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這類群體存在的原因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從實際發(fā)展的角度而言,留守兒童的存在一般是弊大于利。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一般是采用隔代教育的形式,由祖輩負擔起家庭教育工作,長期以往,容易對留守兒童的內心造成消極影響。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農村兒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接著重點從家庭、政府、幼兒園和社會四個方面給出一些有效的對應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兒童? 隔代教育?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2-0023-02
一、農村兒童隔代教育的問題
(一)自我認知方面的問題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自我認知意識會逐漸加深,有著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這些都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健康成長的重要依據(jù)。自我評價對一個人的發(fā)展極為重要,他們認識到自己應該成長怎樣的人,未來會向著哪個方向發(fā)展,無論是自我認知,或者是自我評價都是極為重要的,在生活中引導留守兒童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但是長期和長輩生活在同一空間中的留守兒童,會無意識學習老人的某些行為,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進而丟失掉童真本性。加之隔代教育條件下,兒童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長期以往,無論是在生活,或者是人際交往模式中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養(yǎng)成不好的行為習慣。
(二)思想品德方面的問題
對于照顧兒童的隔代親屬而言,他們大多想要彌補對孫子、孫女的虧欠。尤其是在物質條件快速發(fā)展的當下,想要滿足孩子在物質方面的需求,但是卻不會考慮這是否合理,這種過分溺愛的心態(tài)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而且當兒童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祖輩不會過多批評,一昧遷就和忍讓,長期以往,孩子無法認識到自我的缺陷,也影響自我是非觀念的形成。再者,隔代的親屬大多步入老年階段,身體素質下降,對一些社交活動會產(chǎn)生抵觸心理,如若兒童長期與之生活一起,情緒和心理上容易產(chǎn)生波動,這種不安全感被無限放大,不利于兒童的健康發(fā)展。
(三)學習興趣方面的問題
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爺爺奶奶在照顧,農村祖輩的文化水平大多不高,面對幼兒的學習,監(jiān)護人往往會出現(xiàn)無可奈何的情況,不能為其提供一些實質性的輔導。再者,部分隔代教育活動中,祖輩不會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情況,當兒童遭遇一些問題,希望尋求幫助的時候,祖輩監(jiān)護人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長期以往,兒童容易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自主學習的意識會下降,情況嚴重的兒童還會出現(xiàn)厭學心理,不想到幼兒園上學,開始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
(四)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一般是考慮兒童自身的自律意識。農村長輩的學歷不高,缺乏正確的教育意識和方式,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論下容易不利于兒童優(yōu)良品質的形成。相反,對于和父母長期相處的兒童而言,父母會利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引導孩子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發(fā)生矛盾的時候要冷靜對待,引導兒童選擇正確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在農村,長輩缺乏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害怕自己的孫輩受到傷害,則是要求他們受到欺負的時候,立即還口、還手,決不能受一點兒委屈。基于對現(xiàn)代育兒知識的認知不夠透徹,容易讓其陷入到“溺愛”的氛圍中,讓部分留守兒童變得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愈加自私自利。
二、農村兒童隔代教育的對策
(一)家庭層面
家庭是兒童健康成長的主要場所,對他們的自我認知、判斷意識和性格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很大程度和家庭功能沒有得到發(fā)揮有著極為緊密的聯(lián)系。對此,需要需要農村兒童父母樹立良好的教育觀念,積極構建健康的親子關系,拉近和孩子的距離。隔代教育的效果遠遠要落后于親子教育,撫養(yǎng)孩子的義務本應該是親生父母的責任,所以對于父母而言 ,應該時常和孩子進行心理、心靈上的溝通,提供經(jīng)濟上的支持時,也要給予他們更多心理上的疏導。對于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而言,可以經(jīng)常利用智能手機和孩子視頻、互動,詢問他們在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情況,是否有生活和情感上的困境,讓孩子能及時敞開心扉,主動和家長進行溝通,減輕心理上的負擔。由此可見,父母和兒童構建穩(wěn)定且和諧的親子關系,需要科學的教育理念作為支撐,著重對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導,關注愛的教育,為其良好品質的形成提供有利條件。
隔代教育一般是祖輩在照顧孩子,一方面可以與兒童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溝通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我教育方式和內容上的缺陷,及時改進和完善,著重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新意識。另一方面,則是隔代和親代的溝通,即便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他們也是最了解自己孩子性格特點的人,所以在隔代教育中,祖輩老人要經(jīng)常和兒童父母視頻、電話,及時對孩子的成長問題進行交流,發(fā)揮好“協(xié)助者”的作用。
(二)政府層面
要從根本上解決隔代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最為重要的是減少父母外出的時間,讓其可以時常陪伴在父母身邊,與其共同生活與成長。因此,當?shù)卣c企業(yè)聯(lián)合,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機制,引導農村居民在附近就業(yè),這樣既能降低支出成本,提高當?shù)氐木蜆I(yè)率,又能讓父母長期陪伴在孩子身邊,解決經(jīng)濟上的問題,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政府要基于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根據(jù)鄉(xiāng)村戰(zhàn)略振興政策開始規(guī)劃,及時關注民生發(fā)展,借此契機為人們提供更多優(yōu)質的服務,如美容、美發(fā)、農家院、電商服務等實踐活動,為農村居民的就業(yè)提供平臺,讓更多人學習技術,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憑借自己的意愿選擇職業(yè)。
目前,我國留守兒童在政策處理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社會保障,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等,相關政策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隔代教育工作的實施效果。為此,當?shù)卣梢赃m當出臺一些優(yōu)惠政策,針對留守兒童的現(xiàn)狀,進行有效調整,例如外來的務工人員享受入學政策額,或者是將外來人員納入到本地的戶口處,讓農村兒童也能享受到當?shù)貎和拇?,著重體現(xiàn)我國公民在受教育中的平等性,為解決農村兒童的讀書問題提供便利條件。再者,當?shù)卣雠_相應的優(yōu)惠政策,讓農村孩子接受更為傳統(tǒng)、專業(yè)的教育,有效彌補監(jiān)護人文化程度低的問題,讓農村兒童有一個溫馨、快樂的童年。
(三)幼兒園層面
現(xiàn)代化的管理方式倡導以人為本,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每位幼兒的家庭生活現(xiàn)狀,對其進行動態(tài)跟蹤調查,尤其是在隔代教育中面對特殊兒童,幼兒園應該為其提供更多幫助,實現(xiàn)因材施教,讓每位幼兒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為此,幼兒園要與家長長期溝通,解決農村隔代教育中的問題。
一方面,解決知識水平上的問題。隔代教育的監(jiān)護人年齡大,文化水平不高,對兒童的教育和輔導顯得有心無力。加之留守兒童的思維處于發(fā)展階段,這與祖輩傳統(tǒng)的思想會產(chǎn)生碰撞,會被認為這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嚴重打擊幼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組織的戶外實踐活動,長輩可能會阻止,認為放任孩子自己出門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只需要在家好好學習即可。對此,幼兒園應該與孩子的監(jiān)護人構建長期且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例如培訓班的組織,為長輩提供信息,及時了解現(xiàn)階段最新的教育形式、教育理念,學習新的知識,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語言交流,促進農村兒童的健康成長。
另一方面,彌補農村兒童在親情方面的缺失。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親情的關懷農村留守兒童未能感受,這會影響他們的正常成長。所以,教師和長輩要適當扮演父母的角色,給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但是部分長輩關心的方式有問題,容易形成過分溺愛的局面,遇到這類問題,教師要及時和監(jiān)護人交流,改變關心和愛護的方式,讓幼兒健康成長。同時,幼兒教師要及時糾正長輩的某些暴力行為,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一昧批評,而是應該耐心勸導,幫助他們改正錯誤。
(四)社會層面
對于留守兒童的問題,這是一個社會類話題,需要社會大眾給予高度重視,逐漸形成一套完善的社會機制,逐步解決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例如高等院校開設對應的課程,針對農村兒童的教育、服務工作,為其探索一條社會性質的優(yōu)化措施。同時,還要加強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宣傳工作,讓整個社會高度重視這一工作,切實讓農村兒童感受自己是被關心、被重視的。面對現(xiàn)階段隔代教育模式和內容過于單一的問題,主要是監(jiān)護人過于落后且陳舊的思想理念,嚴重忽視了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兒童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會嚴厲批評,這樣容易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時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fā)展。所以,可以邀請一些專家到幼兒園舉辦講座活動,主動分析幼兒在學習、生活中容易遇到的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當兒童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監(jiān)護人要從理性的角度開始分析,照顧孩子的內心世界。
除此之外,社會各界成立有關機構,或者是心理教育研究小組。分析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主動了解當?shù)氐膶嶋H情況,經(jīng)過綜合討論和分析,得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各個部門和單位要積極配合,加強對自身的認知,明確自身的職能是人民所賦予的,更應該積極為人民所服務,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
三、結束語
農村兒童隔代教育中的問題,反映出社會發(fā)展中不健全的因素,這是一個共性問題。要知道,隔代教育關系著孩子的成長情況,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受到政府、社會、幼兒園和家庭的共同關注,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留守兒童教育中面對的諸多問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確保他們能健康成長,為我國農村教育事業(yè)作出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娜.淺談農村留守學齡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J].未來英才,2017(21):143,145.
[2]陳元龍.隔代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社會角色學習的障礙[J].當代教育論壇,2017(4):59-64.
[3]易杰.關于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的幾點思考[J].語文課內外,2018(30):284.