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摘要:目的:研究小柴胡湯加減法用于中風后眩暈的價值。方法:2019年3月-2021年2月本科接診中風后眩暈病患78例,隨機均分2組。試驗組采取小柴胡湯加減法,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對比療效。結(jié)果:針對總有效率,試驗組100.0%,比對照組79.49%高,P<0.05。結(jié)論:于中風后眩暈中用小柴胡湯加減法,利于療效的提升。
關(guān)鍵詞:眩暈;療效;中風;小柴胡湯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3-125-01
目前,中風作為醫(yī)院常見病之一,容易致人殘疾和死亡,且多數(shù)病患在對癥治療后會遺留有后遺癥。相關(guān)資料中提及,對于中風病患而言,可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眩暈癥狀,若不及時干預,將會加重其病情,延長康復時間[1]。盡管,通過常規(guī)治療能夠抑制中風后眩暈的進展,但總體療效欠佳。而小柴胡湯則具備較強的和解少陽之功效,能夠利三焦,對氣血津液進行調(diào)節(jié),并能起到暢達氣機的作用,可促進患者眩暈癥狀的緩解,從而有助于減輕患者痛苦。本文選取78名中風后眩暈病患(2019年3月-2021年2月),旨在分析小柴胡湯加減法用于中風后眩暈的價值,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9年3月-2021年2月本科接診中風后眩暈病患78例,隨機均分2組。試驗組女性17例,男性22例,年紀在45-76歲之間,平均(59.32±5.83)歲;病程在1-35個月之間,平均(15.21±2.97)個月。對照組女性18例,男性21例,年紀在46-75歲之間,平均(58.97±5.42)歲;病程在1-34個月之間,平均(15.03±2.58)個月?;颊呓?jīng)影像學等檢查明確診斷,精神正常,意識清楚,資料齊全,無藥敏史。2組病程等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1)嚴重感染者。(2)過敏體質(zhì)者。(3)中風前有眩暈癥狀者。(4)其它原因所致眩暈者。(5)有嚴重并發(fā)癥者。(6)精神病者。(7)依從性極差者。(8)肝腎功能不全者。(9)惡性腫瘤者。(10)資料缺失者。
1.3 方法
2組都接受常規(guī)治療:控制血糖、營養(yǎng)神經(jīng)、降壓、改善腦代謝與降脂等。氟桂利嗪,單次用藥量10mg,口服,1次/d,療程為10d,本藥品由“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10930003。舒血寧,單次用藥量10ml,用0.9%氯化鈉溶液(100ml)稀釋后,對患者施以靜脈滴注治療,每日1次,療程為10d,本藥品由“神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13020795。試驗組加用小柴胡湯加減法,詳細如下:(1)組方。黃芩,9g;大棗,5枚;柴胡,12g;半夏,9g;甘草,3d;黨參,12g。氣血虧虛加葛根9g、黃芪15g與當歸12g,瘀血阻滯明顯加川芎9g與桃仁、紅花各12g,痰濁蒙竅加白術(shù)12g、茯苓15g與陳皮、厚樸各9g,肝腎陰虛明顯加熟地黃、枸杞子和菟絲子各12g,肝陽上亢明顯加鉤藤9g與天麻12g,肝火旺盛加龍膽草與梔子各9g。(2)用法。水煎留取湯汁約200ml,早晚分服,1劑/d,療程為10d。
1.4 評價指標[2]
按照下述標準評估2組療效:(1)無效,眩暈癥狀未緩解。(2)好轉(zhuǎn),眩暈癥狀有所緩解,有輕度不適感,但不影響日常生活。(3)顯效,眩暈癥狀明顯緩解,但活動后依舊會出現(xiàn)不適感。(4)痊愈,眩暈癥狀消失,無不適感。(好轉(zhuǎn)+顯效+痊愈)/例數(shù)*100%即總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處理經(jīng)SPSS 20.0,t計量資料()檢驗,x2對計數(shù)資料[n(%)]檢驗。若P<0.05,提示差異顯著。
2 結(jié)果
針對總有效率,試驗組100.0%,比對照組79.49%高,P<0.05。如表1。
3 討論
臨床上,中風作為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三高特征,即:高發(fā)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殘率,可嚴重損害患者身體健康,降低生活質(zhì)量。而眩暈則指的是目眩和頭暈癥狀同時存在,據(jù)有關(guān)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對于中風病患而言,其遺留眩暈癥狀的概率在48-50%之間[3]。祖國醫(yī)學中,眩暈被納入“風眩”、“頭眩”和“目?!钡确懂犞校洳C為肝陽上亢、痰濕中阻和氣血虧虛,而少陽經(jīng)氣機不暢則是中風后眩暈的一個重要病因,故,治療應(yīng)從調(diào)整少陽經(jīng)氣這方面入手。
小柴胡湯最早出自《傷寒雜病論》一書中,具有調(diào)和氣血、通利三焦與暢達內(nèi)外氣機等作用[4],其方中含有半夏、黃芩、柴胡、甘草、大棗與生姜等中草藥,當中,半夏具備行氣燥濕與健脾和胃之功效,黃芩具備利膽退熱與清熱養(yǎng)陰之功效,柴胡具備疏肝解郁和升陽達表之功效,甘草具備健脾益氣之功效,大棗具備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效。諸藥合理配伍,可起到安和氣機、調(diào)和肝脾胃與安順營衛(wèi)等作用。此研究,在總有效率上,試驗組比對照組高,P<0.05。經(jīng)小柴胡湯加減輔助治療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緩解,療效十分顯著。為此,醫(yī)院可將小柴胡湯加減法作為中風后眩暈的一種首選輔助治療方法。
綜上,中風后眩暈用小柴胡湯加減法,利于療效的提升,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肖國慶.小柴胡湯加減治療中風后眩暈的臨床療效評價[J].特別健康,2020,(6):92-93.
[2]王晉,史敏,張宏偉.小柴胡湯加減治療中風后眩暈的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20,30(36):356.
[3]盧立朋.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治療中風后眩暈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9,35(11):90,92.
[4]郭偉霞.小柴胡湯加減聯(lián)合耳穴埋豆治療中風后眩暈的臨床分析[J].實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臨床,2017,17(11):50-52.
哈爾濱市巴彥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 黑龍江哈爾濱 15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