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琴
摘 要:問題學生產生的因素千差萬別,有家庭的、社會的、學校的及學生個人的,因此,家庭、社會、學??煞謩e根據(jù)其不同成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xiàn)家庭、社會、學校的無縫對接,以成功轉化問題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文章從家庭、社會、學校、個人四方面分析問題學生產生的原因,探討相應的轉化策略。
關鍵詞:問題學生;家庭;社會;學校;個人;成因;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1-0143-02
問題學生是指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影響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進的因素影響,從而導致其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tài),需要在他人的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問題學生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品德、學習、行為、心理等方面。問題學生產生的因素千差萬別,有家庭的、社會的、學校的及學生個人的,因此,家庭、社會、學校、學生個人可分別根據(jù)其不同成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xiàn)家庭、社會、學校的無縫對接,以成功轉化問題學生。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家庭、社會、學校、個人四方面分析問題學生產生的原因,探討相應的轉化策略。
一、 家庭因素
家庭原因是問題學生產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不同的家庭結構及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的是積極影響,有的是消極影響,而受消極影響的學生,極易形成問題學生。(1)在離異家庭、單親家庭、離異重組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管教的時間較少,這給孩子產生問題埋下隱患。(2)在家庭成員關系不和諧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經(jīng)常爭吵,甚至粗話連篇,大打出手,這不僅給家庭生活蒙上陰影,也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的心靈創(chuàng)傷。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人失去信任,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3)在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學的家庭中,有的父母不注重個人的榜樣作用,沒有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的父母不注重傾聽孩子的心聲,不注重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知如何引導孩子積極、和諧發(fā)展,有的家長唯學習成績而論。在這樣家庭教育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兩面性的心理、怨恨心理或不信任的心理。(4)在留守家庭中,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卻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上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其成長中缺少父母在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容易出現(xiàn)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另外,一些年輕父母由于多種原因,將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交給老人,這就是隔代教育。在隔代教育中,部分祖輩的教育方式不科學,思想觀念陳舊,對孩子過分溺愛,容易使孩子與其父母產生情感隔閡,不利于其個性發(fā)展。
解決策略。(1)端正家長的認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子女是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父母給予子女的家庭教育不是一時或短時期的,而是長期的、終身的。因此,家長要端正認知,建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與孩子平等相處,尊重孩子,經(jīng)常與孩子溝通,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成長空間,對待孩子以寬容、鼓勵為主,以引領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尤其不要在公開場合責罵孩子,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也不要使用侮辱性的語言。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成長,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不給問題滋生的空間。(2)擺正家長的位置,明確家長的職責。家長是孩子的第一監(jiān)護人,不要將監(jiān)護責任推給老人或學校、社會,這樣容易出現(xiàn)家庭教育的盲區(qū),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即使工作忙等原因,不能時時陪在孩子身邊,家長也應該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可采取多種方式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要明確表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從而讓孩子形成積極向上的原動力,遠離不良影響。學校要與這部分家長積極溝通,從而與家庭、社會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二、社會因素
青少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自控能力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無法抵制來自社會的各種復雜的誘惑。有的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滋生了拜金主義、享受主義等不良思想,把追求“另類”“與眾不同”作為人生目標,從而迷失方向,并扭曲了其原本純潔的心靈,久而久之,有的學生就成為問題學生。
解決策略。全社會要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進行社會文化保護、身體健康保護、勞動保護、自由權和精神權的保護等,以及司法層面的對學生的專門保護,從而讓學生遠離不良影響,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三、學校因素
學校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主陣地,但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關心很少。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繼而無事生非,并在各個方面全面滑坡,表現(xiàn)得越來越差,成為問題學生。另外,部分教師不重視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導致學生缺乏道德判斷力和行為選擇能力。還有的教師缺少耐心和愛心,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不是耐心地傾聽,而是挖苦、譏諷、責罵,從而導致學生失去在學校生活的興趣,而將校外當成樂園,并沾染不良習性。
解決策略。陶行知先生說:“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币虼?,教師對問題學生要有愛心、有耐心,做好他們的行為矯正工作。心理研究表明,問題學生的自尊心更強,更渴望平等和成功。教師可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自信心。轉化問題學生,既要從小處著手,也要從大處著眼,可從整體上改善班級學習環(huán)境,抓好班風建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如過集體生日、組織愛心活動、開展讀書日活動等,讓這些學生產生歸屬感,愛班級、愛學校,進而愛學習,以間接和熏陶感染的方式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避免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滋生。
四、個人因素
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影響都是外在的,而自身則是造成問題學生的內在原因。青少年學生處于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自我約束力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對客觀事物難以形成正確的認知,缺乏基本道德判斷,而形成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如懶惰、任性、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等。
解決策略。(1)明善惡、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品質。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家長、社會、教師可通過德育讓青少年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辨別是非善惡,作出正確的選擇,不跟隨作惡。(2)對來自各方面的社會信息,要在頭腦中過濾篩選,運用良知的標尺加以判別。家長、社會、教師可教育學生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屈從伙伴的壓力而做錯誤的事情,并且敢于對其他人做的錯事提出反對意見。即使是跟隨別人做錯了事,自己也要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時,要自覺遵守制度、規(guī)則、法律。
五、結語
問題學生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家庭的,有社會的,有學校的,也有學生自身的,而實現(xiàn)問題學生的轉化,也要從多方面入手,家長、社會、學校、學生都要找到問題出現(xiàn)的根源,而不能盲目進行教育。在問題學生轉化中,每一種解決策略都不是孤立的,而應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家長、學校、社會可通過無縫對接,從根源上杜絕問題學生的產生,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融入社會,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參考文獻:
[1]王沛.新媒體視域下普通高中學困生轉化策略[J].江西教育,2020(15).
[2]李英鵬.用我的真情換你的自信——小學語文教學中轉化學困生的策略[J].寧夏教育,2020(05).
[3]牛建策.中小學班級管理中學困生轉化策略[J].天津教育,2019(30).
[4]沈光銀.重視英語學困生提高整體英語水平探討[J].成才之路,2019(36).
[5]尹繼彩.初中班主任如何轉化學困生的有效策略[J].內蒙古教育,2020(03).
[6]周先華.淺談小學數(shù)學學困生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J].黑河教育,2019(10).
[7]肖靜.運用微課實現(xiàn)小學數(shù)學學困生轉化的個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Problem
Students' Transformation
Zhang Xiuqin
(Yumen No.3 Middle School, Jiuquan Prefecture, Gansu Province, Yumen 735211,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factors of problem students, such as family, society, school and individual students. Therefore, family, society and school can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causes to realiz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of family, society and school, so as to successfully transform problem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ir healthy grow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roblem students from four aspects of family, society, school and individual,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problem students; family; society; school; individual; cause;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