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的學習生活應該是豐富而有趣的。然而,受諸多因素影響,學校能給學生提供的自然空間往往是極為有限的,學習的彈性不足、活力不夠。封閉式的課堂學習,也正慢慢扼殺學生對自然關切、對生活探問、對成長規(guī)劃的興趣與渴望。學校的耕讀文化,積極踐行“勤耕善讀”理念,以重建成長目標、重塑空間環(huán)境、重構課程內(nèi)容、重樹成長自信為旨歸,讓耕讀文化的智性之光、人文之光照亮學生未來的成長之路。
【關鍵詞】耕讀文化;課程基地;學習場域;自主生長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10-0055-03
【作者簡介】楊玲麗,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吳綾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000)校長,高級教師。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吳綾實驗小學以“生生園”耕讀文化課程基地為載體,傳承與發(fā)展耕讀文化,在積極的探索與實踐中,經(jīng)歷了從文化建園、文化助學到文化育人的自我積淀過程,學校的文化也在不斷走向豐厚與廣博。構建開放式自然田園、體驗式種植基地、互動式主題場館、數(shù)字化信息平臺四大空間場域,為學生親近文化、體驗探究,提供更多的學習成長機會。
一、耕讀文化課程基地的建設理念
耕,勞作,實踐,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是獲取真知之基。讀,讀書,學習,是成長提升之徑,是明理成人之要。學?;谧陨硖厣?,秉持“耕讀”文化精髓,以“勤耕善讀”為核心理念,以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標,培育親自然、善生存、會學習、愛生活的“站在大地上的新時代兒童”。
“勤耕善讀”有四層要義:一是仁愛情懷。耕讀文化下的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有護佑弱小生靈的溫暖行動,有保持生態(tài)平衡的基本認知,懂得萬物順應節(jié)律的根本道理。二是勤樸品格。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學校要讓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三是實踐精神。實踐出真知,一切真實的發(fā)現(xiàn)都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耕讀文化下的學生,是務實之人,是擁有科學精神的人。四是善學能力。學會學習、實踐創(chuàng)新,是當下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素養(yǎng)。在知識爆炸的今天,一個人的能力大小不僅取決于擁有了多少知識儲備,而在于是否擁有持久的動力源與強大的學習力,在于是否擁有創(chuàng)新品質。
二、耕讀文化課程的整體建構與實踐行動
(一)打造開放和諧的空間場域,優(yōu)化環(huán)境育人功能
1.體現(xiàn)自然天性。
學校在耕讀文化理念下,建設了35畝的“生生園”,以彰顯自然本色為主。園內(nèi)草木蔥蘢,飛鳥群集,清溪遍流,湖亭相映,廊橋迂回,茅屋掩映,一派自然和諧的鄉(xiāng)村秀景。園內(nèi)有以蔬菜種植、花卉果樹培育為主的土培區(qū),有以水稻種植、水八仙培育為主的水培區(qū),有以無土栽培為主的智培區(qū),還有大片蘆葦淺灘,盡顯旖旎的濕地風光。
2.構筑適學時空。
校園中的物態(tài)環(huán)境,還需要彰顯應有的課程承載功能。因而,“生生園”課程基地在建設中充分彰顯“時時學、處處學”的理念。阡陌井田中,應農(nóng)時節(jié)氣,學生翻地、播種、管理、收獲;百花園中,學生觀察樹形、花色,記錄花開花落;迷你太湖前,讀標尺測水深、丈量湖周長、觀察水生植物變化……處處可學處處適學,這成為所有師生的共識。
3.彰顯文化氣蘊。
文化應該是看不見的存在,也應該是看得見的存在,也就是說文化有其自身的內(nèi)隱性,但又應處處有其蹤影。學校在耕讀物質環(huán)境的建設上,努力傳承與表達耕讀之勤勉篤實、學習創(chuàng)新的文化追求,將它們?nèi)谌朊恳粔K土地上、每一處景觀中。
(二)建設相融共生的耕讀課程,提升特色文化內(nèi)蘊
1.開發(fā)耕讀課程,指向完整生活。
(1)多向度挖掘校本資源
學校積極轉變課程觀念,確立“校園里一棵樹有一棵樹的育人價值”這一理念,以“讀”“思”“聯(lián)”“構”四步法,實現(xiàn)課程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生?!白x”即入園入境去觀察、發(fā)現(xiàn),以教師的先前經(jīng)驗去審視園中的一景一物,發(fā)現(xiàn)其蘊藏的知識信息、文化精神;“思”即解讀、思考,思考這一眼前的“物”,可能以什么樣的方式給學生的學習成長帶去積極意義;“聯(lián)”即關聯(lián)、聯(lián)系,當一種資源要轉變成學習的課程時,就必須要實現(xiàn)與學生的學習節(jié)律的關聯(lián),需要明確哪些內(nèi)容是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哪些是該舍棄的,即做到準確定位、適當取舍;“構”即設計、構想,這就需要教師在前期的解讀、比照、斟酌中,去設計有意義的課程。
(2)立體化構建課程體系
學校在落實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基礎上,構建了以學科課程為主體,拓展課程、活動課程、特色課程為輔的“一體三翼”式課程模型。拓展課程是基于學科課程的一種自然生長,而活動課程包含了豐富的社團活動、校節(jié)活動、典禮活動等。特色課程是緊扣耕讀文化而開發(fā)建設的十大“生生園”系列課程,以及指向學生成長生活的百讀、百工、百技、百稼組成的“百成課程”。
(3)多樣化呈現(xiàn)教學形態(tài)
其一是學科融合式,以拓展課程為主要載體的學科融合式教學,因其本身就是在學科課程基礎上的適度延展,故這是一種極為自然的融合。每位學科教師,從各自學科的教材出發(fā),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增補刪減。其二是主題統(tǒng)整式,注重跨學科、跨領域的整合,培育學生的橫貫思維以及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其三是項目活動式,在耕讀課程中,對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指導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深層進入,深度學習,教師主要發(fā)揮引路作用。
2.轉型學習方式,培育核心素養(yǎng)。
(1)基于開放合作的同伴探討式學習
耕讀課程的學習,倡導同伴之間探討、互助式學習。特別是一些小課題的研究,由興趣相同的幾個伙伴組成研究小組,設計研究預案,展開實踐探究。在同伴學習中,學生更注重將主體的思考加以表達與呈現(xiàn),在探討中不斷提升思維力。
(2)基于共同成長的親子互動式學習
學生學習成長的歷程,不但應該有學校教育的科學引領與有效施教,同時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與配合。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親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學校努力通過課程、活動,喚醒家長在教育中的角色意識與責任擔當,并借助親子互動活動,倒逼家長進行角色轉型。
3.建構耕讀課堂,燃放生命潛能。
(1)具身體驗,讓“人”在場
“學習場”的建設,離不開生動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式學習,把“人”置于場中央,從而看見“人”的存在。這種情境體驗,凸顯學生的具身認識,通過物型化情境、言語化情境、演繹化情境、數(shù)字化情境的建構,調動學生身體各部分機能的合力運作,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奮度、感知度、體驗度,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2)深度體驗,學“思”融合
情境體驗式教學主要遵循“創(chuàng)境激疑、體驗探究、釋疑表達、運用反思”四步法,使學生在“問”“思”“釋”“用”中實現(xiàn)經(jīng)驗聯(lián)結、深層對話、思辨遷移、運用轉化,凸顯主體思考在課堂學習中的價值意義,培育學生主動思考、批判質疑、創(chuàng)新表達的能力。情境體驗,使課堂變得更加靈動,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人與物之間的對話,得以真正產(chǎn)生,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迸發(fā),教學達到一種真正被激活的狀態(tài)。
(三)貫通多元適切的活動路徑,彰顯文化疊加效應
1.耕讀實踐:觸摸生活的真實脈搏。
每班認領一塊種植的地,認領百果園中的一種樹,定期進行種植實踐、養(yǎng)護管理。每學期,專設“實踐周”,學生人人參與勞動實踐。在勞作實踐中,感受勞動的艱辛,感知生命的節(jié)律,體會收獲的幸福。
2.耕讀社團:綻放學生的個性風采。
學校的耕讀社,從現(xiàn)有資源出發(fā),形成了休閑類、制作類、探究類、文學類、科技類、藝術類等多個類別的社團群,供學生自主選擇。社團堅持人本化、趣味化的理念,活動形式多樣生動,內(nèi)容豐富有趣。
3.耕讀研學:發(fā)現(xiàn)行走的智慧力量。
每年學校組織學生到“生生園”中展開深度的基地研學,學校多部門聯(lián)合開發(fā)了特色研學項目,如春季高年級的研學,就設計了“探秘百木林”“土灶野火飯”“游園路線設計”“春光寫生”等項目,學生在飽覽江南自然風光時,參與到趣味化的探究實踐中,獲得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
4.耕讀節(jié)日:寫就共同的文化記憶。
傳統(tǒng)的耕讀與二十四節(jié)氣密切相關,學校依從四季更迭和節(jié)氣農(nóng)事,設立了“春分開耕節(jié)、立夏農(nóng)創(chuàng)節(jié)、秋分豐收節(jié)、冬至感恩節(jié)”,以二十四節(jié)氣命名,定義不同耕讀節(jié)的獨特內(nèi)涵。每個耕讀節(jié)都蓬勃開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唱響屬于耕讀文化的激昂樂章。如熱鬧喜慶的秋分豐收節(jié),以“品豐收、秀豐收、賽豐收、舞豐收、享豐收、頌豐收”六個篇章,將豐收的喜悅與學生的熱情串聯(lián)起來。學生在體驗勞作、美食制作、自信展演、設計創(chuàng)作、成果分享中,傳遞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