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秦簡《隱書》的文本考察

        2021-04-23 07:39:24何家興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簡帛隱語秦簡

        何家興

        2010年初,北京大學入藏了一批從海外回歸的珍貴秦簡牘(簡稱“北大秦簡”)。這批簡牘內容十分豐富,以古書為主,包括多篇文學作品,如《酒令》《隱書》《善女子之方》《從政之經》《公子從軍》《泰原有死者》等。正如整理者所說:“尤其是文學作品和大量反映社會生活、民間信仰的文獻,展示出當時基層社會豐富多彩的一面,使我們對戰(zhàn)國晚期至秦代社會文化的認識大為豐富和擴展?!盵1]一直以來,秦簡以文書、數術、方技為主,很少有六藝類和諸子類;但北大秦簡說明,秦墓仍有詩賦作品。秦雖然禁止《詩》《書》及百家語,但并未說禁止詩賦之類[2]?!峨[書》為出土文獻首見,應與《漢書·藝文志·詩賦略》“雜賦類”亡佚的《隱書》有關。自題“此隱書也”,反映時人的文學觀念和文體認知,體現了早期文體意識的自覺。從文本內容來看,通篇并無諷諫和教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學與政治的疏離以及文本創(chuàng)作的自覺。

        李零做了整理并公布了《隱書》第三則的原簡。通篇用四言賦體寫成,最后一簡的背面有“此隱書也”,點名此書性質。全篇包含三個謎語。三個謎語分三章,各為起訖,除第一簡,前面缺兩三簡,后面缺兩個字,大體完好。其敘述形式,一般是先出謎語,用黑點隔開,然后說已猜到是什么,最后揭出謎底[3]。在整理者的基礎上,本文結合傳世文獻,考察《隱書》的文本來源、形態(tài)以及文學價值等。簡帛文獻有助于改變早期文學史的靜態(tài)書寫模式,應立足于文本的地域來源,充分考慮文學的空間分布和代際傳承。

        一、《隱書》的文本來源

        文本分析是文學研究的基礎。文本形成是一個歷時的動態(tài)過程。關于簡帛文獻的性質,黃德寬認為秦漢時期的簡帛文獻,很多應該早于墓葬和抄寫的年代,作為語料使用時,對其時代的判斷也要做具體分析,就目前研究所獲得的認識,文獻出土地并不一定就是語料的產生地。只有通過對不同地域文獻用字的比較分析,明確某些用字現象確實為某地所特有,這類材料才能作為地域性語料運用[4]。這些觀點適用于文學史料分析。對待新出簡帛,避免文本年代與史料屬性的單向聯系,應樹立動態(tài)的理論視角,充分考慮戰(zhàn)國秦漢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重視文本的底本來源,考察其生成背景和地域屬性。

        出土秦簡的墓葬主要集中在湖北云夢、荊州兩地。北大秦簡《道里書》主要記述江漢地區(qū)的水陸交通路線和里程,其中,水名都是湖北境內的河流;地名則大多在秦南郡范圍內,尤以安陸、江陵出現最多。整理小組推測這批簡牘可能出自湖北省中部的江漢平原,并結合“質日”,判斷這批簡牘的抄寫年代大約在秦始皇時期。從《從政之經》及《道里書》之類文獻來看,這批簡牘的主人應是秦地方官吏[1]。整理小組的推斷對文本來源具有參考意義。

        語言是文學表達的外在形式,也是時代變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尺。從語言文字入手,考察文學史料的文本屬性具有可行性。語氣詞“殹”“也”具有明確的地域特色。“殹”是秦國方言詞,具有較強的地域特征;而語氣詞“也”并見于秦地和六國文獻。黃德寬認為秦文字主要用“殹”為“也”,秦簡中用“也”之例,可能受到他國文字的影響,而《日書》多用“也”則可能是楚文字的影響所致[5]。有學者詳細梳理了睡虎地秦簡“殹”“也”,認為秦公文類僅用“殹”,私人文書則多用“也”。在私用文本中,沒有放棄使用“也”。這類文獻應為受過秦語教育的舊楚人的私人書面語[6]。田煒考察了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于陳起》中“殹”“也”并用現象,結合一些特征字詞,認為此篇是戰(zhàn)國后期根據楚文字底本轉抄而來的,盡管從整體上說,秦人對楚國文獻的改寫是很成功的,使文本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由于種種原因,這種轉寫而來的本子帶有一些戰(zhàn)國古文的遺留[7]。這種分析具有啟發(fā)意義,可為相關簡帛文獻整理與研究提供參考。

        《隱書》簡短且有殘缺,但是“殹”“也”“矣”三個語氣詞同時出現,為文本來源考察提供了絕佳材料,呈現了文本用字的復雜性。

        終日戰(zhàn)殹,不智(知)死所。①

        澤(釋)之隱者,吾有已(以)智(知)之矣。

        《隱書》二

        澤(釋)之隱者,吾有〔以〕智(知)之矣。

        此隱書也。

        《隱書》三

        “殹”“也”的分布與使用屬性有關。楚地出土的秦漢簡帛,一般來說,私人著作如《日書》等、文學性作品如馬王堆《經法》《縱橫家書》等多用“也”。在同一篇目中,同時出現“殹”“也”“矣”,可能源于底本或書手的地域背景。抄寫者一開始按照秦文獻規(guī)范把“也”轉寫成“殹”,后來直接按底本或書寫習慣寫成“也”,書寫更為便捷。另外,《隱書》“唯”記錄連詞“雖”,具有明確的地域特征。楚地簡帛中,“唯”記錄發(fā)語詞“唯”或連詞“雖”,其中后者為習見用法,如“唯(雖)成弗居”(《三德》8),“唯(雖)余孤之與卡二(上下)交”(《湯處于湯丘》11)等;而秦簡中“雖”則寫作“雖”。由此可見,在出土楚文獻中,“雖”仍寫作“唯”,而在秦文獻中,“雖”已寫作“雖”[8]。《隱書》“唯(雖)禹莫如”,帶有楚地文本用字特征?!峨[書》“旁(方)不盈尺”中的“盈”字寫法,據李零介紹,與上博簡《周易》簡9和清華簡《系年》簡123(加了水旁)相似[3]。從文本內容來看,“六博”場景描寫與楚辭《招魂》存在相似,如:

        《隱書》二《招魂》中麤而外略,室相追而巷相索。勝者爲主人,不勝者爲客。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并進,遒相迫些。兵城兵城,方不盈尺。精士十二人,半黑半白。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從古書記載來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齊楚兩地的諧隱之風最為盛行?!峨[書》屬于特定場合使用的古書類文本。從文本生成的規(guī)律來說,有篇名和固定格式的作品,應經過一定時間的積淀。秦國在戰(zhàn)國后期不斷蠶食楚國領土,并在新占領地推廣使用秦文字,很多楚國文獻因此被轉寫成秦文字。秦簡《隱書》源于戰(zhàn)國底本,具有楚文化因素,屬于楚地文本的秦化。

        簡帛語氣詞對于傳世文獻的底本來源,也有參考價值。很多學者探討了荀賦的楚文化因素,特別是“小歌”部分,與楚辭有很多相似語辭和文句[9]。其中,語氣詞“與”有助于進一步證實?!抖Y》《云》《蠶》三賦句末語氣詞用“與”?!芭c”字具有地域特征,只見于楚簡中,共出現22次,在秦簡中一例也見不到。秦地語言可能不使用這個句末語氣詞[8]。

        戰(zhàn)國是一個文本傳播和文化交流的劇變時代。楚簡中有很多齊、晉文字的蹤跡,充分顯示文本的復雜性,也說明分裂狀態(tài)下的華夏文化一體性。因此,對古書類簡帛文獻不能靜態(tài)考察。秦漢簡帛有很多楚地文化的遺留。地域文化對文學具有深層影響,可以跨越多個朝代,特別是在民間俗文學中,這種延續(xù)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二、《隱書》的文本形態(tài)

        《新序·雜事二》記載無鹽女向齊宣王出示隱語,“宣王大驚,發(fā)《隱書》而讀之”。石光瑛稱:“‘隱書’二字見此,與《漢志》名稱正同”[10]?!墩f苑·正諫》記載晉平公“問之隱官”。這些隱官進獻隱語或隱戲,掌握很多相關史料或典故,可能負責編纂《隱書》。由此可見,春秋戰(zhàn)國時代應有《隱書》文本。然而,早期《隱書》文本形態(tài),只能通過荀賦推測。秦簡《隱書》再現了先秦文本的真實形態(tài),有助于了解文本結構和句式用韻等。

        (一)結構內容

        娛樂文本具有特定結構和操作程式?!秴问洗呵铩彂[·重言》記載成公賈說“臣非敢諫也,愿與君王隱也”,顯示“隱”的游戲互動性。根據古書記載,游戲之“隱”一般有“設隱”,即進隱題;“射隱”,即猜隱,如“人有設桓公隱者”“桓公不能射”(《韓非子·難三》);猜隱的過程,也稱“占”,如“占之為何”(《說苑·正諫》),“占之五泰”(《荀子·賦》);最后,游戲結束,無論是否猜中,以“歸之”,如“請歸之禮”等。

        荀賦秦簡《隱書》備注設隱有物于此……臣愚而不識,敢請之△有物居此……《隱語》二、《知》賦無開端套語,直陳謎面。射隱△曰……夫是之謂~理/請歸之~釋之隱者,吾有以知之矣……以~說之,殆類~~。隱者,當是一種職業(yè),指專門解釋此類隱語的人[11]。

        荀賦的文本結構比較一致,上半部分設隱,下半部分射隱;而《隱書》第二則較為特殊,先后兩次描述謎面,如:

        兵城兵城,旁置四矩。端覽在旁,啼呼在后。終日戰(zhàn)矣,不知死所。

        ·釋之隱者,吾有以知之矣。

        兵城兵城,方不盈尺。精士十二人,半黑半白,中麤而外略,室相追而巷相索。

        勝者爲主人,不勝者爲客。

        以弟說之,殆類六博。

        李零認為:“以下是和六博有關的第二個謎語,它和第一個謎語不同。第一個謎語是講開局之前,第二個謎語是講開局之后。”有學者認為第一個謎面已經說“終日戰(zhàn)也,不知死所”,則非開局之前。前一則謎語是言六博時的場面情況,此一則是言六博的具體操作形式[12]。

        從文本結構來看,荀賦“臣愚而不識”“敢請之”“△曰”“請歸之”,具有秦官書的部分特征;而秦簡《隱書》則相對簡單,帶有民間娛樂氣息。特定場合的文本,如誓辭、誥辭、判辭、祝辭等已經形成特定范式。這些特殊文體游離于史傳、詩賦等主流文體之外,有時作為敘事的一部分,糅合在相關文體中,但常常會發(fā)生變異,無法準確再現?!峨[書》的獨立再現有助于了解早期真實的文本體式。

        《文心雕龍·詮賦》:“隱語之用,被于紀傳;大者興治濟身,其次弼違曉惑。蓋意生于權譎,而事出于機急;與夫諧辭,可相表里者也?!边@里談到隱語的功用,基于《左傳》《國語》等紀傳的記錄。很多學者將隱語修辭與漢賦箴諫聯系起來。荀賦帶有明顯的儒家禮樂文化;《隱書》則屬于純娛樂文本,顯示文學表達與政治教化的疏離。

        (二)句式用韻

        子慕予兮善窈窕

        《山鬼》

        援玉枹兮擊鳴鼓

        《國殤》

        昔之獵兮余不與

        施之績兮而奮之

        《子儀》

        從清華簡《子儀》來看,秦楚雙方賦歌均用語辭“兮”,但秦歌以四言為基本句式,楚歌則句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兼?zhèn)?,呈現了明確的地域特征。從荀賦和《隱書》來看,謎面為四言韻文為主,謎底則句式靈活,呈現了韻散結合的特點。

        從用韻來看,《隱書》韻腳多為魚、鐸部。簡帛韻文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北大秦簡《祠祝之道》、清華簡《祝辭》《禱辭》等巫祝類文獻多用陽部韻。魚部、鐸部分別是陽部的陰聲韻和入聲韻,具有嚴格的對轉關系。這種用韻規(guī)律與楚文化密切相關,特別是黃老學派文獻。楚地黃老著述多為韻文,其中韻腳與黃老學派的思想有著密切聯系,如“陽”“明”“長”“強”“皇”“昌”“祥”“亡”“殃”“行”“生”“成”“定”“爭”“靜”“形”“刑”“名”“命”“令”“精”“敬”等,此類陽部字與耕部字作為韻腳頻率極高[13]。由此,可以進一步說明《隱書》和荀賦的楚文化淵源。其中,《禮》賦謎面韻腳“章、明、葬、強、王、亡、王”,全用陽部韻,一韻到底;《針》賦謎面也是陽部韻;《知》謎底韻腳,用耕部韻;《云》賦則較為復雜,使用“兮”字句。

        三、《隱書》的文學史價值

        新出文獻為文學史研究注入新活力,帶給我們很多啟示。正如李學勤所說“孔壁中書、汲冢竹書、商周金文、殷墟甲骨……每一次重大的發(fā)現,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到那個時代的學術生態(tài)”[14]。秦簡《隱書》再現了《漢書·藝文志》早期文本形態(tài),具有重要目錄學價值。顏師古注引劉向《別錄》云“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喻”[15],應有一定的文本依據。劉向校書之前,古書多為開放性文本。多數漢代文獻實際上是戰(zhàn)國秦漢文獻的匯總,且以戰(zhàn)國文獻為主[16]。從語氣詞分布和相關語辭來看,《隱書》可能為戰(zhàn)國文本,呈現出獨特的文本結構和形態(tài)。自題篇名反映了時人的文體意識,深化了我們對這種體裁的認知。很多學者探討隱語的寫物手法與漢賦鋪陳之間的關系。其實,這種傳統(tǒng)有著悠久的歷史。《隱書》的寫物手法與秦漢時期的相術十分相似。

        (一)篇題與文體

        秦代從“書同文”到“文同體”,對中國文體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官文書體系的確立,為西漢及后世的官文書體系所繼承[13]?!峨[書》自題篇名,顯示了時人的文體認知。篇名是文體意識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以視為文體觀念的萌芽。篇題反映了古人對篇的內容、結構等方面的認識,是命體的前提。命體是文體觀念發(fā)生的標志[17]。很多學者強調早期文體的“物質性”。文體學研究應“證之以實物”[18]。新出簡帛的篇題稱名、篇章標識等,為我們考察先秦文體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

        從《隱書》竹簡字跡來看,“此隱書也”字體稍大且筆畫稍粗,更流暢,可能是墓主或閱讀者所加,反映其對文獻內容和文體屬性的認定。這種行為就是文本觀念產生的基礎之一。篇題是古代文章學和文體學發(fā)展的重要標志,體現了命篇者對文獻獨立性和結構完整性的準確認知,具有重要的文體意義。北大秦簡篇題內容和形式十分復雜,如自題《田書》;《制衣》第一、二枚簡的頭端分別寫有“折”“衣”二字,當是本篇篇題?!鹅糇V馈分駹┲袂嗝鎸懹小敖造糇V牢鹜觥?,整理者據以為篇題。

        秦代是篇題體系和目錄規(guī)范的形成時代,在中國文體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篇題已具有明確的層次體系,有書名和章名之別。如睡虎地秦簡共有10種。自名篇題有4種,即“《語書》《效律》《封診式》《日書》乙種”;有章名5種,即《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封診式》《日書》甲種和乙種。《封診式》、《日書》乙種都有篇題和章題。秦代文書在篇題的制作上比較嚴謹和規(guī)范,已開篇籍規(guī)范的風氣。這種體式為漢代所繼承并有發(fā)展,如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有一枚專記篇題的木牘,殘成6塊,似為13篇篇名,有《九地》《用間》《勢》等。篇章命名的層級譜系反映古人的分類思想,對文本內容、形式和文體性質的抽象提煉。

        (二)“隱”與早期寫物

        朱光潛提出“隱語是描寫詩的雛形,描寫詩以賦規(guī)模為最大,賦即源于隱語”[19]。游國恩認為,隱的性質無論為體為用,其實都與辭賦相表里,不但楚辭與隱有關,而且戰(zhàn)國時一般的賦乃至許多即物寓意、因事托諷的文章無不帶有隱意味[20]。莊周寓言、荀子賦篇、圖讖之歌等皆為隱語之流,比興寄托也以隱為體[21]。很多學者進一步闡發(fā)“隱”的賦學價值②。其實,《詩經》已有描物寫人的細致刻畫。從出土文獻來看,寫物之法至少可追溯至春秋。春秋時代的金文中有很多狀物,特別是對樂鐘的刻畫,如:

        其音贏小則蕩,龢平均韹;靈色若花。

        余呂王之孫,楚成王之盟仆,男子之臬。余不特甲天之下,余臣兒難得。

        作為余鐘,玄镠盧呂,大鐘八肆,其簉四堵,矯矯其龍,既伸暢虡。 《郘黛鐘》

        是辟于齊侯之所,是小心恭齊,靈力若虎,勤勞其政事

        其萬福純魯,龢協爾有事,俾若鐘鼓,外內闓闢,肅肅嗈嗈,達而倗臬。 《叔夷鐘》

        以上幾例春秋時代的編鐘,有楚地、齊地的。其中,“靈色”,即《詩·大雅·烝民》中的“令儀令色”,描寫鐘的顏色;對鐘聲的描寫,如“外內闓闢”“肅肅嗈嗈”;對鼓架的描寫,如“矯矯其龍,既伸暢虡”;還有對人的刻畫,如“靈力若虎”“男子之臬”等,顯示春秋時代的修辭水平。

        戰(zhàn)國時代有了極大發(fā)展。上博簡有《李頌》《蘭賦》《有皇將起》《鹠鷅》。這四篇文獻屬于屈原之前的“楚辭”[22]。其中,《李頌》《蘭賦》與楚辭《橘頌》十分近似,有很多細致的寫物,如:

        斷外疏中,眾木之紀兮。晉冬之祁寒,葉其方落兮。鳳鳥之所集,竢時而作兮。

        木斯獨生,榛棘之間兮。

        深利幵豆,亢其不貳兮。亂木層枝,浸毀彰兮。

        《李頌》

        緩哉蘭兮,花搖落而猶不失厥芳,浧謐迡而達聞于四方。處宅幽麓……

        《蘭賦》

        《李頌》本為贊頌桐樹的美善之質。作者對梧桐的歌頌,建立在狀物的基礎之上。而“斷外疏中”“深利幵豆”等語,準確地反映出梧桐的特征,并贊美“亢其不貳”的品格,顯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短m賦》中蘭花搖落而猶不失厥芳,清香“達聞于四方”,還有很多擬人化描寫,如“決去選物,宅在幽中”“備修庶戒,逢時焉作”“逴遠行道,不窮有折,蘭斯秉德”等。上博簡辭賦以四言為主,以詠物為特征。四言體式出現較早,在《詩經》中很常見,詠物的體裁在《詩經》中也不鮮見。

        荀賦“鋪采摛文”“假象盡辭”。很多學者將其作為漢代詠物散體賦的直接源頭。這種單向聯系值得重新思考。漢賦具有韻散結合的特點。韻散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散句多用于敘述緣起,文中承接或轉折、歸結時,是文章穿針引線的。韻文則是描寫、形容、夸飾的鋪陳主體。這種韻散規(guī)律與主客答問共同構成漢賦的文本特征?!峨[書》也有這樣的用韻規(guī)律和問答模式;但賦體探源,無論從形式上的對答、手法上的體物,都不應局限于荀賦和《隱書》。問答體是戰(zhàn)國說理文的標準樣式。文體的產生應置于大的文化背景,有一個時段的考慮?!峨[書》寫物手法應有一個源頭。春秋時代的寫物應是賦體的重要源頭之一。

        (三)《隱書》與秦漢相術

        劉勰對賦體起源做了闡釋,認為荀賦是重要環(huán)節(jié)。

        然則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述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觀夫荀結隱語,事數自環(huán)。

        《文心雕龍·詮賦》

        很多學者以此為基礎,探討荀賦隱語的賦學史價值。先秦賦類作品的探源,應該采用多維觀照的視角,找出先秦賦類作品的多個源頭,不能單向線性溯源[23]。從戰(zhàn)國秦漢的文化背景來看,《隱書》在寫物和體式等方面與相術存在密切聯系。春秋時期已有相人之術,據《左傳·文公元年》記載:“元年,春,王使內史叔服來會葬。公叔敖聞其能相人也,見其兒子焉。叔服曰:‘谷也食子,難也收子。谷也豐下,必有后于魯國?!鼻貪h簡帛多有相宅等堪輿文獻。相術資料比較豐富,如馬王堆帛書《相馬經》,阜陽漢簡、銀雀山漢簡《相狗經》,孔家坡漢墓《相宅篇》,居延新簡《相寶劍刀》等。從寫物手法和結構體式來看,秦漢時代的《相馬經》《相狗經》等與《隱書》關系密切。如《相馬經》:

        大光破章。有月出其上,半矣而未明。上有君臺,下有蓬房;旁有績繻,急其維綱。

        蘭筋既騖,狄筋冥爽;悠悠時動,半蓋其明。周草既匿,莫見于旁;時風出本,行馬以驤。

        ……

        其中,“大光”指馬眼大而光亮;“月”形容馬眼上部如半圓的月亮;“君臺”是形容馬眼上的上眼瞼如有四個翹角的房蓋;“維綱”比喻馬眼睫毛,等等?!断囫R經》用賦體寫成,字句整齊,多押韻,多比喻,富有文學色彩?!峨[書》“六博”擬人化“精士十二人”,“梳篦”擬人化“夫為廷史,妻輒執(zhí)賊”;“六博”棋子“半黑半白,中麤而外略”,對弈場面“室相追而巷相索”等,都是細致描摹或擬人,文學性較強?!断囫R經》提到的“南山”“漢水”“江水”等,整理者認為“由此可以推測這是戰(zhàn)國時楚人的作品”[24]。

        古代相書以目驗觀察對象的外部特征(形勢、位置、結構、氣度等),也稱“形法”。從“象數”的角度說,它側重的是“象”。《隱書》寫物、相書寫“象”都源于先民“尚象”意識?!吨芤住は缔o》記載“觀物取象”“制器尚象”,滲透在音樂、造型、繪畫、書法、文字等諸多方面。這是“人法自然”在日常生活、文學藝術中的具體運用,開啟了古代的“象喻”思維。從“象喻”思維的“觀物取象”“以象比德”到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比興、言志,均以“象”為思維中介,通過暗示、象征、比擬、類推等手法,使情景相關、意義相通的事物互通互感,為文學藝術理論的形成提供了一種闡釋方法,衍生出或關聯到“以象比德”“取象比類”“感物言志”“比興”“得意忘象”“托物起興”等藝術傳統(tǒng)[25]。

        隱語“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用隱約的語言、曲折的譬喻描寫,為鋪陳狀物留下空間。問答格局和韻文體式與漢代散體賦存在相似。從《隱書》文本來看,狀物比較平實,而漢賦則多“夸飾虛構”,以窮形盡象、窮物寫貌、精雕細刻為基本手段。二者的差異十分明顯。

        (四)楚地與秦漢文學

        文學發(fā)展呈現階段性特征,所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每個時代的文學呈現多元形態(tài)。所謂“一代之文學”,說的是主流文體。然而,文學的演進具有漸變性和傳承性。文學的代際傳承與歷史分期常常錯位。一種文體或形態(tài)跨入多個時代,并不斷衍生、融合甚至消亡。這種現象源于文學發(fā)展的復雜動因,包括雅俗互動、地域文化、文人集團的流動等。

        地域與文學之間關系密切,有時跨越歷史。出土文獻時代明確、文字存真,為考察地域文學的歷史嬗變提供絕佳材料。秦簡《隱書》《魯久次問數于陳起》帶有楚文化痕跡。漢代馬王堆帛書依然存有很多楚地文化因素。很多文本源于戰(zhàn)國楚人,可能跟漢初統(tǒng)治集團大多來自西楚的社會背景有關。北大漢簡《妄稽》有很多楚地特色與江淮特征[26]。在西漢初期,江淮地方的辭賦作家群對漢代辭賦的發(fā)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27]。傳世文獻也有相關記載?!妒酚洝へ浿沉袀鳌酚涊d淮河以北的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的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項羽欲都彭城,自稱西楚霸王。這些代表了秦漢時期的基本看法。文化的傳承、民俗的演變,有著相對的承襲性和穩(wěn)定性。民俗文化特征并不會簡單地隨著政權的更迭而發(fā)生質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典章制度具有一定的穩(wěn)固性?!稘h書·地理志》說到三楚地區(qū)的文風,首先就提楚歌之盛。項羽的《垓下歌》、劉邦的《大風歌》都是楚歌的代表[28]。因此,從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來看,楚地與秦漢文學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

        結語

        秦簡《隱書》再現了珍貴文本,不同于史傳文獻中的“隱”“隱語”等,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相對于《荀子》五隱,簡文則更為短小,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特征。新出簡帛有助于改變早期文學史靜態(tài)書寫模式,從空間分布、文本流動等角度再現早期文學生態(tài)?!峨[書》帶有楚文化因素,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地文本。從簡帛文獻來看,文本層次十分復雜,涉及底本來源、文本傳播、書手地域等多種因素。因此,秦漢簡帛不能簡單認定為秦漢作品,特別是古書類資料。文學代際不能簡單對應歷史分期,應動態(tài)考察不同文學現象的歷時演變和地域傳播。

        注釋:

        ① “終日”,參看王寧:《北大秦簡〈隱書〉讀札》,武漢大學簡帛網,2017年11月17日。

        ② 參看王長華、郗文倩:《漢賦文體形成新論》,《文藝研究》2004年第4期;郗文倩:《散體賦的文體特征及其隱語源流說——關于西漢散體賦形成的文體考察之一》,《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以及《從游戲到頌贊——“漢賦源于隱語”說之文體考察》,《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馬世年:《〈荀子賦篇〉體制新探——兼及其賦學史意義》,《文學遺產》2009年第4期,等等。

        猜你喜歡
        簡帛隱語秦簡
        《20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文獻美學思想研究》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5期)2023-10-16 04:56:30
        康有為“復辟密札”中隱語之探考
        近代史學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40:02
        讀史長智商:我的“隱語”你懂嗎
        簡帛文獻中的“呂遂”相關問題初探
        云夢睡虎地秦簡,讓秦史“活”起來
        金橋(2018年4期)2018-09-26 02:25:12
        簡帛學的學科分支新論
        社會觀察(2016年7期)2016-11-25 22:45:05
        否定副詞“弗”的主觀化語用特征——以簡帛文獻中的用法為例證
        秦簡“識劫 案”發(fā)微
        古代文明(2015年1期)2015-06-25 07:39:13
        送你一片風景
        民間文學(2015年3期)2015-05-13 12:03:17
        隱語識歹人
        就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中文字幕无码毛片免费看| 看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 亚洲av高清一区三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在线| 在线欧美精品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爽| 日韩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字幕 | 人妻在卧室被老板疯狂进入| 性一乱一搞一交一伦一性| 麻豆密入视频在线观看| 开心五月激情五月天天五月五月天 | 在线观看亚洲第一黄片| 边啃奶头边躁狠狠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毛片| 日本精品av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久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爆| 国产精品情侣露脸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天堂日本亚洲精品| 午夜爽爽爽男女污污污网站| 欧性猛交ⅹxxx乱大交|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君一二三四| 亚洲丝袜美腿在线视频| 4hu四虎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小屁孩cao大人| 亚洲五月天中文字幕第一页| 精品人妻大屁股白浆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性色a|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密臀九色| 内地老熟女老少配视频|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久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豆国产96在线 | 亚洲| 欧洲-级毛片内射| 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国产成人91久久麻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