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副文本是文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文本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從杰拉德·熱奈特等人的副文本理論出發(fā),通過對法國作家安托瓦納·德·圣-??诵跖謇锏摹缎⊥踝印分T多副文本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副文本對中國讀者在選擇譯作、理解譯作、接受譯作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有利于擴大《小王子》在中國的影響力,從而增強了《小王子》在中國的接受度。
關(guān)鍵詞:副文本;《小王子》;傳播;接受
中圖分類號:I106.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04-0073-04
法國作家安托瓦納·德·圣-??诵跖謇飫?chuàng)作的《小王子》,最早走進中國讀者的視野,始于1979年蕭曼的譯本,刊登于《世界文學》3月號雜志。同年10月,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了由程學鑫、連宇合作的中法文對照譯本。從此,《小王子》在我國的譯介經(jīng)久不衰,成為外國文學經(jīng)典在中國傳播的典范,有力推動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①。然而,《小王子》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除了翻譯文本之外,副文本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視了副文本對傳播與接受的影響,譯本則很難真正進入目的語文化系統(tǒng)從而實現(xiàn)跨文化有效交流②。在過去的40多年里,這部傳奇之作在中國多次復(fù)譯,一版再版,其傳播面之廣,接受程度之深激發(fā)了廣大研究者的好奇心。人們從多個角度對該作品及其中譯本進行了研究,但對《小王子》的副文本少有涉及。本文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副文本的視角探究副文本對《小王子》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中究竟起到了何等作用。
一
“副文本”概念由法國著名敘事學理論家杰拉德·熱奈特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該理論為譯介影響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拓展了譯介研究的范圍,帶來了副文本視角下譯介研究的熱潮。根據(jù)這個理論,副文本可分為內(nèi)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內(nèi)副文本包括封面、封底、標題、前言、次標題、注釋、索引、作者名、作者或譯者簡介、出版信息、附錄、致謝、獻詞和插圖等材料;外副文本是指在文本之外的與譯作密切相關(guān)的文章、日記、信件、出版社的廣告和海報等材料③。英國學者凱瑟琳·巴切勒在熱奈特研究的基礎(chǔ)上拓寬了翻譯研究的副文本研究視角,并對上述概念提出質(zhì)疑,認為:“當前的翻譯研究大多采用熱奈特關(guān)于內(nèi)副文本的定義并以副文本元素出現(xiàn)的位置判斷其是否為譯作的副文本,這種定義顯然無法適應(yīng)翻譯研究的發(fā)展。”④ 她對副文本作了如下界定:“副文本包含任何為文本提供評論、將文本呈現(xiàn)給讀者以及影響文本接受的元素。副文本元素既可以以物質(zhì)形式呈現(xiàn),也可以以非物質(zhì)形式呈現(xiàn)。呈現(xiàn)方式既可以附加在文本上(內(nèi)副文本),也可以與文本分開(外副文本)”⑤,從而更新了副文本的定義和范疇?!霸摳蔽谋狙芯亢w了從紙質(zhì)副文本到電子副文本,從靜態(tài)副文本到動態(tài)副文本,從文學副文本到非文學副文本等大類”⑥。綜上,副文本是正文本的延伸和補充,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沒有副文本的文本不曾存在且永遠不會存在”⑦。副文本有內(nèi)、外副文本之分,其呈現(xiàn)形式為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靜態(tài)和動態(tài)、文學和非文學等形式。
副文本理論為研究文本的傳播與接受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有關(guān)學者充分肯定了副文本對正文本傳播與接受所產(chǎn)生的作用。每一種副文本因素都在譯作、出版社和讀者之間有形或無形地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副文本為文本的解讀提供一種氛圍,其“‘事實性意味一個副文本能為文本提供有效的評論并影響文本的接受”⑧。土耳其學者塔希爾-居爾薩格拉認為,副文本對深刻理解譯作的產(chǎn)生與接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亦為翻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其中,“外副文本往往先于正文本被讀者所接觸,所以對文本的接受具有先導(dǎo)影響”。因此,副文本為讀者進入文本鋪平了道路,引導(dǎo)了讀者對文本的預(yù)期。巴切勒認為,“副文本是為文本‘有意識設(shè)計的一個門檻,這一門檻能潛在影響文本的接受方式”⑨,“考察副文本就是考察譯者的行為,如考察譯者如何勸說讀者、與讀者分享觀點及教育讀者”⑩。以上學者從各個角度論述了副文本能有效地幫助譯本進入目的語世界。
正副文本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密切關(guān)系,二者共同構(gòu)成一部完整的譯作,不可或缺。正如熱奈特所言:“沒有副文本的文本就像沒有象夫的大象,無力可施;沒有文化依托的副文本就像無象可馭的象夫,只能是愚蠢的表演。”{11} 所以,存在于文本周圍的副文本是對文本的延伸和補充,它不僅更好地呈現(xiàn)文本,而且更好地促進文本的傳播與接受。
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中指出,傳播過程有五個基本要素:即誰說(who)、說什么(what)、對誰說(to whom)、通過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和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12}。對傳播效果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副文本就像一把鑰匙,它幫助讀者打開一本書、理解一本書、接受一本書。{13} 的確,《小王子》的副文本對于其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起到了“鑰匙”的作用。具體而言,它向讀者闡明了譯本的價值取向,明確了主題思想,介紹了作品的語言特色,架起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橋梁;它向讀者推薦作品,全方位地吸引讀者,拓展其對作品的期待視野,從而擴大影響力和傳播力;它向讀者介紹作品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解讀作品深層次意義,幫助讀者讀懂作品,理解作品,接受作品,從而增強了作品的接受性。
二
副文本就像是為文本人為設(shè)置的“門檻”一樣,它起到了引導(dǎo)勸說讀者、與讀者分享觀點及教育讀者的作用。譯者的序言、出版前言以及專家評論等副文本從作品的內(nèi)容、受眾范圍以及讀者心理等方面闡明了譯本的主題。
其一,副文本有力彰顯了文本的主題,促進了讀者對文本的解讀?!缎⊥踝印分须[含的主題思想和象征意義,對人性弱點的揭露,對真、善、美的弘揚,對友誼、愛情、生命及生活的思考等,可以通過專家評論等形式多樣的副文本進行全方位的展現(xiàn),其與中國主流意識的關(guān)系和價值取向等亦可通過副文本的挖掘得以顯現(xiàn),極大地幫助了中國讀者對文本的解讀,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小王子》在中國的傳播。
其二,副文本明確了作品的受眾范圍及功能,為讀者選擇譯本提供了引導(dǎo)。譯本的前言、出版說明以及譯者序等都會對讀者選擇譯本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例如,馬振騁在《譯者前言》中明確指出了作品“用小學生也能讀懂的語言,接觸到人類最重大的問題”,“《小王子》用童話形式寫成,……大人在講的時候也會找到自己失去的東西”{14}。周克希也在《譯者序》中寫道,《小王子》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也是一部寫給成年人看的童話。{15} 由于《小王子》所傳遞出的豐富知識以及真、善、美等優(yōu)秀品德,有利于兒童健康成長,因此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列入“影響孩子們一生的經(jīng)典”。所以,這些副文本就是讓讀者明白該作品老少皆宜,是值得一讀的經(jīng)典。孩子們通過閱讀可以領(lǐng)悟到要想成為一個健康人應(yīng)該具備怎樣的基本素質(zhì),應(yīng)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優(yōu)良品德;大人們也能從中找回自我,領(lǐng)悟到教育兒童的良方。因此副文本明確了讀者范圍及功能,對《小王子》進行了有力的推介。
其三,副文本在心理上增強了讀者的閱讀期待,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副文本促使作品進入讀者的“期待視域”。所謂“期待視域”,是指“在一部作品出現(xiàn)時人們對它的反應(yīng)、預(yù)先判斷、語言的和其他的行為之總和”{16}。譯本封面、封底以及序言都會使普通讀者對譯本產(chǎn)生一種期待,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例如,黃天源在譯前序中介紹《小王子》“是一本輕松活潑的書,但也是一本嚴肅的書”,是用“輕松的筆觸,充滿童趣的語言”,將想象與現(xiàn)實完美而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閱讀這部“充滿詩意的小書”,“孩子們會覺得滑稽可笑,而大人們則可以悟出另一番道理”{17}。譯序中這些“活潑”“嚴肅”“童趣”“詩意”“滑稽”等字眼激發(fā)了讀者的興趣,希望能夠從輕松活潑的字里行間讀出有關(guān)友誼、愛情、生命以及死亡等人生重大問題。又如,林珍妮所譯《小王子》的封底有這樣一段文字:“世上只有極少數(shù)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質(zhì)樸,如此深刻又如此平易近人,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幾近于完美,卻不落絲毫斧鑿痕跡,宛如一塊渾然天成的美玉。”{18} 讀者自然會迫不及待想一睹其芳容。閱讀副文本的確可以使讀者提前進入副文本所營造的閱讀空間和氛圍中,在未閱讀正文本之前,產(chǎn)生一種預(yù)定審美心理。所以,副文本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譯本的大門,為閱讀掃除心理障礙,幫助讀者找到閱讀門徑,提高閱讀能力,享受閱讀的快樂。
三
副文本對作品的傳播扮演著重要角色,涉及個人、集體或?qū)iT機構(gòu)發(fā)表的各種與文本相關(guān)的因素?!缎⊥踝印吩谥袊膫鞑ワ@然受到了譯者的譯介、出版社的宣傳、專家評論以及讀書活動等的有力推動。
其一,譯者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譯者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無疑會取得讀者的信賴和認同,對譯本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知名譯者對原作的選擇,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把控,對讀者的閱讀習慣的掌握,對目標語社會的接受心理,以及對文學出版市場的了解,往往超過一般譯者,因此,很容易贏得讀者的認同?!缎⊥踝印纷?979年引入中國,迄今40余年間,選擇翻譯《小王子》的著名譯家陣容強大,幾乎涵蓋了法語界的知名學者。例如,馬振騁除翻譯出版了《小王子》外,還完整翻譯了圣-??诵跖謇锏钠渌髌贰K粌H是其作品的翻譯家,還是其作品的研究者。又如,周國平選擇翻譯《小王子》,是因為他深諳該作品的價值所在,是一部自己的確喜歡的作品。因此,他在序言《讓世界適合于小王子們居住》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一個人翻開這樣一本書,怎么會不被它吸引和感動。我自己許多次翻開它時都覺得新鮮如初,就好像第一次翻開它時覺得一見如故一樣?!眥19}這些法語界知名譯者具有豐富的翻譯經(jīng)驗、精益求精的翻譯態(tài)度以及“以讀者為中心”的翻譯理念,其翻譯行為以及對譯本的介紹和理解無疑加大了《小王子》的傳播力。
其二,出版社宣傳廣告的號召力。多達幾十家知名出版社參與了《小王子》的翻譯與出版工作,并對譯作進行大力宣傳,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林出版社等。各大出版社爭先恐后,開足馬力宣傳,各種美譽鋪天蓋地,如“20世紀流傳最廣的童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童話”,“世界上最暢銷的法文圖書”,“童話圣經(jīng)”,“譯本最多的法國文學名著”,“有史以來閱讀量僅次于《圣經(jīng)》的超人氣圖書”,“篇幅最短銷量最大的世界名著”,“一部有關(guān)于愛的寶典,一部有關(guān)于責任的宣言”,“暢銷經(jīng)典,銷量僅次于《圣經(jīng)》!全世界公認最好的書之一”等。出版社的廣告宣傳力度之大在中國出版史上實屬罕見,這些宣傳廣告語凸顯了《小王子》的價值以及在國內(nèi)外的影響力,產(chǎn)生了一定的市場效應(yīng)和傳播效果。
其三,多模態(tài)出版形式的吸引力。隨著出版媒介的發(fā)展,《小王子》的出版形式逐漸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針對不同年齡的讀者,不同的閱讀需求,不同的閱讀習慣,尤其是新媒體技術(shù)的發(fā)展,各大出版社與時俱進,以傳播媒介的多樣化拓展作品的傳播空間?!缎⊥踝印窂钠鸪醯奈淖职娴郊尤氩鍒D再到話劇和影視作品,從單行本到系列叢書,從實體書到網(wǎng)絡(luò)讀本,這些多模態(tài)的呈現(xiàn)極大地滿足了不同讀者多樣化的需求。從讀者目標群體來看,針對學齡兒童,有注音版、注音美繪版;針對外語學習者或愛好者,有中英對照、中法對照、中英法對照版;為滿足家庭教育的需求,出版社出版了“好父母必讀經(jīng)典系列或親子系列”,引導(dǎo)讀者從《小王子》中學習如何教育孩子;為迎合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出版了數(shù)字化的網(wǎng)絡(luò)讀本,拓展了《小王子》的傳播時空。
其四,專家評論的學術(shù)牽引力。專家評論往往起到一個導(dǎo)向的作用,幫助讀者識別一部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例如:美國作家馬克斯威爾·史密斯曾從文學地位的角度稱贊《小王子》可與世界名著如“拉封丹的《寓言》、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卡洛爾的《愛麗絲漫游奇境》、梅特林克的《青鳥》一樣永傳千秋”。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從主題和意象的角度評價《小王子》“在其富有詩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蘊含著一整套哲學思想”,書中“處處包含著象征意義,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確又隱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20}。法語文學翻譯家周克希也從作品經(jīng)典性的角度評價道:“有的書,寫出來就老了,因為沒有人愿意看它。有的書,七八十歲了,還很年輕,《小王子》就是這樣的一本書?!眥21} 毋庸置疑,來自著名作家、翻譯家、批評家的評論充分地肯定了該作品的文學價值、思想深度以及生命力,有力地推動了《小王子》的傳播。
四
副文本為正文本提供有關(guān)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知識,其積極的引導(dǎo)、有效的分析和評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文本的接受。在筆者看來,影響《小王子》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的因素,與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譯者序言、學者研究等副文本密不可分。
首先,副文本中有關(guān)作者及作品的背景知識與作品的接受度密切相關(guān)。著名的文獻學與目錄學家余嘉錫曾言:“吾人讀書,未有不欲知其為何人所著,其平生之行事若何,所處之時代若何,所學之善否何者。此即孟子所謂知人論世也?!眥22} 諸如作者傳記等副文本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理解作品,從而接受作品。自《小王子》被譯入中國以后,有關(guān)作者圣-??诵跖謇锏膫饔浺餐ㄟ^翻譯的形式陸續(xù)引入。例如:(英)保羅·韋伯斯特的《小王子的愛與死:圣??诵跖謇飩鳌贰ⅲū龋┪目枴ぶZ哈克的《消失的小王子:圣修伯里的最后之旅》、(法)馬賽爾·米若的《永遠的小王子:圣愛克蘇貝里神秘的一生》、(法)萊昂·威爾特的《小王子之父:圣-??颂K佩里的秘密花園》、(法)讓-克洛德·佩里耶的《〈小王子〉的秘密:圣-??诵跖謇飩鳌返?。這些傳記作者遍訪圣-??诵跖謇锷暗挠H朋好友,用優(yōu)美而精彩的筆墨向讀者介紹了一個在里昂鄉(xiāng)下貴族城堡中長大,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想象力,酷愛飛行與寫作,執(zhí)著追尋愛情真諦的作家形象。這些傳記以詳實嚴謹?shù)恼撌?,完整地再現(xiàn)了“小王子之父”的傳奇人生。
其次,有關(guān)《小王子》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其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一部好的作品在異域文化中的傳播與接受猶如原作的再生,因此,擁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者、一個火眼金睛的評論家、一個匠心獨運的翻譯家,無疑對于一部文學作品在目標文化中的再生是一件幸事,因為深度研究將賦予作品新的生命,拓寬作品的傳播范圍,提升作品的接受效率。人們從多個角度對該作品及其中譯本進行了研究,例如,接受美學視角、存在主義視角、翻譯操縱論視角、敘事學視角、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主題研究、主體間性研究、敘事模式研究等,無疑向讀者展示了全景式的畫面。這些研究或側(cè)重文本細讀,或結(jié)合作者的時代背景,社會、歷史、生平經(jīng)歷,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題意義、豐富而深邃的象征意義,引導(dǎo)讀者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解讀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力。
注釋:
① 王志勤、謝天振:《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問題與反思》,《學術(shù)月刊》2013年第2期。
② 謝天振:《中國文化走出去:理論與實踐》,《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13年版,第305—313頁。
③⑦⑧{11} Paratexts G. Genette,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1-15, p.3, p.7, p.140.
④⑤⑨⑩ Kathryn Batchelor, Translation and Paratext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p.142, p.12, p.142, p.142.
⑥ 余小梅:《副文本與翻譯研究的前沿——〈翻譯與副文本〉述評》,《外語研究》2019年第3期。
{12} 參見郭建斌、吳飛:《中外傳播學名著導(dǎo)讀》,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125頁。
{13} 參見彭林祥、金宏宇:《作為副文本的新文學序跋》,《江漢論壇》2009年第10期。
{14} 圣-??诵跖謇铮骸缎⊥踝印?,馬振騁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15} 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周克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16} 弗拉德·戈德齊希:《〈審美經(jīng)驗與文學解釋學〉英譯本導(dǎo)言》,《審美經(jīng)驗與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頁。
{17} 黃天源:《永遠閃光的傳世之作〈小王子〉(譯前序)》,《小王子》,黃天源譯,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頁。
{18} 圣-??颂K佩里:《小王子》封底,林珍妮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
{19} 周國平:《讓世界適合于小王子們居住》,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周國平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頁。
{20} 安德烈·莫洛亞:《安東尼·德·圣·??颂K佩利》,《從普魯斯特到薩特》,袁樹仁譯,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頁。
{21} 周克希:《有的書不會老》,《文摘報》2016年6月9日。
{22} 余嘉錫:《目錄學發(fā)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頁。
作者簡介:馬夢遙,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 劉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