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勤,于金華,周 洲
選取江蘇省人民醫(yī)院浦口分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53例后牙缺損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26例(患牙34顆),男14例,女12例;年齡31.8~67.8歲,平均(44.6±5.7)歲;牙體缺損類別:單顆19例、多顆7例。觀察組27例(患牙36顆),男16例,女11例;年齡32.3~68.4歲,平均(44.4±6.2)歲;牙體缺損類別:單顆19例、多顆8例。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患者及家屬已對研究目的、方法有進一步了解,能夠充分配合相關治療。兩組患者年齡、牙體缺損類別等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①患牙缺損面積1/3~1/2,缺損位于齦上≥1 mm的患者;②X線片顯示無根尖病變、Ⅱ類洞范圍大且鄰面恢復困難患者;③患牙與對頜牙咬合接觸不佳或無咬合接觸者;④已簽訂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全身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②牙體缺損達到牙齦以下的患者;③合并急性牙周炎、根尖周炎的患者;④牙髓室形態(tài)異常、牙根松動的患者。
兩組患者術(shù)后予以口腔衛(wèi)生宣教,告知避免咀嚼過硬食物,隨訪12個月,統(tǒng)計記錄患牙情況。
觀察組在修復后即刻、3個月的早接觸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在修復后6個月的早接觸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觀察組修復后,鄰接關系、邊緣緊密和修復體完整性等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在牙齦健康和成功率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觀察組修復后,齦溝出血指數(shù)和牙齦指數(shù)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主觀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牙修復時間、早接觸情況和正中咬合情況Tab.1 Restoration time, premature contact and median occlusion of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牙修復效果Tab.2 Restoration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teeth n(%)
表3 兩組患牙修復前后的齦溝出血指數(shù)、牙齦指數(shù)評分和主觀滿意度Tab.3 Gingival sulcus bleeding index, gingival index score and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before and after restoration
長期以來我國民眾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較差的口腔保健意識,導致后牙患齲率較高,直至并發(fā)牙髓或根尖周疾病,影響患者的咀嚼效能[8-9]。治療后牙缺損的關鍵在于恢復牙齒的形態(tài)和功能,臨床主要通過根管治療后聯(lián)合樁核修復方法,恢復患牙的形態(tài)和功能[10]。隨著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的發(fā)展和患者需求的提升,在關注功能、牙周健康、美觀、使用壽命之外,要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的牙體組織[11]。因此,如何采取微創(chuàng)技術(shù)修復缺損后牙并恢復其正常的咬合功能是口腔臨床研究的方向。
綜上所述,對于后牙缺損患者,鑄瓷高嵌體具有較優(yōu)的咬合力分布,較低的牙齦指數(shù)和齦溝出血指數(shù),較高的修復效果、成功率和主觀滿意度,但在修復時間和早接觸發(fā)生率方面要差于樹脂直接充填修復,適合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