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岳松 劉倩影 莫旦未
摘要:班級管理是教育工作中基本的組成環(huán)節(jié),近年來“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在教育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筆者所在學校也在提倡和推進共同體的理念。在此背景下,筆者嘗試將學習共同體理論運用到班級管理中,提出了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促進學習共同體和每個學習者的成長和發(fā)展。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班級管理
一、背景
近年來“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在教育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筆者所在學校也在提倡和推進共同體的理念。筆者對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一定的梳理,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研究存在重理論研究輕教學實踐、重教師角色輕學生角色、重學科教學輕班級管理等問題。因此,筆者嘗試將學習共同體理論運用到班級管理中,提出了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究。
二、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在班級管理中的建構(gòu)
(一)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的概念和內(nèi)涵
在本研究中,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是指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由學習者共同構(gòu)成班級和小組“2種學習共同體”,確定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共同學習、交流和溝通,通過班級間和小組間“2種PK模式”的活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促進學習共同體和每個學習者的成長和發(fā)展。綜上所述,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即“2種學習共同體”+“2種PK模式”+“3個學業(yè)層面”。
(二)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在班級管理中的實施原則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的開展,發(fā)揮其最大優(yōu)勢,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要明確一定的實施原則:
1. 準確理解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的概念內(nèi)涵
有效實施學習共同體PK制度的首要前提是教師和學生準確地理解其內(nèi)涵。學生應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積極構(gòu)建學習共同體,通過班級間和小組間2種PK模式的活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提高班級管理效率。
2. 整體把握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的實施策略
在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應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有序地組建班級和小組2種學習共同體,科學地制定班級間和小組間2種PK制度的細則,促進學習共同體和個人的不斷發(fā)展。
3. 不斷優(yōu)化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的反饋機制
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的實施應該是一個不斷反饋和優(yōu)化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承擔各自的角色。教師作為學習共同體PK制度的組織者,應該著眼于促進學習共同體和每個學習者的發(fā)展,在實踐中進行不斷反思和優(yōu)化制度。學生作為學習共同體的主體,對于學習共同體PK制度的實施有著切身的體驗,對于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及時與同伴和教師溝通和反饋。
(三)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在班級管理中的實施策略
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在班級管理中的實施策略主要包含成立“2種學習共同體”、構(gòu)建“2種PK模式”、推進“3個學業(yè)層面”,基于此進行學習共同體“2+2+3”PK。
1. 成立“2種學習共同體”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學校推進兩個教學班級的大共同體理念,相鄰兩個班級擁有共同的師資、共同的教學環(huán)境、共同的班級管理制度等,這為建立學習共同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在本研究中,筆者嘗試成立2種學習共同體:一種是以班級為單位的班級學習共同體;另一種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小組學習共同體。
2.構(gòu)建“2種PK模式”
根據(jù)2種學習共同體,筆者提出構(gòu)建2種PK模式,即班級學習共同體之間的PK和小組學習共同體之間的PK。
3.推進“3個學業(yè)層面”
為了切實促進學習共同體和每個學習者的發(fā)展,在2種學習共同體和2種PK模式的基礎上,筆者將其在班級常規(guī)、課堂教學、和學習測評三個學業(yè)層面推進,并為每個層面制定了詳細的每周記錄表和賦分細則。學習共同體PK制度將嚴格按照記錄表的分數(shù)進行。
(1)班級常規(guī)
班級常規(guī)考核包括作業(yè)、紀律、衛(wèi)生、活動和其他五個方面。
(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分為課堂問答、課堂展示和課堂檢測三個方面。
(3)學習測評
學習測評是指語文、數(shù)學、英語、科學、社會五門考試學科的日常形成性評價和期末終結(jié)性評價的學習測試,包含周周清、階段檢測和期末考試。
4.學習共同體“2+2+3”PK
我們擬在成立“2種學習共同體”、構(gòu)建“2種PK模式”、推進“3個學業(yè)層面”的基礎上開展學習共同體“2+2+3”PK,為此,我們制定了學習共同體“2+2+3”PK記錄表,并根據(jù)該表格分數(shù)得出PK結(jié)果。
根據(jù)PK結(jié)果,我們共同商定了一定的獎懲制度。此外,我們擬將該PK制度與班級和學校量化考核學分同步,以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學業(yè)評價的過程性。
三、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在班級管理中的實踐
基于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的內(nèi)涵概念以及在班級管理中的實施原則和實施策略,筆者在所執(zhí)教的班級中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究。
為了呈現(xiàn)PK制度的實施情況,筆者調(diào)取了第 1周第一小組在班級常規(guī)、課堂學習、學習測評三個學業(yè)層面的記錄表數(shù)據(jù)進行展示,其他小組的記錄過程相同。根據(jù)各表格數(shù)據(jù)記錄,計算得出最后的PK表格,由此得出第1周的PK結(jié)果。
四、反思與展望
學習共同體“2+2+3”PK制度在班級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但是由于筆者所實施的時間只有一個學期,其制度還有待完善,筆者將進一步細化該PK制度,擬將該PK制度與班級和學校量化考核學分同步,以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學業(yè)評價的過程性,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并在創(chuàng)新班級管理形式、提高班級管理效率等方面為班級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 Boyer, Ernest L. 1996. Building Community:A New Future .for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2. 薛煥玉.2007.對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初探.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7),11-15.
3. 鐘啟泉.教育的發(fā)現(xiàn):鐘啟泉教育思想訪談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94.
作者簡介:盧岳松(1990.12-),男,漢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杭州師范大學東城中學初中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