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倩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安慶醫(yī)院,安徽 安慶246001)
由于顱底腫瘤與大腦血管、神經(jīng)密切相關,所以在顱底腫瘤切除手術過程中可能損傷病人的重要腦神經(jīng)和血管,從而弱化術后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病人難以咽食。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可能將食物誤吸入氣道,增加吸入性感染風險,甚至堵塞氣道而致死。目前,雖有文獻提出了針對腦血管病和腦外傷病人的吞咽功能的護理干預,但有關該類患者術后康復的護理措施的文獻較少。本文特展開綜合護理對其吞咽障礙的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間收治的20 例顱底腫瘤切除術后伴隨吞咽功能障礙病患者作為本次受試者,將其分為對照組(n=10)和觀察組(n=10),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8:2,年齡30~67 歲,平均年齡為(45.55±13.10)歲;觀察組男女比例4:6,年齡27~63 歲,平均年齡為(48.42±17.35)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均衡性好,存在可比性(P>0.05)?;颊呔押炇鹬橥鈺?。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或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如下:護士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仔細觀察并記錄患者情況,對于顱底腫瘤切除術后存在吞咽困難的患者應及時采取措施,尤其是干預后仍然無效的患者,對此可采取鼻飼的方法,保證患者能正常進食、補充營養(yǎng)。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過程如下(1)對患者進行頸部活動及放松訓練,即患者需要進行頸部左右側屈訓練、頸部前屈后伸訓練、頸部旋轉訓練及頸椎推體旋轉運動,每天兩次,每次約8min;(2)對患者采取冷刺激法,該方法有利于誘發(fā)吞咽反射,將棉棒用冷水浸濕后來對患者軟腭咽部進行刺激,引起吞咽,同時還應對患者進行口、面和舌肌群的運動訓練,即患者需進行伸舌運動、卷舌運動、頂腮運動、咬舌運動、張口運動、雙唇運動及搓唇運動,每天兩次,每次約7min;(3)護士應每天督促患者進行有效咳嗽;(4)在患者用餐時,患者應攝取合適的食物,如:半流質食物,還應保證患者用餐姿勢正確,此外,患者的進食量和進食速度應得到合理控制;(5)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盡可能了解患者在康復訓練過程中的感受并及時為患者提供必要的幫助和呵護;(6)對綜合護理干預后仍無效的患者采用間歇性鼻飼喂養(yǎng)法,即患者進食時插管,結束后拔管。
1.3 評價方法 吞咽功能的恢復情況運用洼田飲水試驗進行[1]。無效:出院時吞咽功能稍有加重或仍存在障礙則;有效:飲水試驗提高1 級以上且吞咽功能部分改善;顯效:飲水試驗提高2 級以上且吞咽功能恢復正常。
1.4 觀察指標(1)出院時對比兩組病患吞咽功能康復情況;(2)分別于術后第一天及出院時對兩組術后吞咽功能分級進行對比。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應用SPSS23.0 進行分析,對患者吞咽功能康復情況進行χ2檢驗,P<0.05 提示兩組患者存在顯著差異。
2.1 兩組吞咽功能康復情況 觀察組中的患者吞咽功能恢復相對于對照組的患者較好,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吞咽功能康復情況 (n,%)
2.2 兩組顱底腫瘤切除術后第一天和出院時吞咽功能分級比較 觀察組在術后第一天和出院時的吞咽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顱底腫瘤是發(fā)生于后顱底、中顱底或前顱窩的腫瘤,雖多為良性腫瘤,在切除徹底的情況下預后較好,但臨床上常采用經(jīng)鼻蝶微創(chuàng)手術或開顱手術。由于顱底腫瘤常損傷腦膜、顱骨等組織,因此不僅手術難度大,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導致患者術后進食或飲水嗆咳、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因此顱底腦瘤切除術后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意義重大。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出院時吞咽功能的康復情況以及術后第一天和出院時的吞咽功能恢復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綜合護理中采取了功能性恢復訓練,對頸部的活動度增加,從而有利于病患頸部肌肉張力的增強[2],恢復患者的咽下反射,減少患者的噎食發(fā)生頻率。頸部訓練的同時配合唇、舌、咽部等肌肉的訓練,有利于恢復吞咽反射的協(xié)調性,也能防止相關肌群失用性萎縮。且在訓練進程中,需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適時調整訓練方案以達到最有效率的治療方式。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第一天和出院時吞咽功能分級比較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有利于加快顱底腫瘤切除術后伴吞咽障礙病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速度,同時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