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思芳 蘇燕平
內(nèi)容摘要:《呼嘯山莊》塑造了一個心理復(fù)雜、性格扭曲的希斯克里夫角色。一個被認(rèn)為是邪惡化身的魔鬼,也是一個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滿足,卻總是適得其反的可憐人。希斯克里夫的病態(tài)人格也源于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文章試圖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解讀希斯克里夫,以探討其心理、行為和性格特征。
關(guān)鍵詞:需要層次理論 《呼嘯山莊》 希斯克里夫
《呼嘯山莊》是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說,也因此書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小說創(chuàng)作于維多利亞時期,該時期的小說大都具有強烈階級性,批判了階級主義、金錢至上、道德墮落等不良社會風(fēng)氣對人的影響。在該小說中,艾米莉以一種極為偏激的方式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心理復(fù)雜又極端的希斯克里夫角色,他愛得激烈,也恨得刻骨。他的愛讓人動容,他的瘋狂行為也令許多讀者不解。
心理學(xué)的觀點指出要想了解一個人的內(nèi)心,可以觀察其外在行為,而產(chǎn)生行為的直接原因是動機,個體的需要引起動機進(jìn)而使其產(chǎn)生某種行為。通過對個體需要層次缺失與滿足的分析,來解釋其行為與動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個體的人格特征。在此,我們將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的缺失與滿足來解讀希斯克里夫的復(fù)雜心理與行為。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簡述
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之父,通過對健康成功人士的觀察,系統(tǒng)提出了需要層次假設(shè),認(rèn)為人的行為由動機引起,動機源于需要,而這種需要以層次的形式出現(xiàn)。他指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五個層次構(gòu)成,其中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是低級需要,也稱缺失需要,直接關(guān)系到個體生存;后三者是高級需要,也稱生長需要,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必須的,但與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相關(guān)。這五個層次需要由低向高逐漸發(fā)展,層次越低的需要出現(xiàn)得越早,對行為的動力也越強。且一旦低層次需要得到相對滿足,另一種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會出現(xiàn),成為促進(jìn)個體行為的主要動力。
二.需要層次理論下希斯克里夫的心理與行為分析
1.生理需要的滿足
生理需要是人類生存最原始、最強烈,最有力量的需要,是維持個體生存的前提條件,如食物、水、睡眠的需要等。來到呼嘯山莊之初,希斯克里夫所極力尋求的便是生理需要的滿足,為了在這樣一個充滿歧視與階級性質(zhì)的環(huán)境下生存,他將自己變成一個頑強、隱忍、堅韌的人。因為他需要食物、需要溫暖的衣服,需要一個可以寄存的住處。他是一個被拋棄的吉普賽孩子,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即將餓死街頭,善良的老恩肖將他帶回了家,使他的生理需要得到了基本滿足。從前流浪的生活使他頑強、隱忍,這也是他的生存法則,因此,為了留在呼嘯山莊,即使被眾人歧視、侮辱、打罵,被當(dāng)成仆人對待,他都默默承受,正如女仆內(nèi)莉的敘述“我們用那些見不得光的手段欺負(fù)他,折磨他……他看起來是個陰郁、能忍耐的孩子,或許受慣了欺負(fù)而變得忍耐力十足。他能忍受辛德雷的拳頭而不眨一下眼或掉一滴淚”。這也使得老恩肖尤其心疼與憐愛這個與凱瑟琳、辛德雷的調(diào)皮、任性截然不同的孩子,“老恩肖先生喜歡希斯克里夫,相信他說的一切,寵他遠(yuǎn)遠(yuǎn)勝過凱瑟琳,因為凱瑟琳太調(diào)皮任性”,同時也使得內(nèi)莉說道“沒有哪個保姆照看過這么安靜的孩子,他和其他兩個孩子不同,使我不得不對他偏心點。凱瑟琳和她哥哥煩得我要命,而他卻像個羊羔似的毫無抱怨,盡管只是出于倔強而不是溫順?!?/p>
2.安全需要的缺失與滿足
安全需要指人們需要安穩(wěn)、安全、能免除恐懼與焦慮的需要。缺乏安全的需要,使人感到身心不安、緊張,也使得希斯克里夫?qū)ι磉叺娜顺錆M戒備,造就了他多疑、冷酷的性格。老恩肖的收留,滿足了他基本生理的需要,同樣也給了他短暫的安穩(wěn)時刻,此外,凱瑟琳的接納以及內(nèi)莉的照顧也使他感受到安全,因此在老恩肖、凱瑟琳和內(nèi)莉的面前,他是不一樣的、也是放松的。缺乏安全需要的希斯克里夫無疑是警惕不安的,如同一匹時刻戒備的狼,警惕地防備著靠近他的人。離開呼嘯山莊,離開凱瑟琳之后的他,期望用金錢與地位來獲得安全感,有了資本使他有了話語權(quán),有了底氣與那些讓他感覺到威脅的人反抗。但盡管擁有了呼嘯山莊,讓所有人都畏懼他,但他始終無法像在凱瑟琳身邊那樣覺得安穩(wěn),尤其在凱瑟琳死后,他更是常常徹夜不眠,始終活在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中,無法放松,防范著所有人,“我不愿讓任何人出入我防范不到的地方”。
3.愛和歸屬需要的缺失與渴求
馬斯洛認(rèn)為愛和歸屬感的需要是一個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的聯(lián)系或關(guān)系,主要包括親情、友情和愛情,它是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高一級的需要,一般只有低級的需要得到滿足才會出現(xiàn)。因此,生理與安全需要得到相對滿足后,希斯克里夫產(chǎn)生了更高層次的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小說中的希斯克里夫具有兩個極端的性格:猛烈的愛與強烈的恨。他是兇殘暴戾的惡魔,但也是一個缺愛,一生都在尋求愛與歸屬感的滿足的可憐人。在這個金錢至上、階級壓迫、人情冷漠的環(huán)境下,只有凱瑟琳愿意接納他愛他,他在她身上體會到了愛與歸屬感的滿足,她是他情感的全部歸宿,此刻的他是溫順的、善良的。然而,身份地位的差異使得凱瑟琳對這份愛退卻了,認(rèn)為嫁給希斯克里夫會降低身份,因而接受了有錢有地位的林頓的求婚。失去凱瑟琳的希斯克里夫,心里的堡壘崩塌了,呼嘯山莊于他而言已變得毫無意義,沒有歸屬,沒有愛,甚至連安全需要都已無法滿足,他內(nèi)心的善良也消失了,內(nèi)心充滿了恨。因此,他選擇離開,因為此刻他認(rèn)為,只有金錢與地位才能重新獲得凱瑟琳的愛。
富有后的他,又回到了呼嘯山莊,這個能滿足他愛與歸屬需要的地方。然而他與凱瑟琳之間的愛再也無法像從前那么單純,凱瑟琳雖然愛他,但為了生活和虛榮心,她一邊享受著上流社會生活,一邊壓抑著自己與希斯克里夫的情感。凱瑟琳的這種矛盾的自我,折磨著自己,也折磨著他。最終使他滿腔的愛化成無比的恨,這種恨隨著凱瑟琳的死像火山般迸發(fā),成了瘋狂的復(fù)仇動力。一個得不到愛與歸屬滿足的人,必定是孤獨的、冷酷無情、殘暴可怕的,但也是可憐可悲的。因此,失去愛的他,仿若地獄的惡魔,令人生畏。所幸在故事的結(jié)尾他似是看到了什么,或許是凱瑟琳的鬼魂,或許是愛的真諦,讓他再次感受到了久違的愛與歸屬的滿足,滿是欣喜認(rèn)為“我太幸福了,可是又不夠幸福。我靈魂的福佑殺死了我的肉體,可它還沒有得到滿足?!钡膼塾辛藲w宿,他的善也因此回歸。
4.尊重需要的缺失與追求
尊重的需要分為兩類:內(nèi)部尊重與外部尊重,內(nèi)部尊重指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指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高度評價。尊重需要的滿足能使個體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充滿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價值。從小在歧視與欺凌中成長起來的希斯克里夫,內(nèi)心無疑是自卑的,對周圍的人充滿了恨意。作為老恩肖撿來的吉普賽孤兒,沒有接受教育的權(quán)力,被辛德雷當(dāng)成仆人對待,山莊里除了老恩肖和凱瑟琳,沒人真正看得起他。他人的貶低與虐待并不是導(dǎo)致他作出反抗、瘋狂報復(fù)的關(guān)鍵,因為至少還有凱瑟琳的愛與尊重。然而,從林頓家回來的凱瑟琳,讓他這種需要開始喪失,滿心歡喜迎接凱瑟琳回來,卻被嫌棄衣服太臟,此刻的他感到了強烈的自卑,回答道“你不需要碰我!我高興怎么臟就怎么臟。我喜歡臟,我愿意臟。”盡管如此,他還是為了她特意梳洗打扮,鼓起勇氣向內(nèi)莉說“把我收拾得體面些,我要變好了”,得到內(nèi)莉的贊美與肯定的他,內(nèi)心是快樂的。但這份贊美與肯定得來的微小自信,在飯桌上瞬間被林頓的話打擊得一點不剩。然而,無論是誰對他的評價,他都可以不予理會,但凱瑟琳說嫁給他就會降低身份的話才讓他感到尊重需要的徹底喪失,體會到金錢、地位的重要性。再次回歸的他,變得富有,開始瘋狂奪回曾經(jīng)被剝奪的尊嚴(yán),變得暴虐,報復(fù)曾經(jīng)欺負(fù)過他的所有人。引誘辛德雷染上酗酒賭博惡習(xí),占有其家產(chǎn),娶不愛德林頓伊莎貝爾為妻卻百般虐待她,他在以一種他認(rèn)為最有效的方式尋求尊重需要的滿足,既然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與高評價,那就凌駕于他們之上,取得支配地位,以權(quán)力和優(yōu)越感對抗內(nèi)心的自卑感。
5.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需要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要,指實現(xiàn)個人理想與抱負(fù),發(fā)揮個人能力,使自己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對于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希斯克里夫或許是迷茫的、固執(zhí)的,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在追求滿足。因為于他而言,凱瑟琳是他生命的全部,他人生的意義便是和凱瑟琳在一起,“如果你還在這個世界存在著,那么這個世界無論什么樣,對我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無論這個世界有多么好,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個孤魂野鬼。”因此,他的人生價值是凱瑟琳,她想外出玩耍,他便義無反顧冒著挨打的后果,陪她去任何地方。她想看到干凈整潔的他,想過上有錢有地位的生活,他都奮力做到,所有阻止他,破壞他與她在一起的,都將付出代價。他讓所有人畏懼他、服從他、獲得對他們的支配權(quán),但復(fù)仇并沒有想象中的快感。直至最后,他在哈爾頓和小凱瑟琳身上找回了他與凱瑟琳的往日時光,他明白了自己真正的追求,回歸了人性的善,完成了精神上的解脫與生命的升華,看到了天堂,他笑著說“昨天晚上,我到了地獄的門檻邊。今天,我看到了自己的天堂”。
三.結(jié)語
本文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解讀了《呼嘯山莊》中希斯克里夫的行為、性格變化。小說中的希斯克里夫是可憐的、可悲的、也是可恨的,他的可憐之處在于他始終都在追求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滿足,但卻總在得到與失去中徘徊,也在失去中淪喪,變得多疑、冷酷、暴戾、自卑、孤僻。選擇復(fù)仇的他未能感到欣喜,也沒能讓他獲得這些需要的滿足,相反他因此感到更痛苦,心靈也因痛苦而扭曲,變得固執(zhí)、可怕,使他傾向于自我毀滅。正如阿德勒的“過度補償”理論所假設(shè)的那樣,如果兒童時期的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那么將導(dǎo)致他今后在其一生中不斷追求這種需要的滿足,乃至到無以復(fù)加的地步。
參考文獻(xiàn)
[1]魯姚姚,郭曉蓓.關(guān)于人類需要理論的分析和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21):263.
[2]吳艷培.《呼嘯山莊》中希斯克利夫的心理特征分析[J].佳木斯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2015(07):82-83.
[3]李俊香.人性嬗變視閾下《呼嘯山莊》希刺克厲夫的“人生悲歌”[J].名作欣賞,2014(17):85-87.
[4]陳瀚胤.迷失與復(fù)歸:《呼嘯山莊》希斯克里夫性格分析[J].名作欣賞,2020(14):113-114.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xué)心理學(xué)系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