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良芬
[摘要] 中國鼓是歷史久遠的中國樂器,也是中國人廣泛應用的民族樂器,它的演奏形式雖然簡單,但是技巧性高,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圍繞中國鼓的藝術表現力,從影響中國鼓藝術表現力的因素以及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展現中國鼓的藝術表現力這兩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 中國鼓;藝術表現力;音樂教學
中國鼓是深受中國人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民族樂器。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鼓漸漸成為一種奮發(fā)開拓的精神表征,其鼓聲被賦予力量、正義、希望、團結等文化內涵。同時,中國鼓的演奏形式雖然簡單,但是技巧性、炫技性很高,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在各地各種活動中廣泛傳播與發(fā)展,處處散發(fā)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一、影響中國鼓藝術表現力的因素
鼓是樂隊的靈魂,它在音樂發(fā)展的長河中,可謂舉足輕重。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每逢重大的節(jié)日或慶典活動,中國鼓都是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中國鼓演奏時氣勢磅礴,或聲韻鏗鏘,或粗獷豪放,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而大多數中國鼓是無固定音高的,所以在其演奏中,力度因素、節(jié)奏因素、速度因素、音色因素等就顯得格外重要。
1.音色的影響
音色是中國鼓表現自身藝術張力的利器。中國鼓的鼓點節(jié)奏富有變化,鼓聲悠長則音色蒼勁有力,低吟淺唱;鼓聲短則響徹天宇,石破天驚。如此交錯進行,中國鼓所演奏出的打擊樂會充滿層次感、畫面感,富有藝術表現力??梢?,良好的音色因素應是其他聽覺因素存在的前提條件,中國鼓演奏音色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演奏者技藝的高與低。因此,表演者要運用不同的奏法豐富音色的變化,結合節(jié)奏與節(jié)拍、力度與速度的復雜變化,將中國鼓的藝術表現力充分展示出來,讓鼓聲振奮人心。
2.演奏者自身的影響
中國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打擊樂器,其藝術表現力主要是通過音樂變化、技巧技術等方面體現出來的。而且,由于藝術表現力潛藏于作曲家所作樂曲本身,以及器樂演奏家演奏作曲家作品時投入的狀態(tài)和他本身對于樂曲的理解感悟,所以如果不能嫻熟掌握中國鼓的表演節(jié)奏與表演力度,就很容易弄巧成拙,使努力付諸東流。而制作中國鼓、鼓槌的材料及其質量的不同,以及表演者表演能力的差異,也使得表演過程中難以呈現出美妙均勻的音效,難以增強表演的藝術感染力與觀眾的視覺滿足感。
與此同時,演奏者在擊鼓時使用的力道也是相當關鍵的。對擊鼓的力道的把握就是演奏者對整件樂器控制力的體現,而控制力就是音樂的表現力。通過控制速度的快慢,以及速度和力度的組合變化,從而將藝術的張力傾注在音樂中,使得整段音樂在完美演繹作曲家靈魂的同時,將演奏者的靈魂融入進來。在這個過程中,表演者應借助手指和鼓槌的聯(lián)系與配合,讓二者得以在施力和受力的過程中完成傳導協(xié)調的作用,并最終使擊打出的音樂顯得圓潤、飽滿,增強擊鼓的表演力。
此外,具有嫻熟的中國鼓表演技巧并不代表能夠展現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因而表演者必須要在演奏中投入感情,用自己的感情來感染聽眾,引起共鳴,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節(jié)奏速度和力度的巧妙變化進行表演,以增強中國鼓的藝術表現力。最后,演奏者的肢體語言也是增強中國鼓藝術表現力的方式之一,表演者往往根據音樂精心設計形體動作,有時候較大的身體幅度可以在視覺上增強鼓樂的氣勢。
3.其他影響
與其他的打擊樂器情況相似的是,中國鼓的演奏必須靠擊打中國鼓本身產生的節(jié)奏和韻律作為建構音樂的主體,積蓄藝術表現力的主要武器。節(jié)奏和韻律是打擊樂的骨架和靈魂,是欣賞打擊樂的一個突破口。如果說打擊樂的演奏是一個方程的話,那么鼓點就是自變量,節(jié)奏和韻律則是因變量。因此,我們對節(jié)奏的變化進行研究就是對鼓點的變化進行研究,鼓點的輕重緩急就是音樂情緒的輕重緩急,鼓點的張弛法度就是藝術表現力的張弛法度。在實際的中國鼓的演奏中,鼓點和節(jié)奏韻律血脈相連、休戚相關。在眾多以中國鼓為主體的打擊樂中,擊鼓的力道由弱到強,由強再到弱,使得整首曲目蕩氣回腸,抑揚頓挫;由中國鼓演繹的打擊樂氣勢多變,層次多樣,使樂曲的藝術表現力收放自如,或氣吞天下,或悄無聲息。毫無疑問,這也是進行中國鼓藝術表演的關鍵所在。
二、中國鼓在課堂教學中的藝術表現力
中國鼓質樸,有鄉(xiāng)土氣息,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和表現力。所以,教師要努力地將中國鼓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感受其表現力。
1.節(jié)奏教學中加入中國鼓,展示其藝術表現力
節(jié)奏教學在音樂課堂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而把中國鼓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能增加學生對樂器的親切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在音樂課堂中的節(jié)奏教學部分,教師先講解中國鼓基本的演奏方法,讓學生接觸樂器,激活對我國民族音樂的興趣。接著,通過用鼓敲擊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讓學生鞏固已學節(jié)奏,引出全音符的學習。最后,教師利用中國鼓穩(wěn)定節(jié)拍,讓學生隨著“咚、咚、咚、咚”四下的鼓聲將全音符唱滿四拍。由此,將中國鼓運用到節(jié)奏教學,讓學生從口讀節(jié)奏轉換成用鼓敲擊節(jié)奏,積極參與節(jié)奏教學,潛移默化中學會中國鼓的演奏方法。這樣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認識和熟悉節(jié)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表演歌曲中融入中國鼓,展示其藝術表現力
在《剪羊毛》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學會歌曲的基礎上,設計為歌曲伴奏的綜合表現環(huán)節(jié),把中國鼓與碰鐘、三角鐵合奏為歌曲伴奏,并加入唱歌、律動、表演。中國鼓的鼓聲穿透性強,學生聽得清晰,邊唱邊表演歌曲,盡情地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把對歌曲的審美體驗推向高潮。在《春天舉行音樂會》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用中國鼓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由單聲部的節(jié)奏練習開始,到多聲部的節(jié)奏練習,最后將其融入音樂中,為歌曲伴奏。聽著熟悉的樂曲,敲出合適的伴奏,邊歌邊奏,學生也不覺得枯燥無聊,反而充滿成功感。
3.在音樂欣賞中引入中國鼓,展示其藝術表現力
音樂欣賞課要求學生能通過自身的音樂實踐,豐富音樂審美體驗和提高文化領悟能力。在《豐收鑼鼓》欣賞課上,教師讓學生先做拍手、拍腿的動作來熟悉樂曲的節(jié)奏,再讓學生合著音樂模仿打鼓的動作,然后教會學生正確使用中國鼓的方法,請學生分聲部用中國鼓演奏練習。同時,在演奏時引導學生傾聽同伴的聲音,要求注意保持聲音的和諧統(tǒng)一。就這樣,由易到難,在指揮引領下,學生演奏時神態(tài)專注,演奏出的聲音自然和諧。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用中國鼓、鑼和镲來模仿樂曲中的鑼鼓節(jié)奏,讓學生感受鑼鼓的熱烈場面,將學生帶入喜慶歡樂的情景,體驗豐收的喜悅。如此,一幅“豐收鑼鼓”的場景在課堂上就自然展現。
總之,不同的鼓樂曲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力,在教學中,我們要針對不同樂曲的特點,合理地分配、選擇演奏技巧,從而展示不同的表演風格,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詮釋音樂作品,傳承和發(fā)揚民族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李子系.中國鼓類樂器演奏中手指運用的必要性[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6.
[2]郭俊.淺論中國鼓的社會功用轉變[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4(01):144-148.
[3]戴寧.中國打擊樂研究——古代鼓的起源與分類[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