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摘 要:漢譯外國文學類出版物在國內(nèi)出版市場占有不可忽視的市場份額。此類出版物內(nèi)容包羅萬象,常常涉及外國歷史文化、人文風俗,也時常會出現(xiàn)宗教、政治等敏感話題。本文通過分析漢譯外國文學作品的特點,梳理了編輯工作的要點和策略,目標是使此類出版物既保證政治方向正確,又如實反映原作風貌,同時還能滿足中文讀者的閱讀期待。
關鍵詞:外國文學 漢譯 編輯策略 讀者意識
19世紀末至今的100多年,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增多,外國文學作品通過漢譯的形式逐漸走進中國讀者的視野,成為溝通世界文化的載體,影響著中國的作家與讀者。在民國時期,外國文學譯著的出版就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助推力量。[1]從出版品種來看,外國文學作品在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形成了幾個出版的高峰。[2]進入21世紀后,外國文學作品被更多更快地引進、翻譯與出版。如今,外國文學類出版物已占有相當?shù)氖袌龇蓊~。在七大細分市場(教育、社科、少兒、文學、科技、生活、藝術)中,引進版文學類圖書表現(xiàn)尤其搶眼。[3]以國內(nèi)文學類出版的龍頭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為例,在該社已出版的萬余種圖書中,引進版文學圖書接近4000種。
眾所周知,出版物是特殊的文化產(chǎn)品,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外國文學類出版物也如此。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原作精神且能夠為中國讀者所理解的高質(zhì)量的漢譯文學類出版物,不僅有利于中國讀者汲取外國文學的養(yǎng)分,而且還可以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而原作內(nèi)容導向不過關、譯文質(zhì)量低下、編校質(zhì)量不達標的出版物則會對讀者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或成為“精神毒藥”,或背離原作風貌,或讀來費解、不知所云。
鑒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編輯此類出版物的經(jīng)歷和對漢譯外國文學類出版物的研究,撰寫此文,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的一般特點以及此類出版物的編輯策略,希望對編輯同行有所幫助。
一、外國文學作品的特點、出版要求及編校要點
外國文學作品包羅萬象,常常涉及外國歷史文化、人文地理、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有些還涉及哲學、藝術、經(jīng)濟、政治等專門學科,部分作品還會談到中國,而立場、態(tài)度往往褒貶不一。這些特點要求編輯在審稿和編校過程中處處留心,認真把關。要對稿件中的政治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等保持高度的職業(yè)敏感,對格調(diào)不高、導向有問題、褒西貶中的內(nèi)容及時進行處理。此外,外國文學作品的以上特點也要求譯者須具備豐富的背景知識、文化知識、研究積累,以及相當?shù)恼Z言水平。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充分理解原文,才能將之轉(zhuǎn)化為地道的中文譯文。
(一)內(nèi)容要過政治關,避免出現(xiàn)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和格調(diào)問題等
這一條適用于所有出版物。針對外國文學類出版物,我們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幾種情況。首先,宗教話題是外國文學特別是西方文學不可避免的一個方面,在一些外國文學作品中時有出現(xiàn),比如:班揚的《天路歷程》。編輯要把握好尺度,避免出版物中出現(xiàn)宣揚宗教思想和宗教教義的內(nèi)容。其次,一些外國作家持有一定的政治立場,個別作家對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和中國有敵對情緒,此類作家的作品中涉及相關內(nèi)容時往往會表現(xiàn)出偏見,甚至是詆毀,有些較明顯,有些則很隱蔽。比如:筆者做過的一部文選類書稿原稿中就曾經(jīng)選用過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篇影射蘇聯(lián)社會主義制度的文章。該文言辭偏頗,含沙射影,敵視情緒嚴重。對于這樣的文學作品,編輯要時刻保持職業(yè)敏感,格外留意這樣的作家作品,嚴把政治關,守住“思想陣地”。再次,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的價值觀有問題,或宣揚頹廢的思想和情緒,或格調(diào)低下,或?qū)蝈e誤,都是不宜出版的??傊?,編輯要嚴格做好把關工作,要時刻牢記:出版物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強,屬于創(chuàng)造精神食糧的“特殊行業(yè)”,也是政治上的“敏感地帶”。務必胸懷大局,把關守土,來不得半點麻痹與懈怠。[4]
(二)譯文的理解到位,要符合原著精神,反映原作風貌
漢譯外國文學類出版物的特殊性在于,其內(nèi)容基于外文原作,而非百分百原創(chuàng),因此譯文應盡量符合嚴復先生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的翻譯界一致認同的“信”“達”“雅”標準,至少首先要做到“信”。由于外國文學類出版物題材廣泛,常常涉及歷史文化、人文風俗,以及哲學、地理等專門學科,加之譯者有時翻譯匆忙或缺乏充分的背景知識支撐,所以一般來說譯文中都會或多或少出現(xiàn)一些由于理解偏差而引起的誤譯。作為編輯,我們可以通過細讀外文原文和比對中文譯文的方式,反復推敲譯文,在譯文明顯有悖于原文,或者譯文不合邏輯、不合常識的地方多停留和思考,通過查證或者請教譯者和其他專家的方式,確保譯文理解準確無誤。
(三)中文表達要地道、順暢,要符合中文讀者的語言習慣
編輯在編校漢譯外國文學類出版物的過程中要始終以中文讀者的語言習慣、思維習慣、文化背景為重要參考,去除譯文中的翻譯痕跡,也就是去除明顯帶有外文語言結構,行文邏輯不符合漢語習慣的地方。目的是使譯文能夠用地道的漢語傳達外文原作的精髓,使譯文符合中文讀者的閱讀期待。換句話說:“文學翻譯應該用恰當?shù)哪繕苏Z語言形式再現(xiàn)原作的文學性,使目標語讀者能夠充分理解譯作,接受譯作,從而實現(xiàn)譯作的社會價值。”[5]譯者和編輯要努力使?jié)h譯文字流暢,通“達”至中文讀者,這樣才能實現(xiàn)出版的價值和意義。
二、外國文學類出版物的編輯策略
對于第一點,編輯可以在審稿時,通過嚴把政治關的方式處理掉。對于第二點和第三點,我們可以在編校時通過采取以下策略,確保編校質(zhì)量。
(一)追本溯源,確認出處權威
編輯拿到的漢譯文學類書稿中,時常會出現(xiàn)譯文與原作不符的情況。剔除譯者打字疏漏和理解錯誤的原因,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原因就是譯者翻譯所基于的原作版本不夠權威,從而在“根”上出了錯。編輯需要和譯者確認譯文對應的外文版本,追本溯源,確認原作版本權威、文字準確,在此基礎上進行編校。
(二)初讀意在收獲整體理解和感性認識
編輯加工的整體性原則要求我們首先要通讀原文再作修改。只有對全文通覽之后才會對文章做到心中有數(shù)。[6]在做外國文學類稿件時,編輯首先要通讀外文原文,重點放在全面準確地理解原文。通讀外文原文的目的是獲得對原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應以理解文義和理清脈絡為重點。此時不必糾結于對原文細節(jié)的不理解或存疑之處,可以把這樣的地方做標記,然后暫時放下。通讀原文的好處是能夠?qū)υ鞯闹髦己惋L格特點有個總體性的把握,這對于后面譯文編校十分有益。
讀過外文原文之后,再來讀中文譯文。這一步的重點放在檢查譯文是否符合原文。通常來說,合格的譯者在翻譯時都會對外文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查證工作,譯文一般都是有一定依據(jù)的。編輯初讀譯文時,時常會對之前讀原文時存疑的地方有一種撥云見日之感。讀譯文是從譯者那里學習和獲取信息的一個步驟。同前面一樣,對譯文的存疑之處,包括理解方面、語言文字方面、邏輯關系方面等,都可以做標記,為后面的工作留下回查的痕跡。
(三)再讀注重打磨書稿,站在讀者的角度推敲再推敲
經(jīng)過初讀,編輯對原文和譯文獲得了整體的感性認識之后,就可以進入細讀打磨的環(huán)節(jié)。考慮到外文和中文行文的思維邏輯不同,句子結構有別,建議以段為單位進行編輯加工,因為一般來說,段落是能夠相對獨立描述某一場景,體現(xiàn)某一觀點的基本單位。在細讀打磨環(huán)節(jié),編輯要注意比對外文原文和中文譯文,重點要做到“信”和“達”,對于明顯的漏譯、誤譯要做處理。要善于根據(jù)之前的整體理解、邏輯判斷以及背景查證發(fā)現(xiàn)誤譯。對于誤譯或疑似誤譯,特別是超出編輯自身專長領域的部分,要積極請教作者和專家,進行排查和處理。這十分考驗編輯的職業(yè)能力和工匠精神。為了書稿的質(zhì)量,必須在整個編校環(huán)節(jié)做到一絲不茍。
細讀段落的過程中,編輯會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譯文都是在吃透了原文要義的基礎上,打破了原文段落中句子間的既有結構,按照中文讀者熟悉和習慣的行文邏輯重新組織語言。編輯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對于外文和中文的語言差別要敏感,心中要有讀者,時刻提醒自己書稿最終是要服務于目標讀者,要盡量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編校書稿。在譯文部分,編輯時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照搬外文行文邏輯的譯文,讀起來十分別扭,甚至會有不知所云之感。這是編輯在編校工作中應努力修改,竭力避免的。以下是筆者在工作中總結的幾個常見的打磨、潤色中文譯文的方法,可以使譯文更符合中文讀者的閱讀期待。
第一,編輯要做到“心中有讀者”,通過適當增補背景知識的方式,提高譯文的可讀性。例如,筆者在編校一部書稿時,有一篇節(jié)選文出自托馬斯·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一部歷史》(French Revolution:A History)。該節(jié)選描寫了法國大革命時,革命者涌入巴士底獄的混亂場面。這個短短的節(jié)選文段中人物眾多,成分復雜,分屬各派。譯文原稿中沒有提供充分的背景知識,編輯在做編輯加工時疑問重重。經(jīng)過請教作者,理清了人物關系和背景,再通過補譯的處理,提高了譯文的可讀性。
第二,在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一個譯者把一種文字轉(zhuǎn)換成另一種文字的過程也是闡釋文本的過程,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調(diào)動自己先行具有的視界與原作視界融合而形成的翻譯局面。”[7]當原作中特有的概念和詞匯在目標翻譯語言中沒有對等概念和詞匯的情況下,編輯可以通過加注的方式注明,或者通過修改譯文,采取轉(zhuǎn)譯的方式,用中文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處理。
第三,為了使譯文連貫、通順,我們時常需要在譯文中通過增補適當?shù)倪壿嬯P系詞、必要的連詞或者是前后文提示詞的方式,讓譯文為中文讀者所理解。
第四,在“信”和“達”的基礎上,編輯可以進一步潤色打磨書稿,向“雅”的目標努力。要注意譯文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要符合原作風格和意蘊。要注意中文的行文之美,在譯文用詞重復、單調(diào)之處,做一些同義詞替換。對于冗長拖沓的地方和文字晦澀不明的地方可以進行適當加工,使譯文簡潔順暢。
編輯工作的本質(zhì)是一種針對精神領域生產(chǎn)的優(yōu)化。[8]在編校、打磨譯文的過程中,編輯要充分發(fā)揮主體創(chuàng)新性,改必有據(jù),改是為了優(yōu)化、提升稿件質(zhì)量,是為了盡可能地貼近原作的風貌,是為了滿足目標讀者的閱讀期待。
(四)收尾訂正語言文字錯誤,保證一般意義上的編校質(zhì)量
前面三個環(huán)節(jié)的重點放在了譯文的準確性和文字質(zhì)量上。在完成了這些環(huán)節(jié)之后,我們有必要進行一輪語言文字方面的通讀和收尾工作,重點解決編校方面的一般錯誤,確保語言文字質(zhì)量。編校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共性的問題,可以通過做專項處理的方式,集中解決。
總之,編輯要在工作中充分發(fā)揮個人智慧,注意總結、積累經(jīng)驗,形成編校策略,懷著崇高的職業(yè)使命感,對書稿進行深入細致的加工。要知道,“編輯的二度創(chuàng)作是作者作品走向社會讀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9]
三、結語
文學類出版物作為文學的物質(zhì)載體,成為文學思想傳播的主要承擔者,讓閱讀者觸摸歷史、釋放情感。[10]作為出版中心環(huán)節(jié)的責任人,編輯需要時刻牢記傳播人類文明的使命與責任,不僅對出版物本身負責,更要對作者和讀者負責。編輯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嚴把政治關,在編校上做足功夫,保持一絲不茍的職業(yè)精神,才會讓外國文學類出版物更加符合中國讀者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才會讓中國讀者分享優(yōu)秀的世界文學成果。
參考文獻:
[1]李仕樺.民國時期外國文學譯著出版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建構[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7).
[2]何輝斌,鄒愛芳.論20世紀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總體版圖——基于書目計量學的研究[J].外國語,2019(5).
[3]毛麗穎,鄭佳.整體市場指數(shù)微降 引進版文學類搶眼[N].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螅?017-01-24.
[4]張芬之,周楊.圖書出版必備[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
[5]高雷.論文學翻譯出版中譯者、編輯與目標讀者的視域融合[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20(2).
[6]吳平,蘆珊珊.編輯學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7]黃忠順.文學經(jīng)典的重復出版及其圖書采訪問題[J].圖書館論壇,2011(2).
[8]李廣欣.求實而蹈遠,砥礪以前行——編輯學理論探索與發(fā)展70年回溯[J].科技與出版,2019(9).
[9]耿成義.編輯主體的讀者意識[J].編輯之友,1998(3).
[10]王洪武.2008年文學類圖書的現(xiàn)狀和走勢[J].編輯之友,2009(1).
(作者單位系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