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忠
(新鄉(xiāng)同盟醫(y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新鄉(xiāng)453800)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源于內耳的周圍性前庭疾病, 主要是因半規(guī)管脫落引起的短暫性眩暈和眼震, 多發(fā)于老年人, 且發(fā)病率較高[1]。BPPV 包括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兩種, 目前主要采用藥物、 手法復位等方法治療。 倍他司汀是治療BPPV 的常用藥物,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和平衡能力; 手法復位是通過適宜的復位法將脫落的耳石恢復至原本的位置, 可有效緩解患者病情[2-3]?;诖?,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BPPV 患者92 例, 進一步探討倍他司汀與手法復位聯(lián)合治療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我院收治的BPPV 患者92 例。 納入標準: 符合BPPV 診斷標準[4]; 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伴有惡性腫瘤或有腫瘤史者; 伴有消化性潰瘍者; 伴有支氣管哮喘者; 伴有腎上腺髓質者; 伴有嚴重感染性疾病者; 對研究相關藥物過敏者。 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46 例。 對照組中男24 例, 女22 例;年齡47 ~69 歲, 平均年齡 (61.32 ± 4.51) 歲; 發(fā)病部位: 后半規(guī)管36 例, 水平半規(guī)管5 例, 上半規(guī)管5 例; 病程2 ~15 d, 平均病程 (10.01 ± 0.41) d。 實驗組中男25 例, 女21 例;年齡45 ~70 歲, 平均年齡 (62.11 ± 4.69) 歲; 發(fā)病部位: 后半規(guī)管37 例, 水平半規(guī)管6 例, 上半規(guī)管3 例; 病程2 ~15 d, 平均病程 (10.05 ± 0.43) d。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倍他司汀 (河南中杰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1023380) 治療, 口服, 8 mg/次, 3 次/d。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手法復位治療, 根據(jù)發(fā)病部位采用不同的復位法。 對于后半規(guī)管型采用Epley 法, 患者取坐位, 頭向右側旋轉45°, 保持30 s, 隨后患者由坐位轉變成臥位, 頭部呈懸垂位30°, 保持30 s, 患者頭部緩慢向左旋轉90°, 保持該體位3 min, 然后由臥位轉變成坐位, 頭部前傾30°。 對于水平規(guī)管型采用Barbecue 法, 患者取坐位, 快速由坐位轉變成臥位, 頭位向左旋轉90°, 身體偏向頭位方向, 面部朝下, 同樣體位向右再做一遍, 然后起立。 對于上半規(guī)管型采用深懸頭位法, 患者取坐位, 快速后仰懸頭, 頭位與水平呈45°, 快速由坐位轉變?yōu)榘肱P位, 與水平呈45°, 最后由半臥位轉變?yōu)橹绷⑽弧?以上復位法重復1 ~3 次, 直到眩暈消失。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5]: 顯效: 眩暈、眼震顫以及走路不穩(wěn)等臨床癥狀消失; 有效: 眩暈、 眼震顫以及走路不穩(wěn)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無效: 以上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 /總例數(shù)× 100%。②前庭癥狀指數(shù) (VSI) 評分、 Berg 平衡量表 (BBS) 評分。 采用VSI[6]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價, 評分范圍0 ~60 分, 包含眩暈、 平衡、 視覺敏感、 頭暈、 頭痛及惡心6 個項目, 每個項目0 ~10 分, 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的臨床癥狀越嚴重。 采用Berg 平衡量表 (BBS)[7]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的平衡能力進行評估, BBS 評分范圍0 ~56 分, BBS 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平衡力越好。 ③復發(fā)率。 隨訪3 個月,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9.13%,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74%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2 VSI 評分、BBS 評分治療前, 兩組的VSI 評分、 BB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治療2 周后, 兩組的VSI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BBS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且實驗組的VSI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BBS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VSI 評分、 BBS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VSI 評分、 BBS 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VSI 評分治療前 治療2 周后 治療前 治療2 周后實驗組 46 45.94±3.56 27.17±1.36* 28.01±0.45 48.25±0.64*對照組 46 45.49±3.67 39.41±1.34* 27.81±0.68 33.52±0.79*t 0.597 43.481 1.664 98.262 BBS 評分0.552 0.000 0.100 0.000 P
2.3 復發(fā)率隨訪期間, 實驗組2 例患者復發(fā), 復發(fā)率為4.35%(2/46); 對照組11 例患者復發(fā), 復發(fā)率為23.91% (11/46);實驗組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χ2=7.256,P<0.05)。
BPPV 是指頭部位置變動而引起的短暫性眩暈, 常伴有眼震顫、 惡心嘔吐、 走路不穩(wěn)等癥狀,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極大[8]。 倍他司汀是臨床治療BPPV 的常用藥物, 通過松弛血管平滑肌, 擴張血管, 改善血液循環(huán), 從而緩解患者眩暈癥狀[9]。手法復位主要對患者發(fā)病部位進行針對性治療, 可將脫落的耳石恢復至原位, 臨床應用效果較好, 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10]。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治療2 周后實驗組的VSI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BBS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表明倍他司汀聯(lián)合手法復位治療BPPV 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 提高平衡能力,減少復發(fā)率。 分析原因如下: 倍他司汀雖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huán), 但不能改變耳石移位的狀態(tài), 而手法復位根據(jù)患者的病情, 選擇合適的復位手法, 把脫落的耳石復位至原位, 從本質上解除了耳石脫落對機體組織的損傷,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平衡能力; 另外, 手法復位可以提高前庭中樞的代償功能。 倍他司汀與手法復位聯(lián)合治療可使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得到加強, 增加頸總動脈血流量, 有利于患者臨床癥狀及平衡能力的改善, 減輕耳石移位對患者機體組織的損傷。
綜上所述, 倍他司汀聯(lián)合手法復位治療BPPV 的臨床療效顯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及平衡能力, 且復發(fā)率低,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