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慧
舞蹈老師每次教學生舞蹈的時候,總會強調“數(shù)拍子”。正如鋼琴老師叫學生彈鋼琴時亦是如此,學生要一邊讀五線譜一邊按下琴鍵。不言而喻,這樣做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為什么在肢體運動進行的過程中要配合語言表達才會使記憶更加清楚呢?是否語言表達和身體部件的運動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回想學生在早讀一邊背《日有所誦》里的兒歌一邊用手比劃時的活躍,更堅定了我的這一猜想。我希望能夠從中找出相應的科學依據(jù),有效增強低年段語文教學活力,釋放兒童的天性,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說的多,學生做得少”的被動局面。
運動對兒童智力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在教育上,實踐必先于理論,而身體的訓練須在智力訓練之先?!庇逃衣蹇苏f:“有健康的身體方有健全的精神?!蔽覀冃枰诰虻木褪菍W生的這一“生命活力”和“充沛的精力”。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我通過兒歌的學習,不斷地發(fā)掘學生的運動細胞,讓語文教學變得靈活起來,學生的參與度也十分高漲。
(一)動中感受語言美
以《日有所誦》為例。這是一部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審美情趣,讀起來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的作品。孩子在不同的誦讀單元都能接觸到自己最喜歡的內容,這些內容不僅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通過形象有趣的語言解開了孩子對陌生事物的疑惑。因此,從上學期開始,我都布置孩子們每天回家背一首詩歌。每天早晨回校的早讀任務,其中有一項就是背《日有所誦》。孩子們整齊、洪亮而熟練的誦讀打動了我,更意外的是個別同學還配上了相應的動作,沉浸在自己的誦讀世界不亦樂乎!鑒于此,我可以每天引導孩子在背誦這些兒歌的時候,都配上自己喜歡的動作。例如:
落葉
秋風秋風吹吹,樹葉樹葉飛飛。
就像一群蝴蝶,張開翅膀追追。
在背這首兒歌的時候,我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一片落葉,站起來隨著風兒左右擺動,一會兒又變成蝴蝶,張開“翅膀”,互相追逐嬉戲,增加孩子誦讀詩歌的趣味性。
再如:
山羊和綿羊
角兒尖尖,胡子長長,借你毛皮,好做衣裳。
角兒彎彎,毛兒卷卷,剪下毛毛,好紡線線。
背到這首兒歌, 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手來比劃羊角,通過用手“捋胡子”和手指“畫圈圈”來感受山羊和綿羊的區(qū)別,這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而言,也是拓展他們對于農村生活知識的一個手段。
語言的表達是一種動,肢體的動作也是一種動,二者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正如人們常說的“肢體語言”,恰是在用肢體的動作來詮釋語言,當兒童自發(fā)地將生動有趣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將自己放進了語言之中,還用擔心他們游離于語言之外嗎?
(二)拍拍手來唱春天
在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日積月累中,出現(xiàn)了8個描寫春天的詞語。春天是美好的,“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百花齊放、百鳥爭鳴…”這樣描寫春天的詞語,還可以從孩子嘴里跳出很多很多。孩子的眼里不乏春天的美景,但是怎樣才能讓這些美好的春景種進學生的心里面,而不是每次提到春天只有單調的四字詞語呢?在教學當中,我就引導學生學唱這首歌——《春天在哪里》。
你聽!“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匆娂t的花呀,看見綠的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美好的春景配上孩子氣的童聲變成了與世無爭的天籟之音,當他們稚嫩的小手和著這聲音,輕快地打著拍子時,你可以感受并快樂著孩子們的快樂,這時不需要老師用太多的語言去為春天做注解,這春景早已在孩子心中隨著有節(jié)奏的拍手聲融化于心。
(三)與自然共舞
孩子的心需要一場旅行,或近或遠。這就需要語文課堂要勇于走向室外——這絕不是體育課的專利。
我希望我的課堂是開放的,對孩子開放,對大自然開放。為什么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為什么老是苦口婆心勸導還是有學生在課堂上發(fā)呆?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我的課堂束縛了孩子的童心,阻止了他們的腳步?記得曾經帶四年級的我,在一次以“觀察植物”為主題的寫作中,帶學生走出了教室,帶他們去花園般的校園里觀察。孩子散布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至今我不記得哪篇文章寫得最好,只記得他們在行走校園之后講述他們的見聞時的爭先恐后。孩子們愿意表達了,這種表達建立在他們和自然的親密接觸之上,他們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如果能將這一做法實踐到低年級的兒童之中,我想效果會更加明顯吧!畢竟“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與自然共舞,不限于一時、一地、一隅。散散步去吧,相信我們亦能耕種好孩子心底專屬于語言的那一塊田園!
通過肢體運動改變語文課堂教學原有的講學模式,可以讓孩子真正活動起來,他們不再是只會聽老師灌輸知識的木偶,他們需要活動,用肢體語言去展示自己對于新事物的理解,表達自己對于新事物的看法與見解,這需要老師更多地去領悟。通過短時間的實踐,這種教學方式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初具效果,但是在實際的實踐當中,還是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難,比如在調動學生的“肢體運動”之時,學生的興奮點一觸即發(fā),如何才能控場,爭取活動的效率最優(yōu)化,還需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