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冰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許昌市中心醫(yī)院超聲科,河南 許昌 461000)
肺隔離癥是以血管異常為基礎的先天性肺發(fā)育畸形[1],在臨床上較為少見,是指發(fā)育畸形的肺組織與正常肺組織隔離形成囊性腫塊,并由異常體循環(huán)動脈供血。這部分肺組織可與支氣管相通,造成反復發(fā)作的局限性感染;與支氣管不相通時則不會出現(xiàn)任何呼吸道癥狀。根據(jù)隔離的肺組織有無獨立的臟層胸膜將肺隔離癥分為葉內型(intralobar sequestration,ILS)和葉外型(extralobar sequestration,ELS),其發(fā)生率均較低,臨床上較為罕見,只有0.15%~6.40%的先天性肺部畸形為肺隔離癥[1]。胎兒肺隔離癥較易伴胸腔積液、肺組織發(fā)育不良等,因此產(chǎn)前早期診斷極為必要,影像學檢查是臨床常用的診斷方法[2]。彩色多普勒超聲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診斷胎兒肺隔離癥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與MRI技術對胎兒肺隔離癥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許昌市中心醫(yī)院經(jīng)產(chǎn)前超聲檢查疑診為肺隔離癥的24例胎兒為研究對象,孕婦年齡23~40(28.2±4.3)歲;孕周18~40(26.3±4.2)周;體質量0.5~4.0(2.00±0.13)kg。納入標準:(1)單胎妊娠;(2)孕婦身體健康;(3)有胎兒肺組織病理診斷結果。排除標準:(1)患有幽閉恐懼癥、躁動、不能配合檢查的孕婦;(2)有MRI檢查禁忌證孕婦。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檢查方法
1.2.1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孕婦取平臥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Voluson E10,美國GE公司)確定病灶位置,并多切面觀察病灶位置、大小、回聲、對周圍組織的壓迫和病灶內血流情況、周圍大血管的相關性、是否合并其他結構畸形、胸腔積液情況,探頭頻率為3.5~5.0 MHz。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胎兒肺隔離癥陽性判斷標準參考《胎兒畸形產(chǎn)前超聲診斷學》[3]。所有患兒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2 d內行MRI檢查。
1.2.2 MRI檢查孕婦取仰臥位,足先進,采用1.5T Avanto MRI成像儀(德國西門子公司)及32通道相控陣心臟線圈先行孕婦中下腹部冠狀面定位掃描,再行常規(guī)胎兒顱腦、胸、腹橫斷、矢狀、冠狀3個平面掃描,對胸腹部行重點真實穩(wěn)態(tài)進動快速成像序列、傅立葉采集單次激發(fā)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以及二維快速小角度激勵序列掃描。掃描參數(shù)如下,T1加權像(T1 weighted image,T1WI):應用快速自旋回波-增強液體衰減反轉恢復(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y,FLAIR)序列,重復時間(time repeat,TR)1 854 ms,回波時間(time echo,TE)24.2 ms,反轉時間(time of inverse,TI)750 ms;T2加權像(T2 weighted image,T2WI)-FLAIR:TR 8 000 ms,TE 132 ms,TI 2 000 ms;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應用回波平面成像(echo planer imaging,EPI),TR 5 499 ms,TE 107 ms,層厚 6.0 mm,層距1.5 mm,矩陣128×128,視野22 cm×22 cm,b值 1 000 s·mm-2;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R 21.0 ms,TE 2.6 ms,層厚 1.4 mm,翻轉角20°,矩陣256×192,視野24 cm×24 cm。MRI檢查確診胎兒肺隔離癥陽性判斷標準為病灶所在肺葉增大,病灶在T2WI呈彌漫性高信號,邊界清晰,信號介于羊水和正常肺組織之間,心臟不同程度受壓向健側移位,可見體循環(huán)來源的供血動脈,在T2WI上呈線條狀低信號影[4-5]。
1.3 觀察指標(1)診斷準確率。診斷準確率=(真陽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診斷價值評價。分別評價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和MRI檢查對胎兒肺隔離癥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敏感度=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兩兩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彩色多普勒超聲和MRI檢查對肺隔離癥胎兒的診斷情況結果見表1。所有患兒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顯示,腫塊均呈偏強回聲或強回聲團塊,內部具有均勻的回聲;腫塊血供來源于腹主動脈或胸主動脈18例,其他6例;伴少量胸腔積液6例,不伴18例。超聲檢查準確20例,誤診4例,診斷準確率為83.3%(20/24)。所有患兒的MRI在T1WI、T2WI上均呈稍高信號影,具有較為均勻的信號,與周邊組織具有較為清晰的分界,發(fā)生部位:膈上型18例,膈下型6例,未見顯著血管流空信號。MRI檢查準確22例,誤診2例,診斷準確率為91.7%(22/24)。MRI檢查對胎兒肺隔離癥的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140,P<0.05)。
表1 彩色多普勒超聲和MRI診斷胎兒肺隔離癥的結果
2.2 彩色多普勒超聲和MRI檢查的診斷價值比較結果見表2。MRI檢查診斷胎兒肺隔離癥的敏感度和陰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和MRI檢查診斷胎兒肺隔離癥的特異度、陽性預測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彩色多普勒超聲和MRI對胎兒肺隔離癥的診斷價值
肺隔離癥的病變肺組織動脈供給來源于胸主動脈、腹主動脈、肋間動脈。絕大部分肺隔離癥患者通過肺靜脈進行靜脈回流,極少數(shù)的患者通過下腔靜脈、上腔靜脈、奇靜脈或肋間靜脈進行靜脈回流。本研究中,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腫塊血供來源于腹主動脈或胸主動脈18例,其他6例;伴少量胸腔積液6例,不伴18例;MRI檢查顯示所有患兒在T1WI、T2WI上均呈稍高信號影,具有較為均勻的信號,和周邊組織具有較為清晰的分界,發(fā)生部位:膈上型18例,膈下型6例;提示MRI檢查在軟組織成像方面具有較高優(yōu)勢,能更好區(qū)別2種類型的肺隔離癥。
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將肺隔離癥病變部位特征性異常血管供應顯示出來,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依據(jù),但在實際工作中其診斷結果容易受到胎兒體位、醫(yī)師操作技術和診斷經(jīng)驗影響,易漏診或誤診;MRI屬于無放射性檢查,對胎兒肺部發(fā)育無創(chuàng)、無害、高效,對組織分辨率較高,干擾因素少,能較好地顯示胎兒胸部正常解剖結構和組織異常結構或病變部位的細節(jié),能提供超聲以外的額外信息。近幾年來,MRI在肺隔離癥產(chǎn)前診斷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廣,當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肺隔離癥的診斷不太明確或需要更詳細評價時,MRI是重要的補充診斷手段[6]。本研究結果顯示,MRI檢查對胎兒肺隔離癥的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和MRI檢查診斷胎兒肺隔離癥的特異度、陽性預測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MRI檢查診斷胎兒肺隔離癥的敏感度和陰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提示MRI對胎兒肺隔離癥的診斷價值較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高。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最早能夠在妊娠16周時將胎兒隔離肺畸形檢查出來,但超聲視野范圍有限,對肝、肺、腸袢進行區(qū)分比較困難。此外,孕婦腹壁厚度、肋骨、脊柱聲影、胎兒體位、羊水過少或過多、雙胎或多胎等情況均會對超聲檢查設備造成干擾,常不能清晰顯示胎兒的胸腹部結構,不能檢測肺靜脈回流情況,有一定局限性[7-8]。20世紀80年代初,臨床對胎兒首次應用了MRI[9]。臨床實踐證實,對妊娠18周的孕婦應用MRI檢查其胎兒肺部發(fā)育具有高效性,同時還具有無害性、無創(chuàng)性[10-11]。MRI檢查視野寬闊,可多切面成像,直觀顯示胎兒肺部病變,軟組織分辨力高,不受母體、胎兒及羊水等條件制約,能夠將病變及其和周圍組織的范圍、內部信號特點及供血動脈來源清晰顯示出來,精確定位到肺葉,對肺功能進行進一步預測[12-13]。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在胎兒肺隔離癥的診斷中,超聲檢查能夠對胎兒進行早期動態(tài)觀察,操作簡單方便,同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準確性[14]。在超聲較難鑒別胎兒異常的情況下,對孕婦及胎兒進行MRI檢查能夠在孕婦及胎兒安全得到有效可靠保證的前提下促進疾病診斷準確率的提升。
綜上所述,產(chǎn)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由于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準確性高而且可以反復動態(tài)觀察的特點仍是胎兒肺隔離癥的首選檢查,但MRI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敏感度、陰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以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優(yōu)勢互補聯(lián)合診斷,并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減少漏診誤診。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小,尚需要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