癖的作用,促進受損肌肉和神經的修復[8]。
綜上所述,周圍性面癱經針刺配合TDP 燈照射、推拿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不僅縮短了治療時間與住院時間,而且有效改善了面神經功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