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雪
內(nèi)容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文本的解讀有著不同的途徑和角度,正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蓖黄n文,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理解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教師教學習慣于從作者的角度和教師的角度去解讀分析文本,往往不能忽視從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政策文本。其實,童言無忌,孩子們有著我們所無法具備的坦誠和直率,有著讓我們所羨慕的童真和童趣。通過孩子們的眼睛去解讀文本,往往會演繹出另一番風采。
關(guān)鍵詞:童趣 童真 文本解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文本的解讀有著不同的途徑和角度,正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課文,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理解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教師教學習慣于從作者的角度和教師的角度去解讀分析文本,往往不能忽視從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政策文本。下面就從我實際教學過程的幾個具體事例來談一談。
一.《最大的麥穗》中的最大破綻
《最大的麥穗》是一片哲理性很強的文章。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明白自己應該善于抓住機會,而不是環(huán)顧四周,錯過機會。事實是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使弟子到麥地那挑這個東西出來的最大的小麥之一。教這一課時,我先和學生們一起對蘇格拉底給弟子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審題。蘇格拉底的主題要求不外乎兩個,一是要求弟子挑麥是最大的,僅次于必須事先沒有退路。
分析完題目后,我和我的學生們一起,從表情、動作、心理活動幾個方面去欣賞蘇格拉底的弟子們的精彩表演。剛看完一遍,我一個聰明的學生馬上舉手向我發(fā)表他的見解:“蘇格拉底的門徒非常愚蠢?!蔽矣悬c奇怪,問:“你從哪里看出他們笨???”“老師,剛才我們不是分析了蘇格拉底的題目要求了嗎?他只是要求摘最大的麥穗和不許后退,又沒限制摘的次數(shù),這些傻弟子為什么要把先摘的麥穗扔掉???拿在手里跟后面的一比較,比它大的就摘下來,比它小的就別動,這樣還怕摘不到最大的麥穗?”“精彩!真夠精彩!你的智慧足以和上一課《螳螂捕蟬》中的那個少年相媲美?!蔽液推渌麑W生都情不自禁地為這名聰明的學生鼓掌。掌聲平息下來,其他的學生就議論起來,“蘇格拉底的學生不可能這么笨,柏拉圖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薄斑@篇課文肯定是假的,是誰瞎編的?!薄乙惨庾R到這里的確有破綻,但課還是要上下去。我突然靈機一動,語調(diào)猛地一轉(zhuǎn),對那位得意洋洋的學生說:“說你聰明,你的確很聰明,大多數(shù)人發(fā)現(xiàn),不能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但我說你笨,你也是真夠笨的?!蹦菍W生一聽,很不服氣地問:“為什么?”“如果蘇格拉底的學生都像你這么聰明,都按照你所說的方法去做,這篇文章還能告訴我們要善于抓住機遇,不要錯失良機這個道理嗎?”全班學生都會心的哄堂大笑。接著我又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我們以學過《揠苗助長》、《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這些故事,你說真有人會傻到幫禾苗拔著長高?傻到捂著耳朵偷鈴鐺、守著樹樁等兔子撞死?”學生們哈哈大笑,我接著說:“文章都是人寫出來的,這些事情是作者用來說明一定道理的,有時是未必真有其事。就拿《最大的麥穗》這個故事來說,就有好幾個版本。它們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也各不相同,中學語文課本里也有與這差不多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摘取最大的麥穗》,重點講的是選擇與放棄的道理,比這篇文章深奧多了,你們以后可能會學到?!?/p>
二.“悄悄地一聲不響”錯了嗎
我在教季羨林先生的《夾竹桃》一課時,在分析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文第四段說一開始“不過,內(nèi)門隔開一堵墻,夾竹桃靜靜悄悄地在那里,花敗......”這里的“悄然”和“悄悄地”重復,是個病句。聽到學生的這個問題,我仔細想了想,一時還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課上我只好實事求是地說出了我的觀點: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季羨林先生用錯了,但以季先生那樣的學識和身份,出現(xiàn)這類簡單的語法錯誤,可能性不大。加上又有教材編輯們的嚴格把關(guān),可能性更小。第二,這里可能是一種修辭手法,相當于重復強調(diào)。具體是怎么回事我們課后再查一查。
事后我認真地查閱了不少的資料。先是上網(wǎng)搜索了一下,我在百度網(wǎng)頁搜索中鍵入關(guān)鍵詞“悄悄地一聲不響”,結(jié)果出現(xiàn)了許多的結(jié)果,有的出現(xiàn)在小說中,如“她走了,一聲不響悄悄地消失,不辭而別,這讓我的天空一下子黯淡了下來……”有的出現(xiàn)在散文中,如“什么是聰明的壁虎,就是那種一聲不響悄悄地自斷尾巴的那種……”有的出現(xiàn)在講話稿上,“我應該一聲不響地悄悄地富有起來……”等等,當然也包括季先生的《夾竹桃》。這至少說明這是一個非常常用的說法,錯的可能不大了。至于這究竟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我當時真是不知道。這幾天正好看了《語文建設(shè)》增刊——第二屆全國語文教師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參考資料及試題,其中有葉秋生所著的《怎樣區(qū)分積極的重復和消極的重復》一文,這才明白,原來這種修辭叫做“羨余”。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我還知道了與此相對的還有一種“贅余”,即消極的重復。
我把作者的觀點努力地解釋給學生聽,許多學生是似懂非懂的點頭了,其中一個學生的一句話讓我噎了半天,“老師,是不是著名的作家、學者重復了就是積極的重復,而我們寫作時使用了重復的詞語就是贅余呢?”我仔細回味一下,學生的話還是頗有道理的。葉秋生文章中所列舉的“報刊雜志”、“大約十歲左右”、“至少三名以上”等這些贅余的例子,我們在平時的口語中不早就習以為常了,它們與“悄悄地一聲不響”又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拿“報刊雜志”這個詞為例,我上網(wǎng)一搜索,答案是不計其數(shù),有的甚至是網(wǎng)站的名字,原來大家都是這么說的,這么寫的,也沒有見過誰糾正說:“‘刊就是雜志的意思,你說‘報刊雜志重復了啰嗦了?!边@也就是說“報刊雜志”這種說法事實上已經(jīng)成為語言使用的習慣,唯一所缺少的是它卻沒經(jīng)過專家、學者的通過,那它就是“贅余”,是消極的重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合法的身份。我認為這個區(qū)分的標準也太模糊了,太落后了,語言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尤其是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區(qū)分一個詞是“羨余”還是“贅余”的標準也應該與時俱進。或許“報刊雜志”這種說法,在剛開始出現(xiàn)時是的確有問題的,我們可以認為它是“贅余”。但這個詞發(fā)展到今天,它頑強地在人們的嘴邊和筆尖上生存了下來,甚至蔓延開來,達到了普及的程度,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的合法性和規(guī)范性。以上這些觀點,我當然不能講給學生聽,學生們畢竟是要面對考試的。那作為教師怎樣讓我們的學生去準確地區(qū)分把握哪些是驗證過的,那些是剛出現(xiàn)的不合法的呢?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學生課余多看點書,多積累一些感性材料,培養(yǎng)自己對語言的敏銳的感受力,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憑自己的語感去區(qū)分吧!
三.白鷺不怎么美
我在教學研究郭沫若的《白鷺》一課時,為了突出郭老所要著重表現(xiàn)的:“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边@個教學重點,緊緊抓住“適宜”這一字眼,不遺余力地從“顏色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欣賞白鷺外形那種恰到好處的美,體會白鷺如詩的意境。
為了解讀好這段文本,我甚至從郭老寫作的角度,搬出了郭老這段描寫的出處,然后又把這段話的意思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們聽……正當我自認為引經(jīng)據(jù)典、深入淺出地解讀了這段文字,指名讓一名學生帶著欣賞和贊美之情把這段文字在美美地朗讀一遍的時候,誰知這位兄臺竟直言不諱地說:“老師,我覺得白鷺并沒有書中所描繪得那么美?!甭犃怂脑捨乙汇?,心里暗暗地責怪他有點故意破壞課堂氣氛。沒等我開口,他又接著說:“前些日子我們?nèi)昙壢ズ_厡嵺`基地的時候,大家都見到了白鷺,瘦瘦的、高高的,我看了只覺得好玩,一點也沒有想到詩?!彼f的是實話,我也立刻意識到郭老筆下的白鷺和我眼中的白鷺以及學生眼里的白鷺有著不小的差距。當然,我不會傻到繼續(xù)將我腦海中的白鷺再強加給學生。靈機一動,我立刻調(diào)轉(zhuǎn)馬頭,順著學生的思路走了下去?!盀槭裁次覀兛戳瞬⒉挥X得特別美的白鷺,郭沫若卻把它描繪得那么美呢?”……“因為他喜歡白鷺?!薄皩?,正因為喜歡,所以覺得美,又因為覺得美,從而更喜歡……郭老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著這種情感,讀一讀,你從那些詞語感受到了這種感情?”
《語文教育課程設(shè)計標準》明確地提出了自己閱讀課堂教學的三維結(jié)構(gòu)——“閱讀進行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多年的教學實踐給我的切身體會是: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加之教師的引領(lǐng),不失為解讀文本的一條好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張延敏.《例談小學語文文本解讀——以部編教材<中國美食>為例》.《教育革新》.2020年05期.
[3]符慶.《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備課研究》.《2018年“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2018.03.
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小語教學中“非指導性教學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775。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回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