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摘要:梁啟超先生,年少即呼吁“救亡圖存”,是我國近代著名維新變法思想家,曾與老師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運動,晚年從事教育學術事業(yè),與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先生并列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渡倌曛袊f(節(jié)選)》一文讓我們溫習一代宗師的生命情感狀態(tài),重新認識生命成長的意義,從而堅定“獨立”“自由”的人格培養(yǎng)。透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這些振聾發(fā)聵的時代強音,不但要讀出聲調,感悟情感,舒展胸懷,更要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tǒng)家國情懷流淌在每一代中國少年的生命里。
關鍵詞:少年;中國;誦讀;經(jīng)典
《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第一次入選小學語文教科書,編排在統(tǒng)編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節(jié)選自梁啟超先生《飲冰室合集》第一冊第五章《少年中國說》一文。
梁啟超先生,年少即呼吁“救亡圖存”,是我國近代著名維新變法思想家,曾與老師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運動,晚年從事教育學術事業(yè),與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先生并列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先生堪稱中國歷史上“百科全書”式人物,諸多領域均有開創(chuàng)性建樹,終其一生,愛國之心始終不變。
本單元以著名詩人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為“卷首語”(提示本單元“寬泛的人文主題”),組織編排《古詩三首》(《示兒》《題臨安邸》、《已亥雜詩》)、《圓明園的毀滅》和《少年中國說》等課文,構成“愛國”主題。
1.音樂渲染,激情導入
這些詩文大都年代久遠,所傳遞的“國家危機”、“救亡圖存”對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有相當大的理解難度。但是,我們的學生對“少年智則國智……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非常熟悉,他們當中或誦讀過,或歌詠過,也可能由其他形式接觸過。課前,可以進行或熱烈或簡短輕松的互動,比如,播放經(jīng)典詠流傳中的一首《少年中國說》,在澎湃昂揚的歌聲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為課堂熱身。
今天,《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進入教材,進入課堂,師生共讀經(jīng)典,與經(jīng)典對話,需要我們帶著“歷史之溫情與敬意”(錢穆《國史大綱》),了解其歷史背景,透過釋義和文脈探究其情感表達,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比較質疑,解說背景
溫故知新,從質疑開始。讀課題,學生會有哪些疑問呢?“少年中國說”的“說”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是“中國少年說”,而是“少年中國說”?作者為什么以“少年中國說”為題?我們備課,總是要體貼學生,思考他們感覺困難的地方。學生的問題大致涉及字面理解或文體認知的障礙、作品創(chuàng)作意圖的困惑等?!吧倌曛袊f”即意為說(論)少年中國。學生在日后學習中會經(jīng)常接觸到“說”這一古文文體。例如韓愈的《師說》、《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罢f”是古代的一種散文文體,既可以說明記敘,也可以發(fā)表議論和抒發(fā)感情,很多人會用現(xiàn)代文體以“論”而“論”來解讀,造成文體混淆。課文節(jié)選原文的最后三段,類似古代散文的“論贊”——我們可以從《古文觀止》中找來一二篇,供學生對比著看,如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贊》與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在學生預習、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對照閱讀,初步對古代散文文體的篇章結構有所印象。對于小學生來說,即便是高年級,陳述文體概念,抽象且枯燥,但在舉例比較中,學生容易獲得感知認識,又能啟發(fā)思辨,為日后學習古文做些鋪墊。
那么,為何就一定是“少年中國”,而不是“中國少年”?要解決這個課題疑問,需要借助語文要素“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來展開閱讀思考。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薄爸苏撌馈保且环N理解作品的必要渠道。但是,課堂時間有限,如果重背景知識的探討而輕課文本身,那是本末倒置。因此,我們要了解學情,根據(jù)實際需要,引導學生有選擇地聯(lián)系資料,特別是重視原文,檢索原文關鍵信息供自己思考。為什么這么說呢?
“少年中國”一詞,對應的是原文中“老大帝國”。
《少年中國說》創(chuàng)作于1900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日本有輿論稱中國為“老大帝國”,梁啟超先生憤而著文反駁這一說法,以“人之老少”比喻“國之老少”,堅信“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并寄望“中國少年”奮發(fā)圖強。熟悉原文,是我們備課繞不過去的工作。不單單是解決課題疑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會與原文進行“多輪對話”,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原文篇幅較長,且引用了許多歷史、文學典故,對學生而言有很大的閱讀障礙,但我們可以將原文脈絡與學生做簡要介紹:首先,梁啟超先生先以人有老少之別,過渡到國亦有老少之別;隨后回憶過往中國光輝璀璨的歷史文化,與當時中國慘遭列強蹂躪的現(xiàn)狀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后,從“國”切入,闡述我國歷來只有朝廷沒有“國家”的概念。再后,提及意大利的馬志尼,以他的事跡為例,闡述有志少年能使國家成為少年之國。結尾部分,抒發(fā)情感,升華自己的觀點。由此,學生們不難看出,這篇文章的中心在于“國”而非“少年”,梁啟超先生對少年提出殷切期盼是希望他們創(chuàng)造出少年之“國”。因此本文的題目是“少年中國說”。
可以說,課題是本課教學牽一發(fā)動全身的關鍵。解開課題之疑惑,不僅是要回望歷史、聯(lián)系前文,也要對接當下,在深入學習選文內容中尋找答案。
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尤其是文言文,更應注意朗讀。根據(jù)注釋,疏通文意,這一點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沒什么難度。學生是很容易讀出作者表達的愛國之情,難點是作者如何表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針對學生難點,聚焦關鍵句段,進行點撥。
本文首段點題,擲地有聲:“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啟超先生在此所言“責任”須通過前文與背景理解。所謂“責任”可理解為振興中華,使民族自強自立,共抒國難,共御外侮。如此重大的責任,在先生看來卻非寄托于當朝文武百官,而應寄托于“中國少年”,并強調“全在少年”——即振興中華的重大的歷史責任,都應由少年一肩挑起。強調“少年”,一方面旨在反駁日本方面所謂的“老大帝國”,而另一方面寄托先生對“中國少年”的殷殷期望。隨后,作者進一步展開,提出對“少年”的具體期望。行文上,作者采用古詩文“賦”的表現(xiàn)手法,簡單地說就是“鋪呈直敘”,相當于現(xiàn)代散文的排比修飾手法。作者一口氣連說了八個少年怎么樣則國怎么樣,從個體層面的智慧、富強,層層遞進,層層深入,推到“雄于地球”。先言國,后言歐洲,再言世界,在情感層面由小到大,由弱至強,氣勢不斷抬升如排山倒海,寓寄了先生對未來的美好暢想與深切期望。本段教學完成三個步驟:朗讀,讀通讀順,讀出節(jié)奏、讀出氣勢;關聯(lián)原文,理解“責任”,重點引導學生對“獨立”“自由”的認識;了解“中國少年”的標準。
選文第二段由觀點轉為以景抒情,化抽象為形象,文章結構上“虛實相生”。相比較前后兩段,雖然在理解上難度增加,但卻是引導學生認識“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的具體形象。自課文的段落結構主次,本段應該作為教學重點。首先,從表現(xiàn)手法上,作者是采用古詩文“比”“興”手法,比擬、聯(lián)想,借物詠嘆,展開鮮明生動的形象描述,恢弘壯闊,寓意深遠。其次,從句式上入手,整段用句十分工整,四字一斷,八字一句,短句節(jié)奏快且有力,講究平仄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氣呵成,氣勢磅礴。然后,關注用詞,作者選用了大量的事物來贊美中國。我們應引導學生留意這些事物的特點。作者選用了紅日、黃河、潛龍、乳虎、鷹隼、初胎的奇花、干將寶劍、天、地等事物來贊頌中國,這些事物均有一些共同特性。紅日指初升起的太陽,河出伏流意指剛從地下冒出來的黃河,潛龍是指潛伏的蛟龍,乳虎意為小老虎,鷹隼則是雛鷹,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新生且充滿了生命力。這些生機勃勃的事物象征著同樣充滿生機的“少年中國”、“中國少年”。作者通過比喻、聯(lián)想表達出他的強烈心聲,今日之中國絕非“老大帝國”,而是生機蓬勃、蒸蒸日上的“少年中國”。
教學時,我們先讓學生圈畫這些事物,再引導學生邊讀邊想——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聯(lián)想到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充分調動學生的經(jīng)驗,他們不難感受到文字傳遞出來的那種拔節(jié)向上、昂揚雄起的氣勢,以及滾燙熱烈、絢爛光芒、豪邁壯闊的生命狀態(tài)。只有讓學生看到“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的形象,那么,作者汪洋恣肆的想象,豐富飽滿的情感,才能觸手可及,朗讀才能能夠做到“連貫而有氣勢”。這里,要特別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熱情充沛、酣暢淋漓、一瀉千里”的磅礴氣勢,并引導學生建立“想象”思維的重要性。此外,還是適度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古典文學的“用典修養(yǎng)”,選文中“其道大光”、“潛龍潛淵”、“河出伏流”、“干將發(fā)硎”等均有出處,回望初讀課文,再看作者用詞,感知作者的筆法,指導學生建立對“古典文學”的關注與興趣。
課文第三段承接上文,與第二段結尾四句情感一脈相連,但節(jié)奏有變化。前一段舒展遼闊,這一段作者把情緒推向制高點,以兩個感嘆句結束,鏗鏘有力、氣壯山河。“少年中國”有悠久歷史,廣闊的疆域,前途似海,來日方長。面對如此遼闊美好的祖國,梁啟超先生不禁感慨,這“少年中國”如此美麗,定將與天地共存不老。又念及肩負這“少年中國”的“中國少年”如此雄壯,不由感嘆,這茁壯成長、蓬勃向上的“中國少年”將同祖國一道萬壽無疆。在課文最后,作者梁啟超先生再次將少年與中國的關系表明。要想使中國成為“少年中國”不至于淪落為“老大帝國”,有賴于“中國少年”的不懈努力。而身處“少年中國”之中,“中國少年”理當奮發(fā)向上?!爸袊倌辍迸c“少年中國”唇齒相依,兩面一體。結尾部分,以指導朗讀為主,句子本身已經(jīng)對“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做出回答,我們的學生讀出壯美、讀出堅定、讀出氣勢,也是對作者的觀點和情感做出最響亮的呼應。這一周,學?!皣煜碌闹v話”,就讓五年段的全體學生和老師,站在鮮艷的國旗下,集體朗誦“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吧……
誦讀經(jīng)典,我們的學生在感受前輩大師的智慧才情之時,也會獲得自己傳承經(jīng)典的自豪感與使命感,如朱自清先生說:“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于對于本國的經(jīng)典,也有接觸的義務?!弊怨庞⑿鄢錾倌辏屛覀儨亓曇淮趲煹纳楦袪顟B(tài),重新認識生命成長的意義,從而堅定“獨立”、“自由”的人格培養(yǎng)。透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這些振聾發(fā)聵的時代強音,不但要讀出聲調,感悟情感,舒展胸懷,更要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tǒng)家國情懷流淌在每一代中國少年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